欢迎来到专业的万有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教案设计 整改报告 事迹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蒋勋读唐诗》读书笔记3篇【通用文档】

时间:2023-02-25 18:10:32 浏览量:

《蒋勋读唐诗》读书笔记1  谁现在还会读唐诗?想一想,心里有些吃惊,似乎只有中文系的部分学生和牙牙学语的孩童。这当然也是现实的需要,它实在不能带来什么经济效益。当下显然不是一个读诗的时代。读诗既没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蒋勋读唐诗》读书笔记3篇【通用文档】,供大家参考。

《蒋勋读唐诗》读书笔记3篇【通用文档】

《蒋勋读唐诗》读书笔记1

  谁现在还会读唐诗?想一想,心里有些吃惊,似乎只有中文系的部分学生和牙牙学语的孩童。这当然也是现实的需要,它实在不能带来什么经济效益。当下显然不是一个读诗的时代。读诗既没有时间和心情,也不能改善生存环境。

  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却需要一些诗歌的味道。比如,当有一天面对青山碧水时,我们往往兴奋起来得手舞足蹈,急切地想表达点什么,却似乎只能在“啊啊”声中悻悻地放下手臂。当我们在觥筹交错之间,想文雅一下生活时,却只能词不达意地说着各种说辞或各类段子,请对方下酒。第一个场景很静美,第二个场景很热闹,诗似乎都不能与之相融。但在唐代,诗充盈于生活的各种场景,那时的诗人面对美景可以吟诵抒发,面对美酒可以高唱豪饮。

  这么说,你会说,那是在唐代呀,现在怎么可以!唐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蒋勋说,唐朝就像汉文化一个短暂的度假期,是一次露营。但我们对那样的露营岂能无动于衷?唐朝是一次短暂的出走,唐诗里的灿烂与华美让我们感动和嫉妒。我们期望“梦回唐朝”。那么,怎么回去?

  蒋勋告诉我们,要读点唐诗。因为,唐诗是一粒珍珠,值得我们关注和珍惜。蒋勋说,魏晋南北朝的三百年,有很多文学实验,这些实验是在为一个大时代的到来做准备,准备文字,准备声音,准备诗的韵律与结构,这个过程就是琢磨“唐诗”这颗珍珠的过程。唐代是诗的盛世,经过几百年“水到渠成”的积累准备,唐诗绽放出灿烂与华美的气质,那么多诗人像彼此有约定一样同时诞生,欣然相携着来赴诗的盛会。

  蒋勋是怎么来读唐诗的呢?他先讲“大唐盛世”,有了真正的“盛、大”,唐朝才是一场精彩的戏,那么多诗人才能在这个舞台上留下自己的传奇,并共同奏响一部空前绝后的交响乐。蒋勋讲的第一首诗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这首诗里,他认为应将题目中的五个汉字分解开来,即春天不必用来形容江水,花朵、月亮不必形容夜晚,“春、江、花、月、夜”是知己,也是陌路,偶然相逢,又各自离去。在分析了每句诗的含义后,蒋勋说,这首诗从“用字、用句到哲学思想与文字的华美,都到了完美的境地”,这其实不是张若虚个人才气的表现,而是时代的水到渠成。没有魏晋时期的清谈,没有“四六骈文”的练习,就不会产生拥有这样胸怀与气度的诗人,也不会产生具有如此明显宇宙意识的“孤篇”巨制。

  宇宙意识在唐代被诗人们凸显出来,因此唐诗展现出宏大的格局。这是因为,唐代的诗人总是在跟月亮、太阳、山川对话,他们的生命都被放大到巨大的空间中。也因此,他们才会吟诵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独空运,描绘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浩茫苍凉,发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千古之问……

  在蒋勋的唐诗讲解中,他多次提到“农业伦理”,并不断说唐代如何冲破农业伦理。什么是农业伦理?简单地说,就是日常的生活规矩,应该怎么着,不该怎么着。唐代是出走的露营,不怎么遵循这个伦理。与“农业伦理”对应的,似乎是出走与清狂。在唐代,它显现为“贵游文学”,继承着南朝王谢子弟的传统,显示出豪华、奢侈的风尚,对青春、豪气、挥霍等等进行直接的歌颂。这也构成了唐诗的主体精神。王维的《洛阳女儿行》、李白的《将进酒》都有对挥霍无度的歌颂。

  在讲到唐代最伟大的两位诗人李白、杜甫时,蒋勋谈到,“在*的整个思想极度成熟,文学达到登峰的时刻,李白体现了老庄思想的最高完成,杜甫体现了孔孟哲学的最高完成”,两人同时分享了大唐盛世的诗歌高峰,李白是诗仙,才气横溢,不遵守人间的规则;杜甫是诗圣,在群体的生活中进行自我锤炼,承担起知识分子对家国的使命与责任。蒋勋认为,每一个生命都有两个部分:像李白一样对个体生命完成的追寻,因之放歌山林;像杜甫一样回到尘世间,对最卑微的生命充满同情与悲悯。我们一千多年来对两人优劣的讨论,是一个很大的精神浪费,因为文学的美不是生命的窄化,而是让之开阔。

  唐朝的诗人除过具有宇宙意识,反抗农业伦理外,还具有深沉的担当意识。这之间大概有一个过程,先是有宏大的气象,指天问地,高歌豪饮;但等到“渔阳鼙鼓动地来”,*静的繁华生活被打破,更多的诗人开始记录社会底层被政策体制压迫的苦难状态。杜甫在颠沛流离的逃亡流浪中,放下长安水边的丽人(《丽人行》),开始关注兵车(《兵车行》),描绘官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埋怨秋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文学带来的压力,留着整个历史当中,变成一种良心。

  杜甫介入现实的巨大努力,被白居易、元稹等人很好地继承起来。他们这些知识分子出于一种自觉,发起古文运动,希望文学能够走向非常浅白的道路,与社会改革结合起来。我们年轻的时候可能对“文以载道”反感,觉得里面是八股教条,但成年后,会逐渐觉得这种反省和批判的动人。白居易认为文学的格律、形式、文字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容,如果不写出“生民病”,是对不起自己的良心的。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良知与自觉,要面临巨大的压力,但他们还是希望能使自己的文字成为重要的社会批判力量。所以,写了“花非花,雾非雾”白居易不再去写《琵琶行》与《长恨歌》,而是努力关注新丰折臂翁、白头宫女等等,去记录和揭开底层弱势群体的灾难、孤独与苦寂。

  对于李商隐的诗歌,蒋勋将之置入晚唐的整个氛围中去分析。他说,到了晚唐,大唐盛世、李白的故事成了传奇,武则天、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也都成了传奇,李商隐时代只能是对唐代华丽的追忆,李商隐大量的无题诗充满了幻灭与眷恋的纠缠。蒋勋将这类文学定之为“颓废文学”,反映出繁华后的反省与沉思。而读李商隐的诗,主要是体味晚唐这种在繁华过后慢慢暗淡下去的气息,而不是通过论文去分析其中的种种折射。“画面本身只有一个内容,任何人将自己投射进去,其实都可能是错的”。

  中文系白衣飘飘的时代虽是明日黄花,牙牙学语的孩童却是生生不息。喧嚣红尘无法映出唐诗的色彩与价值,但我们的生活之中却不能没有唐诗的"气息。远离唐诗,是因为我们要面对现实的无奈;亲近唐诗,是因为我们需要安静地面对内心。出入唐诗,我们的身心才可能更趋*衡、更趋健康。

《蒋勋读唐诗》读书笔记2

  《蒋勋说唐诗》其实一本演讲实录,是蒋勋演讲、别人整理的。共分十讲,着重介绍了《春江花月夜》以及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五位诗人的作品,选作充分体现了蒋勋个人的审美情趣。比如他选讲了《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但我觉得这首不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蒋勋自称是“大众美学教育”者,所以这本书是给大众看的,相对浅显,有点像《百家讲坛》,力求让听众听懂,同时又要给人以美的体验,讲解的词语非常华丽、华美,力求给听众以唯美的体验和感觉。

  这本书有相当大的篇幅是逐句讲解,可以说这部分对我启发不大,但下面几个观点或心得于我而言是新的,读毕让我觉得值得一记:

  一是这段话:“唐朝为什么会带给我们感动?因为唐诗里有一种灿烂与华美,唐朝就像汉文化一个短暂的度假期,是一次露营,人不会永远露营,最后还是要回来安分地去遵循农业伦理。为什么我们特别喜欢唐朝?因为会觉得这一年回想起来,最美的那几天是去露营和度假的日子,唐朝就是一次短暂的出走。”

  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相对其他朝代的沉闷、压抑、循规蹈矩,唐朝显得是那样的张扬、活跃、跳脱,唐诗里荡漾着一种强劲的生命力,每当你消沉、抑郁,读一读唐诗,就会给自己的精神补补钙,第二天又能昂首上路。唐朝果然就像度假日,留给我们的都是鲜活的记忆。

  二是关于王维诗歌风格的不同体现。以前我读王维的诗,心底会隐隐觉得奇怪:“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这些诗句相互之间太矛盾,风格差异过大,不像同一个人,但也仅仅是觉得奇怪而已,从未去思索,从未去探究。

  而今看了蒋勋的文字,终于解开心底的疑虑,蒋勋用反复的对比,让我们看到王维的心路:曾经年少,恣意张扬;曾经出塞,眼界开阔;曾经*,看尽繁华;曾经入狱,受尽折磨;终于避世,勘破人生。了解了这些,再读王维,才能理解诗句背后的意义,才能读懂诗中映射的心语。

  三是蒋勋读诗的经验:“《春江花月夜》让我赚了挺多钱,因为爸爸说你背一句,我给你一块钱,所以就把这首诗背熟了,后来又很喜欢用毛笔写,所以对于这首诗我有背诵的经验、记忆的经验、手抄的经验。诗跟小说不同,文字非常精简,你去阅读的时候,又去抄写,与纯然阅读印刷出来的诗,感觉有一点不同。…………如果你手抄过这首诗,与这首诗的情感,会有一点点不一样。”

  我读诗,背的多,会反复背,写的少,偶尔开会时无聊,在纸上默写一下。看了蒋勋的说法,觉得非常有道理,写过之后,你对诗的感情和理解会更进一步,就像谈恋爱,本来只是互相聊天,后来忽然有一天,拉手了、拥抱了,一下子觉得亲密起来。

  四是对儿童诗歌教育的一点想法。蒋勋的原话不是针对儿童读诗的:“我希望这首诗可以是被忘掉的东西,有一天把它忘得干干净净了,也许在某一个月圆之夜,在某一个角落,忽然一个句子跑出来,那个时候才是这首诗影响最大的时候。”“好的诗不是专业研究的对象,好的诗是活在口边的,它常常被人脱口而出,契合了生命在刹那的状态和体验。”“希望大家读过这首诗,一走出去就忘掉,把它忘得干干净净,有一天,你不要盼它,它就会回来。它会变成你生命的一个部分,躲在角落里,忽然就告诉你“江天一色无纤尘”,也许在希腊,也许在高雄,你也不知道它在什么样的时刻等着你”。

  蒋勋的这些话可以说道出了读诗背诗的真谛所在,不是为了考试得高分、不是为了炫耀记忆力有多好,全是为了某个时刻,脱口而出,哦,这句诗用来形容眼前的情景或概括此刻的感受是多么的贴切。

  我10年去四川,车行走在盘山道上,心中有特别多的感慨,那时候觉得我要是会背《蜀道难》该多好啊!可惜之前我一直觉得太拗口懒得背。后来读到“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觉得我要是早知道这两句诗,过二郎山的时候吟诵一下该多么有意境啊!

  我小时候挺喜欢背诗,但那时候我妈妈还要求我把后面的解释也背下来,解释太长了,常常有好几页,背了几篇实在背不动就把书藏起来了,就这样错过了记忆力最好的阶段。又偏爱唐诗,不喜宋词,最近这些年才慢慢咀嚼出词中滋味,虽然现在也坚持背诵,但常背常忘,下了很大功夫背会了《春江花月夜》,二十几天没复习,记忆就成残片了。

  我有个同学儿子三岁多,听其他同学说已经会背《唐诗三百首》了,被称为神童。我觉得我妈妈和我同学的做法都有点极端了。

  小孩子是一定要背诗的,但不要急,慢慢来。不用理解诗的意思,会背就好,音对别读错别字就好,总有一天他会明白这首诗到底写的啥。不要操之过急,一下子背几百首,如果不能反复练习回忆,也是会忘掉的。每周能背一首就好,读高中前能会背五百首,这一生就有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循序渐进,一首一首地背,让背诗成为一种习惯,让背的诗成为骨子里的深刻记忆,将来有一天当周围情境与某句诗契合时,能够脱口而出,得到心灵上的喜悦和慰藉,孩子会特别感谢你。

  总之,《蒋勋说唐诗》这本书,深入浅出、清新华丽、小有启发、值得一读。但我们时间宝贵,要读的书还有很多,所以——读一遍就好。

《蒋勋读唐诗》读书笔记3

  《蒋勋说唐诗》其实一本演讲实录,是蒋勋演讲、别人整理的。共分十讲,着重介绍了《春江花月夜》以及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五位诗人的作品,选作充分体现了蒋勋个人的审美情趣。比如他选讲了《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但我觉得这首不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蒋勋自称是“大众美学教育”者,所以这本书是给大众看的,相对浅显,有点像《百家讲坛》,力求让听众听懂,同时又要给人以美的体验,讲解的词语非常华丽、华美,力求给听众以唯美的体验和感觉。

  这本书有相当大的篇幅是逐句讲解,可以说这部分对我启发不大,但下面几个观点或心得于我而言是新的,读毕让我觉得值得一记:

  一是这段话:“唐朝为什么会带给我们感动?因为唐诗里有一种灿烂与华美,唐朝就像汉文化一个短暂的度假期,是一次露营,人不会永远露营,最后还是要回来安分地去遵循农业伦理。为什么我们特别喜欢唐朝?因为会觉得这一年回想起来,最美的那几天是去露营和度假的日子,唐朝就是一次短暂的出走。”

  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相对其他朝代的沉闷、压抑、循规蹈矩,唐朝显得是那样的张扬、活跃、跳脱,唐诗里荡漾着一种强劲的生命力,每当你消沉、抑郁,读一读唐诗,就会给自己的精神补补钙,第二天又能昂首上路。唐朝果然就像度假日,留给我们的都是鲜活的记忆。

  二是关于王维诗歌风格的不同体现。以前我读王维的诗,心底会隐隐觉得奇怪:“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这些诗句相互之间太矛盾,风格差异过大,不像同一个人,但也仅仅是觉得奇怪而已,从未去思索,从未去探究。

  而今看了蒋勋的文字,终于解开心底的疑虑,蒋勋用反复的对比,让我们看到王维的心路:曾经年少,恣意张扬;曾经出塞,眼界开阔;曾经*,看尽繁华;曾经入狱,受尽折磨;终于避世,勘破人生。了解了这些,再读王维,才能理解诗句背后的意义,才能读懂诗中映射的心语。

  三是蒋勋读诗的经验:“《春江花月夜》让我赚了挺多钱,因为爸爸说你背一句,我给你一块钱,所以就把这首诗背熟了,后来又很喜欢用毛笔写,所以对于这首诗我有背诵的经验、记忆的经验、手抄的经验。诗跟小说不同,文字非常精简,你去阅读的时候,又去抄写,与纯然阅读印刷出来的诗,感觉有一点不同。…………如果你手抄过这首诗,与这首诗的情感,会有一点点不一样。”

  我读诗,背的多,会反复背,写的少,偶尔开会时无聊,在纸上默写一下。看了蒋勋的说法,觉得非常有道理,写过之后,你对诗的感情和理解会更进一步,就像谈恋爱,本来只是互相聊天,后来忽然有一天,拉手了、拥抱了,一下子觉得亲密起来。

  四是对儿童诗歌教育的一点想法。蒋勋的原话不是针对儿童读诗的:“我希望这首诗可以是被忘掉的东西,有一天把它忘得干干净净了,也许在某一个月圆之夜,在某一个角落,忽然一个句子跑出来,那个时候才是这首诗影响最大的时候。”“好的诗不是专业研究的对象,好的诗是活在口边的,它常常被人脱口而出,契合了生命在刹那的状态和体验。”“希望大家读过这首诗,一走出去就忘掉,把它忘得干干净净,有一天,你不要盼它,它就会回来。它会变成你生命的一个部分,躲在角落里,忽然就告诉你“江天一色无纤尘”,也许在希腊,也许在高雄,你也不知道它在什么样的时刻等着你”。

  蒋勋的这些话可以说道出了读诗背诗的真谛所在,不是为了考试得高分、不是为了炫耀记忆力有多好,全是为了某个时刻,脱口而出,哦,这句诗用来形容眼前的情景或概括此刻的感受是多么的贴切。

  我10年去四川,车行走在盘山道上,心中有特别多的感慨,那时候觉得我要是会背《蜀道难》该多好啊!可惜之前我一直觉得太拗口懒得背。后来读到“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觉得我要是早知道这两句诗,过二郎山的时候吟诵一下该多么有意境啊!

  我小时候挺喜欢背诗,但那时候我妈妈还要求我把后面的解释也背下来,解释太长了,常常有好几页,背了几篇实在背不动就把书藏起来了,就这样错过了记忆力最好的阶段。又偏爱唐诗,不喜宋词,最近这些年才慢慢咀嚼出词中滋味,虽然现在也坚持背诵,但常背常忘,下了很大功夫背会了《春江花月夜》,二十几天没复习,记忆就成残片了。

  我有个同学儿子三岁多,听其他同学说已经会背《唐诗三百首》了,被称为神童。我觉得我妈妈和我同学的做法都有点极端了。

  小孩子是一定要背诗的,但不要急,慢慢来。不用理解诗的意思,会背就好,音对别读错别字就好,总有一天他会明白这首诗到底写的啥。不要操之过急,一下子背几百首,如果不能反复练习回忆,也是会忘掉的。每周能背一首就好,读高中前能会背五百首,这一生就有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循序渐进,一首一首地背,让背诗成为一种习惯,让背的诗成为骨子里的深刻记忆,将来有一天当周围情境与某句诗契合时,能够脱口而出,得到心灵上的喜悦和慰藉,孩子会特别感谢你。

  总之,《蒋勋说唐诗》这本书,深入浅出、清新华丽、小有启发、值得一读。但我们时间宝贵,要读的书还有很多,所以——读一遍就好。


《蒋勋读唐诗》读书笔记3篇扩展阅读


《蒋勋读唐诗》读书笔记3篇(扩展1)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范文5篇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范文1

  在这本书中蒋勋教员以一种特别的视角来讲解唐诗的繁华,使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也增添了对唐诗的另一种理解。

  蒋勋教员认为从魏晋南北朝起头的三百多年一直是琢磨“唐诗”这颗珍珠的过程。唐诗是诗歌到唐代一个水到渠成的阶段。前人语言的积累和唐朝开放性使得唐代的诗人也有一种生命的开放性,所以才出现了那么多大气的诗歌,像陈子昂的“前不见前人,后不见来者”充满了自负、骄傲,同时又充满了孤独感。唐代的诗人都是可以同时表达孤独和自负,像李白,李白骄傲到极点,是喝酒都只跟月亮喝的那种人,“碰杯邀明月”同时又好大的自恋与孤独。唐代的诗人不断的往高山的高峰上走,把自己放到最孤独的巅峰上。像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夕照圆”充满了孤独感,正因为这种孤独,使得诗人起头与宇宙对话。唐代的文人也随着大唐帝国的开拓来到塞外,所以才会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只在书斋里是写不出如许的诗句的。

  蒋勋教员从时代的特点来说唐诗出现的必然性,使我们更能理解唐诗。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范文2

  戏的开头,都要有个精彩的亮相。唐诗亦然。蒋勋选了《春江花月夜》。

  说实话,除了“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这样的名句还听过,对于这首诗,其余我都是陌生的。仔细读过蒋老师的品评后,觉得这诗确像是一幅极美的画作。先是江连海*、月共潮生这样的大背景、大底色;然后是江、花在月夜的烘托下的美景,至此一幅画作大的构架及基调已落定;下面就开始画细节,白云、扁舟子、明月楼、妆镜台、卷帘、捣衣、鸿雁、鱼龙,一一描绘,错落有致;最后几句思归之情如何画,只得借满江的树影渐渐淡出、留白。这样看来,整诗的排篇布局确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遣词用字也讲究,篇幅长,又加之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但见长江送流水”的大宇宙意识,拔高了整诗的意境,于是,一篇惊世之作就在初唐史上绽放了。

  以前没有细读的时候,觉得春江花月夜应该是美好繁闹的场景。可原来在诗的后半部分,却藏着诗人那么深深的哀愁。可是唐诗毕竟是唐诗,即便是哀愁,也“哀而不伤”(《唐诗鉴赏辞典》吴翠芬评)。或许是心里思归等等比较低落的情绪说出来有些丢人,总是欲说还休、点到为止,最后一定要将自己的离愁别绪融化在天地间。这就是唐诗给我的总体印象。

  在这首诗里,我想特别提到一句。“愿逐月华流照君”,真真是瞬间就将我击中的句子。会想象,在五六十年代的上海,照一张漂亮的黑白照片,在照片背面上写“愿逐月华流照君”,落下日期,装进信笺,寄予某人。过了很多年,收信的人还会从书里拿出夹了很久的泛黄的照片,抚摸背面的那一句诗。这就是诗的魅力,不管多久再读,都能忆及当年之情,都能感受到月光轻轻流泻在心里的温暖。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范文3

  《蒋勋说唐诗》作者为蒋勋。早在高一时,语文老师便推荐过此书。然而快高三了,我才翻开此书。

  除了第一讲概述唐朝及其文化,第二讲赏析了《春江花月夜》外,其余几讲都是围绕某一位诗人展开。当然,《春江花月夜》似乎也是围绕着张若虚展开的。不过第二章主要讲的还是本诗的内容。

  “春江花月夜”连用五个意象。在诗中也可以看出,五个意象之间,各有一个隐藏的“逗号”,不能将其中的任何两个或多个意象连起来。这便是尊重五个主题的独立性。有次也可以看出其实唐诗,也是在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生命个体也包括了有生命活动的,比如“花”,也有没有实际生命活动的,例如“春”。

  在《春江花月夜》里有这句诗“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是对历史的追问。蒋勋作者觉得这是哲学上的追问,忽然把人从现象中拉开抽离,去面对苍茫的宇宙。这便是对遥远时间的追溯,甚至可以说是质问。这跟现在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一问题,也极为相似早在春秋战国,屈原的《天问》在呐喊地问一个又一个自然现象。古人在由衷地,发出科学,或者说是哲学问题。

  唐诗,也很开放,似乎没有多拘束。我很想问,白居易究竟有没有看见过杨贵妃从温泉里出来的样子,或者说在《长恨歌》里的“温泉水滑洗凝脂”是不是他的想象。此后,就很少出现如此的描写了。这也是对唐代美学的一种反应吧。

  所以读唐诗,可以看到唐朝的许多许多。

  写现在看起来是“情诗”的李商隐,在这一讲里,有一个标题,叫“晚唐的生命情调”,听着挺伤感的,因为又到了一个朝代的尽头。写下“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内心是如何的?看起来有些豁达,毕竟心有灵犀的人还是有的,看起来又有点伤感,心有灵犀之人,究竟在何处呢?李商隐用多情女子的口吻写下,看起来心事重重。古人的内心,无论男女,尤其是诗人,其实都是很细腻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也是这种生命状态吗?

  不过在此也不得不说,依我愚见,古诗中题材过少,以爱情,亲情,思乡,边塞,被贬官之后的`所见所感为多。精神生活在唐朝,也没那么充实啊。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范文4

  谁现在还会读唐诗?想一想,心里有些吃惊,似乎只有中文系的部分学生和牙牙学语的孩童。这当然也是现实的需要,它实在不能带来什么经济效益。当下显然不是一个读诗的时代。读诗既没有时间和心情,也不能改善生存环境。

  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却需要一些诗歌的味道。比如,当有一天面对青山碧水时,我们往往兴奋起来得手舞足蹈,急切地想表达点什么,却似乎只能在“啊啊”声中悻悻地放下手臂。当我们在觥筹交错之间,想文雅一下生活时,却只能词不达意地说着各种说辞或各类段子,请对方下酒。第一个场景很静美,第二个场景很热闹,诗似乎都不能与之相融。但在唐代,诗充盈于生活的各种场景,那时的诗人面对美景可以吟诵抒发,面对美酒可以高唱豪饮。

  这么说,你会说,那是在唐代呀,现在怎么可以!唐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蒋勋说,唐朝就像汉文化一个短暂的度假期,是一次露营。但我们对那样的露营岂能无动于衷?唐朝是一次短暂的出走,唐诗里的灿烂与华美让我们感动和嫉妒。我们期望“梦回唐朝”。那么,怎么回去?

  蒋勋告诉我们,要读点唐诗。因为,唐诗是一粒珍珠,值得我们关注和珍惜。蒋勋说,魏晋南北朝的三百年,有很多文学实验,这些实验是在为一个大时代的到来做准备,准备文字,准备声音,准备诗的韵律与结构,这个过程就是琢磨“唐诗”这颗珍珠的过程。唐代是诗的盛世,经过几百年“水到渠成”的积累准备,唐诗绽放出灿烂与华美的气质,那么多诗人像彼此有约定一样同时诞生,欣然相携着来赴诗的盛会。

  蒋勋是怎么来读唐诗的呢?他先讲“大唐盛世”,有了真正的“盛、大”,唐朝才是一场精彩的戏,那么多诗人才能在这个舞台上留下自己的传奇,并共同奏响一部空前绝后的交响乐。蒋勋讲的第一首诗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这首诗里,他认为应将题目中的五个汉字分解开来,即春天不必用来形容江水,花朵、月亮不必形容夜晚,“春、江、花、月、夜”是知己,也是陌路,偶然相逢,又各自离去。在分析了每句诗的含义后,蒋勋说,这首诗从“用字、用句到哲学思想与文字的华美,都到了完美的境地”,这其实不是张若虚个人才气的表现,而是时代的水到渠成。没有魏晋时期的清谈,没有“四六骈文”的练习,就不会产生拥有这样胸怀与气度的诗人,也不会产生具有如此明显宇宙意识的“孤篇”巨制。

  宇宙意识在唐代被诗人们凸显出来,因此唐诗展现出宏大的格局。这是因为,唐代的诗人总是在跟月亮、太阳、山川对话,他们的生命都被放大到巨大的空间中。也因此,他们才会吟诵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独空运,描绘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浩茫苍凉,发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千古之问……

  在蒋勋的唐诗讲解中,他多次提到“农业伦理”,并不断说唐代如何冲破农业伦理。什么是农业伦理?简单地说,就是日常的生活规矩,应该怎么着,不该怎么着。唐代是出走的露营,不怎么遵循这个伦理。与“农业伦理”对应的,似乎是出走与清狂。在唐代,它显现为“贵游文学”,继承着南朝王谢子弟的传统,显示出豪华、奢侈的风尚,对青春、豪气、挥霍等等进行直接的歌颂。这也构成了唐诗的主体精神。王维的《洛阳女儿行》、李白的《将进酒》都有对挥霍无度的歌颂。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范文5

  在讲到唐代最伟大的两位诗人李白、杜甫时,蒋勋谈到,“在*的整个思想极度成熟,文学达到登峰的时刻,李白体现了老庄思想的最高完成,杜甫体现了孔孟哲学的最高完成”,两人同时分享了大唐盛世的诗歌高峰,李白是诗仙,才气横溢,不遵守人间的规则;杜甫是诗圣,在群体的生活中进行自我锤炼,承担起知识分子对家国的使命与责任。蒋勋认为,每一个生命都有两个部分:像李白一样对个体生命完成的追寻,因之放歌山林;像杜甫一样回到尘世间,对最卑微的生命充满同情与悲悯。我们一千多年来对两人优劣的讨论,是一个很大的精神浪费,因为文学的美不是生命的窄化,而是让之开阔。

  唐朝的诗人除过具有宇宙意识,反抗农业伦理外,还具有深沉的担当意识。这之间大概有一个过程,先是有宏大的气象,指天问地,高歌豪饮;但等到“渔阳鼙鼓动地来”,*静的繁华生活被打破,更多的诗人开始记录社会底层被政策体制压迫的苦难状态。杜甫在颠沛流离的逃亡流浪中,放下长安水边的丽人(《丽人行》),开始关注兵车(《兵车行》),描绘官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埋怨秋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文学带来的压力,留着整个历史当中,变成一种良心。

  杜甫介入现实的巨大努力,被白居易、元稹等人很好地继承起来。他们这些知识分子出于一种自觉,发起古文运动,希望文学能够走向非常浅白的道路,与社会改革结合起来。我们年轻的时候可能对“文以载道”反感,觉得里面是八股教条,但成年后,会逐渐觉得这种反省和批判的动人。白居易认为文学的格律、形式、文字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容,如果不写出“生民病”,是对不起自己的良心的。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良知与自觉,要面临巨大的压力,但他们还是希望能使自己的文字成为重要的社会批判力量。所以,写了“花非花,雾非雾”白居易不再去写《琵琶行》与《长恨歌》,而是努力关注新丰折臂翁、白头宫女等等,去记录和揭开底层弱势群体的灾难、孤独与苦寂。

  对于李商隐的诗歌,蒋勋将之置入晚唐的整个氛围中去分析。他说,到了晚唐,大唐盛世、李白的故事成了传奇,武则天、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也都成了传奇,李商隐时代只能是对唐代华丽的追忆,李商隐大量的无题诗充满了幻灭与眷恋的纠缠。蒋勋将这类文学定之为“颓废文学”,反映出繁华后的反省与沉思。而读李商隐的诗,主要是体味晚唐这种在繁华过后慢慢暗淡下去的气息,而不是通过论文去分析其中的种种折射。“画面本身只有一个内容,任何人将自己投射进去,其实都可能是错的”。

  中文系白衣飘飘的时代虽是明日黄花,牙牙学语的孩童却是生生不息。喧嚣红尘无法映出唐诗的色彩与价值,但我们的生活之中却不能没有唐诗的气息。远离唐诗,是因为我们要面对现实的无奈;亲近唐诗,是因为我们需要安静地面对内心。出入唐诗,我们的身心才可能更趋*衡、更趋健康。


《蒋勋读唐诗》读书笔记3篇(扩展2)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3篇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1

  在读《蒋勋说唐诗》之前,我认为这本书是一本很是严肃的文学研究作品,本已做好了“坚持”的准备,却不想一打开此书后,就被简练直白,引经据典的评论,滑稽幽默的语言吸引,甚至舍不得合上,一口气看完了才罢休。

  这本书通过介绍唐朝各个期间的六位诗人,讲述了唐朝的兴衰与唐诗文化随之的发展和变化。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誉为“以孤篇压服全唐之作”,而蒋勋先生对其中所蕴含的唐的精神的剖析,对唐诗格式的讲解,令我对这首本认为已耳熟能详的诗的理解又更进了一步。而李白又是另一种气概。《将进酒》的狂放不羁,《蜀道难》的大胆想象,李白作诗不受格律束缚,反而善加运用,在作者的率领下,我感受着《蜀道难》多变的韵律节奏,体味着李白用多变复杂的节奏韵律所表现出的蜀道崎岖难行,地形陡峭险峻的特点。安史之乱期间的诗圣杜甫,关心百姓疾苦的`白居易,他们二人有良多描写战乱,兵役重压下百姓的磨难和无奈。杜甫的《石壕吏》,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卖炭翁》的解读,令我更深切地领会诗人心里的悲哀和愤慨。而作者以两首诗对比白居易写《长恨歌》,表现出诗人的心境变化,令人感叹。李商隐的时代已是晚唐,旧日繁华只似大梦一场,在李商隐的诗中见到“向晚”,“凋碧树”,“落日”等意象,总让人感到一丝感伤。而有时,又有一种对生命的感悟。有人说晚唐时的诗词藻华丽,但我读了这本书后,却感到自己明白了那个时代的诗人们那难言的情感。

  在讲堂上,我通过学习诗的形式,格律,*仄,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来学习一首诗,而在这本书中,我随着作者细细感受每一首诗的精神,全然没有讲堂上把诗一个字一个字地分析的全无意境,而仿佛有种沉浸在文学的空气中的愉悦和轻松。书中不仅介绍唐诗,也详细地介绍了唐朝不同期间不同的`风气,政治,公共的思惟习惯,从而也使我良多以前有不理解或认为诗人写的奇异的地方有了正确的认识,有盛唐的歌舞升*,思惟开放,才有了李白的随意潇洒;有了安史之乱如许的战乱期间,才有了杜甫这般的忧愁悲愤;有晚唐繁华落尽,才有了李商隐的感伤嗟叹。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伟大,而作者则率领我们去真正理解,感受这份伟大。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2

  这本书我和老公一起读的,但方法截然不同。我花了五六个小时逐页逐字认真研读,把喜欢的句子画上波浪线,再花了两小时做读书卡片。老公歪在沙发上,书页翻得哗哗响,两个小时从头看到尾。我和他交流读书感受:“你觉得蒋勋写得咋样啊?”他傲娇地一扬头:“我只是用这本书复习了一下以前读过的唐诗,回味了一下诗句,至于蒋勋写的啥,我不关注。”

  看他那拽拽的样子,我心里很怒,很想照他鼻梁捶上几下,打掉他从骨子里透出来的自信与自负,但却不得不承认,他这个读书方法更有效率。因为几天过后,如果不回头翻书和卡片,我也不太记得蒋勋说了啥,只记得那些重温的诗句了。

  《蒋勋说唐诗》其实一本演讲实录,是蒋勋演讲、别人整理的。共分十讲,着重介绍了《春江花月夜》以及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五位诗人的作品,选作充分体现了蒋勋个人的审美情趣。比如他选讲了《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但我觉得这首不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蒋勋自称是“大众美学教育”者,所以这本书是给大众看的,相对浅显,有点像《百家讲坛》,力求让听众听懂,同时又要给人以美的体验,讲解的词语非常华丽、华美,力求给听众以唯美的体验和感觉。

  这本书有相当大的篇幅是逐句讲解,可以说这部分对我启发不大,但下面几个观点或心得于我而言是新的,读毕让我觉得值得一记:

  一是这段话:“唐朝为什么会带给我们感动?因为唐诗里有一种灿烂与华美,唐朝就像汉文化一个短暂的度假期,是一次露营,人不会永远露营,最后还是要回来安分地去遵循农业伦理。为什么我们特别喜欢唐朝?因为会觉得这一年回想起来,最美的那几天是去露营和度假的日子,唐朝就是一次短暂的出走。”

  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相对其他朝代的沉闷、压抑、循规蹈矩,唐朝显得是那样的张扬、活跃、跳脱,唐诗里荡漾着一种强劲的生命力,每当你消沉、抑郁,读一读唐诗,就会给自己的"精神补补钙,第二天又能昂首上路。唐朝果然就像度假日,留给我们的都是鲜活的记忆。

  二是关于王维诗歌风格的不同体现。以前我读王维的诗,心底会隐隐觉得奇怪:“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这些诗句相互之间太矛盾,风格差异过大,不像同一个人,但也仅仅是觉得奇怪而已,从未去思索,从未去探究。

  而今看了蒋勋的文字,终于解开心底的疑虑,蒋勋用反复的对比,让我们看到王维的心路:曾经年少,恣意张扬;曾经出塞,眼界开阔;曾经*,看尽繁华;曾经入狱,受尽折磨;终于避世,勘破人生。了解了这些,再读王维,才能理解诗句背后的意义,才能读懂诗中映射的心语。

  三是蒋勋读诗的经验:“《春江花月夜》让我赚了挺多钱,因为爸爸说你背一句,我给你一块钱,所以就把这首诗背熟了,后来又很喜欢用毛笔写,所以对于这首诗我有背诵的经验、记忆的经验、手抄的经验。诗跟小说不同,文字非常精简,你去阅读的时候,又去抄写,与纯然阅读印刷出来的诗,感觉有一点不同。…………如果你手抄过这首诗,与这首诗的情感,会有一点点不一样。”

  我读诗,背的多,会反复背,写的少,偶尔开会时无聊,在纸上默写一下。看了蒋勋的说法,觉得非常有道理,写过之后,你对诗的感情和理解会更进一步,就像谈恋爱,本来只是互相聊天,后来忽然有一天,拉手了、拥抱了,一下子觉得亲密起来。

  四是对儿童诗歌教育的一点想法。蒋勋的原话不是针对儿童读诗的:“我希望这首诗可以是被忘掉的东西,有一天把它忘得干干净净了,也许在某一个月圆之夜,在某一个角落,忽然一个句子跑出来,那个时候才是这首诗影响最大的时候。”“好的诗不是专业研究的对象,好的诗是活在口边的,它常常被人脱口而出,契合了生命在刹那的状态和体验。”“希望大家读过这首诗,一走出去就忘掉,把它忘得干干净净,有一天,你不要盼它,它就会回来。它会变成你生命的一个部分,躲在角落里,忽然就告诉你“江天一色无纤尘”,也许在希腊,也许在高雄,你也不知道它在什么样的时刻等着你”。

  蒋勋的这些话可以说道出了读诗背诗的真谛所在,不是为了考试得高分、不是为了炫耀记忆力有多好,全是为了某个时刻,脱口而出,哦,这句诗用来形容眼前的情景或概括此刻的感受是多么的贴切。

  我10年去四川,车行走在盘山道上,心中有特别多的感慨,那时候觉得我要是会背《蜀道难》该多好啊!可惜之前我一直觉得太拗口懒得背。后来读到“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觉得我要是早知道这两句诗,过二郎山的时候吟诵一下该多么有意境啊!

  我小时候挺喜欢背诗,但那时候我妈妈还要求我把后面的解释也背下来,解释太长了,常常有好几页,背了几篇实在背不动就把书藏起来了,就这样错过了记忆力最好的阶段。又偏爱唐诗,不喜宋词,最近这些年才慢慢咀嚼出词中滋味,虽然现在也坚持背诵,但常背常忘,下了很大功夫背会了《春江花月夜》,二十几天没复习,记忆就成残片了。

  我有个同学儿子三岁多,听其他同学说已经会背《唐诗三百首》了,被称为神童。我觉得我妈妈和我同学的做法都有点极端了。

  小孩子是一定要背诗的,但不要急,慢慢来。不用理解诗的意思,会背就好,音对别读错别字就好,总有一天他会明白这首诗到底写的啥。不要操之过急,一下子背几百首,如果不能反复练习回忆,也是会忘掉的。每周能背一首就好,读高中前能会背五百首,这一生就有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循序渐进,一首一首地背,让背诗成为一种习惯,让背的诗成为骨子里的深刻记忆,将来有一天当周围情境与某句诗契合时,能够脱口而出,得到心灵上的喜悦和慰藉,孩子会特别感谢你。

  总之,《蒋勋说唐诗》这本书,深入浅出、清新华丽、小有启发、值得一读。但我们时间宝贵,要读的书还有很多,所以——读一遍就好。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3

  在这本书中蒋勋老师以一种特别的视角来解说唐诗的繁华,使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也增添了对唐诗的另一种理解。

  蒋勋老师认为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的三百多年一直是琢磨“唐诗”这颗珍珠的过程。唐诗是诗歌到唐代一个水到渠成的阶段。前人语言的积累和唐朝开放性使得唐代的诗人也有一种生命的开放性,所以才出现了那么多大气的诗歌,像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充满了自负、骄傲,同时又充满了孤独感。唐代的诗人都是可以同时表达孤独和自负,像李白,李白骄傲到极点,是喝酒都只跟月亮喝的那种人,“举杯邀明月”同时又好大的自恋与孤单。唐代的诗人不断的往高山的高峰上走,把自己放到最孤独的巅峰上。像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充满了孤独感,正因为这种孤独,使得诗人开始与宇宙对话。唐代的文人也随着大唐帝国的开拓来到塞外,所以才会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只在书斋里是写不出这样的诗句的。

  蒋勋老师从时代的特点来说唐诗出现的必然性,是我们更能理解唐诗。


《蒋勋读唐诗》读书笔记3篇(扩展3)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3篇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1

  唐诗的文学成就之高是毋庸置疑的。蒋勋是美学大师,诗、书、画俱全,文学作品也颇佳。《蒋勋说唐诗》,这样一本书的读后感,我很难说出专业的见解,只能是信口雌黄。

  在我所接触到的诗歌解读的书籍中,蒋勋是我最推崇的。他从多种角度解读了唐诗的魅力,把唐诗的璀璨光芒投射到读者的眼前。我只能把书中关注到的点呈现出来。

  首先是蒋勋对文学的独到见解(如果他是引用了别人的话,请恕我见识少。)“那些积累了很长时间,和我们的身体、呼吸已经有了共识与默契的语言和文字才叫文学。”文学是有生命的。他不但同于文字记载。只有真正的文学才能够代代的流传。在我10岁那年,家里造房子的时候,借住在村里一户人家。在他家发现了一副扑克牌,每一张扑克牌上都有一首不同的诗,每天晚上妈妈陪我背扑克牌上的古诗打发时间,近两个月的时间,房子盖好,我把五十四张扑克牌上的古诗也背完了。当时就是无意识的,喜欢这些有节奏感的语言,没有带任何功利的把它背了下来。后来对我的语文学习有了很大的帮助。“诗如果不能跟生命对话,就真的味同嚼蜡。”“文学世界最迷人的地方是每一个生命都有不同的自我完成的方式。”“我想文学的有趣之处就在于是一种状态的再现,不一定非要把事情讲清楚,讲的太清楚就是论文了。”

  第二是蒋勋慧眼选诗。他把浓墨重彩留给了《春江花月夜》,留给了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

  记得读中师的时候就背过《春江花月夜》,觉得这不像一首古人写的诗。“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这是每当月圆之夜,都在人们心底浮现的诗句,让人的心沉静下来。人不由自主的思考:“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时初照人?”当我们在一定的情境当中,很多储存在我们心里的零散、模糊的诗句,在生命的某些经验中会忽然活过来,因为情感从来都是相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第三,蒋勋充分解读了唐诗的丰富。1唐诗的开阔。“何处春江无月明”是空间的跨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时间上的跨越。“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心理上的跨越。

  2唐诗的浪漫与洒脱。“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儿女情长;“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的不羁;“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念。

  3唐诗的哲理。“抽刀断水水更流”。

  4唐诗的深情。杜甫对李白的友情,“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家国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乡遇知音的惺惺相惜;“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对生命的眷恋。

  唐诗是美的。“愿逐月华流照君。”但愿化成一片小小的月光,流转到你的身上,相隔千里万里,中间唯一可以连贯的东西是月光。当你身边有人离开的时候,可以给他写上这句诗,表达你对他的牵挂。让我们偶尔远离及时通讯工具,留一点距离,留一点空间,留一点时间给唐诗,去感受那个迷人的世界。


《蒋勋读唐诗》读书笔记3篇(扩展4)

——《窃读记》读书笔记10篇

《窃读记》读书笔记1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今天我就学了一篇有关读书的课文——《窃读记》。

  这篇课文主要描述了作者复杂的情绪,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读了这篇课文,我影响最深的就是这两句了:“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想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从这句可以看出作者的心中非常纠结,快乐是因为作者从书中获取了知识,惧怕是因为怕被书店老板发现,而受到训斥,被赶出去。还有一句就是“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我读过之后,我知道了吃饭是物质需求,而读书是精神粮食。我们不仅需要物质需求,也需要精神粮食。

  我们现在,有许多书在我们眼前,而我们却不去读。从今天起,我要每天坚持看书,让我们一起在书海中遨游吧!

  对于广大小学生们,寒假就应该是快乐而又充实的。希望我们提供的寒假读书笔记窃读记,能切实的帮助大家做好寒假学习计划,高效的完成寒假作业!

《窃读记》读书笔记2

  看了林海音写的《窃读记》后,我十分佩服她,虽然家里没钱,不能买书,可是她还是很爱读书,可我们现在有些人,有了钱,可以买书了,却不爱读书了。真是应了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这句话呀!

  林海音在书店窃读,有许多不便之处:1、怕书被卖光了,没得看。2、怕被书店老板发现。3、要忍着饥饿。4、要一直站着看。5、要站在一个大人身边,假装是那人的女儿或妹妹。

  到了下雨天,要是是我的话,我一定会觉得很懊恼。可是,林海音却异常兴奋,因为,这样她就有充分的理由一直在书店待下去了,她有时还得装着皱起眉头望望街心,好像在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她心里却在想:大些,再大些!如果是我的话,哪还有心思跑到书店去呀,立马就跑回家去了!

  我也有过窃读的滋味:有一次,我去书城,忘了带钱。正当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心急如焚时,不经意间看到许多人正蹲在书架前看书时,我也蹲了下来,拿起一本书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后来的几次到书城,都不带钱,就蹲在书架前看书。看久了,也觉得不好意思了,服务员来了,就把书放回书架上。有时也会脚酸,可是没有林海音那样要忍着饥饿。

  我觉得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现在,想想看林海音那时看一本书多么困难呀!

《窃读记》读书笔记3

  这篇文章主要叙述作者林海音小时候去书店偷偷读书的经历,也说明了林海音对读书的热爱与对知识的渴望。因为他爱读书、想读书,所以总结了许多窃读的技巧,比如藏身于众多顾客之中,借雨天读书等等。虽然窃读又苦又累,可是林海音这种爱书的精神值得我们去敬佩。

  是啊,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吃饭是在哺育身体,而书则是在充实我们的生活。当然我也十分喜爱读书。

  我读书也时常忘记时间,忘记吃饭。去年暑假我几乎每天都要去三毛书城读书,从早上一直读到晚上,19:00左右才肯回家,也常常忘记吃午饭,因为读书读进去之后就不会觉的很饿。有时一本书都要读上两三遍,偶尔抬头瞧瞧四周,左右的人都在入迷的读着,而在书架旁一本一本选书的人则挑的十分仔细,挨个挑生怕错过哪本精美的书。书店从没有人喧哗,没有人吵闹,一片寂静。从进门到出门;从天亮到天黑;从安静到喧闹,仿佛和店外是两个世界,两种生活。

  读书真的是令人惬意、享受的事情,正如林海音那样,因为爱读书可以跑遍几家书店,也正如那个年代,他说: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我想,那个年代生活不宽裕的人家读书很辛苦,脚麻了,腿酸了,但是可以窃读,读完了心里会十分轻松,那么我们何尝又珍惜现在的生活呢?

  书,是我们的益友,它可以让我们享受生活;可以让我们心情愉悦;可以让我们获得知识,懂得道理。现在让我们像林海音那样去快乐地读书吧!

《窃读记》读书笔记4

  带着好奇的心情,我读了林海音的《窃读记》,这个题目使我心生疑问。 为什么像林海音这样的国家人物在他小时候需要偷偷读书?直到我阅读了文字。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林海音小时候家境贫寒,买不起书,就每天放学后急匆匆地从学校感到书店,到傍晚才回家。她品尝了窃读的酸甜苦辣,表现了林海音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

  文中我最欣赏国文老师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吃饭长大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指的是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想想看,也的确如此,只有知识和智慧共同成长的人,才是健康成长的人。我们每天都必须吃饭,也必须读书。

  21世纪,这个富有的时代,大多数少年宁可把时间浪费在发呆上,也不肯去看一看书。在这个富有的时代,已经有了电脑和电视,还有谁愿意为看不了书而苦恼呢?

  也是,只有上一世纪的青年拥有这种毅力。正如我所说的,故事讲述了女孩儿林海音小时候偷偷读书的故事。看,那个放学后急匆匆走向书店的女孩就是童年时代的林海音。从她没找到书前的焦急与找到书后的喜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一句话令我感受尤为深刻。它让我明白了吃饭是身体的物质需要,而读书使精神心灵成长,这两样都是必不可少的!

  与林海音相比,我看书的痴迷度可比不过她。我*常读书的速度有点走马观花,一目十行,而对读书的理解,也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我每回一到书店,就就要买书,每回买回的书,我差不多都看不懂其中理。我以后一定要像林海音热爱读书。

  读书不仅能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还能将我们的知识增长。书,就是一把把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书,就是一只只蜡笔,将我们黑白的人生涂上色彩;书,就是——让我们热爱读书吧!让我们畅游书海,拥有智慧吧!

《窃读记》读书笔记5

  除了鲜明的对比外,《窃读记》首尾构思的另一个特点是写出了“我”对书店里发生的事情的独特感受。

  如在开头的部分,在“我”进入书店“窃读”之前,既写出了“我”对书的内容的感受:“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女孩不知以后嫁给谁?”又写出了“我”对书的摆放位置的感受:“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角第三排,不错。……”我们之所以认为这种感受是“独特”的,是因为只有此人,才会有这样的感受。作者是一位女作家,女作家对外界发生的一些事情的感受是十分细腻的。要是在男作家的笔下出现这样的文句,那就有点不可思议了。

  作者的另一个身份是一个穷学生,而且是一个穷女学生。因此,当“我”在“窃读”被抓住时,就表现出了一个贫穷的女学生应有的尴尬与无奈。“我像一个被捉到的小偷,羞惭而尴尬,涨红了脸。”“店是他的,他有全部的理由用这种声气对待我。”出于女孩子的"面子,“我”进行了“悲愤地反抗”,说了一句“看看都不行吗”的话,但是,“我”知道这是徒然的,“其实我的声音是多么软弱无力!”。在“我”“几乎是狼狈地跨出了店门”后,听到从店员口中说出了“不是一回了”的话,出于女孩爱面子的本性,“我”为自己“窃读”的行为进行了以下的辩解:“不是一回了?那口气对我还算是宽容的,仿佛我是一个不可以再原谅的惯贼。但我是偷窃了什么吗?我不过是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这些感受都是十分独特的。

  又如在结尾部分,当“我”“第二天走过几家书店都看不见那本书时”,“我”的感受是:“像在手中正看得起劲的书被人抢去一样,我暗暗焦急,并且诅咒地想:皆因没有钱,我不能占有读书的全部快乐,世上有钱的人这样多,他们把书买光了。”当“我惨淡无神地提着书包,抱着绝望的心情走进最末一家书店”,看见“书架上那本书的位置换了另外的书”时,“心整个沉下了”。这时,那位“耳朵架着铅笔”的店员却将那本书送到了“我”的面前,并且对“我”说:“请看吧,我多留了一天没有卖。”这实在是出乎“我”的意料,以至“我接过书不在应当如何对他表示我的感激”。在“他若无其事地走开”后,“我”“被冲动的情感,使我的眼光久久不能集中在书本上”。当“我”读完那本书,并且把书放回原处,低着头走出那家书店时,又一次集中写出了“我”的感受:“我黑色多皱的布裙被风吹开来,像一把支不开得破伞,可是我浑身都轻快了。”“忽然想起有一次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用功的话:‘记住,你是吃饭长大,也是读书长大的!’但是今天我发现这句话还不够用,它应当这么说:‘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爱里长大的!’”通过这一系列独特感受的描写,把一个既痴迷于读书又知恩图报的女学生的形象,表现得十分充分。

《窃读记》读书笔记6

  看了《窃读记》后,我觉得作者很可怜,没有钱,连一本她喜欢的书都买不起,只能站在书店里读书。作者酷爱读书的精神很值得我们的学习。但是她也不能看了那么多的书,却连一本也没有买。我知道她穷,但是不大可能连买一本书的钱都没有。如果她有钱买,但是不去买就很不对了,如果世界上的所有人都不买书了,写书的人就不愿写了,如果写书的人不愿写了,印书、运输书和卖书的人也不挣钱了,世界上就没有书了。她可以免费看书,可是她连一点内疚都没有,我觉得这样不太好。因为她亲身经历过这个事情,所以*了以后,就应该帮助那些读不起书的"人读书。

  那个店员很善良,早就注意到了作者,但是他没有把作者轰走。他也没有卖作者喜欢的那本书,等她到来时拿出来给她看。我觉得他做的很对,这样那些没钱买书的孩子就有书看了。

  我觉得那个书店老板对作者这样也是有理由的,因为她都看过那么多书了,却连一本也没有买。虽然作者没有买一本书,但是老板也不能那么粗暴,因为她毕竟是个孩子啊,他可以好好跟她说。

  我喜欢这篇文章,因为人物描写很细致,很生动。很值得一读 。

《窃读记》读书笔记7

  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窃读记》,我深受启发。课文写的是作者林海音小时候因为家里穷买不起书,就去书店窃读。读书的时候,怕书店的老板发现她只读书、不买书。晴天的时候她把自己隐蔽在一个大人的身边,天又要装着十分着急的样子给老板看。书店没有地方坐,时间一长,腰酸背痛,饥肠辘辘。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只饿狼,贪婪地读着……”

  林海音将满怀读书渴望的自己比作一只饿狼,一页页贪婪的阅读,犹如饿狼扑食,写出了林海音强烈的求知欲和对读书的渴望。作者家里穷买不起书,就去书店窃读,十分辛苦。而我们呢?有哪位同学能说,你要买对学习有帮助的书而家长不同意呢?没有。家长一听,就会立刻去买,一分钟也不会耽误。可我们有林海音那样热书籍、渴望读书马?看书,有的同学是走马观花,简简单单看一看,有的同学是只看头、不读尾,还有的同学是书买回来后,连翻也不翻;甚至有的同学是家长逼着看书,我们与林海音的差别多大啊!让我们记住课文*文老师的一句话吧!“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是啊!吃饭能提供我们物质营养的,而读书是给我们提供精神营养的。这两种营养都不能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健康成长。

《窃读记》读书笔记8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一课《窃读记》,文中讲述了作者经常下学后去书店看书,但是都是只光顾从不购买,时间长了作者怕被书店老板发现而驱逐她,所以在看书的时候她总是躲在一个大人身后让书店老板以为是他的女儿或是妹妹。在天气下雨时是我们比较烦恼的时候,而对于作者而言下雨却是她最快乐的事情。因为在下雨天作者便有充足的理由说:“这雨下得太大啦!我回不去。”这样书店老板便没有理由赶她离去。当饭菜的香味已经传到了作者的鼻中,她已经饿的饥肠辘辘、两腿发软,但是她似乎已经忘记自己还未吃饭,而是把书当成了粮食,一字一句的读着认真地读下去,就像把知识和智慧一同吞进了肚子一般。

  读完这篇故事之后,我体会到了,在作者那个年代,大多数家里都买不起书,想要看书的话就只能像作者一般,偷偷的躲在书店的某一个角落,津津有味地“品尝”着书中的精华,汲取书中的知识,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再来看看我们,家长每天求着我们看书,而我们却一次一次的在逃避、一次一次来找理由推脱,从来没有主动的去看。每天书店开着门供大家来读书,我们不去,如果放在作者那个年代,他们一定高兴的"天天来读书,天天来汲取知识。

  所以我们也要像作者一样,去书海中遨游,去书海中收获知识,去感受知识的力量。

《窃读记》读书笔记9

  前天上课的时候,语文老师教了我们《窃读记》一课,这篇课文让我记忆深刻。

  《窃读记》这篇课文主要是讲的作者林海音每天放学后便马不停蹄的奔向书店去看书。到了书店后,她便忙打开书,像一匹恶狼,贪婪的读着。每次,英子姐姐都站得腰酸背痛,所以音子姐姐经常会用一条腿支撑着或是靠着书架。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我也和音子姐姐一样是一个书迷,可谓是爱书如命。例如有一次中午,我在自己房间看书,爸爸喊我出去吃饭,我顺口答应了一声便继续看起书来,不一会儿,就将吃饭的事忘到了九霄云外。爸爸等得不耐烦了,生气地进屋问我:"舒婷,"马上"是多久啊?"这时,我才恍然大悟,放下书出去吃饭。

  我晚上睡觉之前不看会书是不会睡觉的,经常是爸爸妈妈催上好几遍才依依不舍地关灯睡觉。一个星期日的晚上,我吃完饭后便津津有味地看起了《大侦探福尔摩斯》,到了睡觉的时间,爸爸让我早点睡,我说:"你们先睡,我随后就睡。"爸爸答应了,我便又继续钻进了书中。忽然,爸爸睡眼朦胧地走到我房中,对我说:"婷婷,你怎么还没睡呢?你自己看看什么时间了!"我一看表,竟然已经快到十二点了。

  读了《窃读记》这篇课文后,我想:英子姐姐虽然和我一样爱看书,但她的环境比我艰苦得多,她都能成为一名大作家,何况是我呢?所以我一定要加倍努力,以后也写出像英子姐姐一样好看的作品来。

《窃读记》读书笔记10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今天我就学了一篇有关读书的课文—《窃读记》。

  这篇课文主要描述了作者复杂的情绪,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读了这篇课文,我影响最深的就是这两句了:“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想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从这句可以看出作者的心中非常纠结,快乐是因为作者从书中获取了知识,惧怕是因为怕被书店老板发现,而受到训斥,被赶出去。还有一句就是“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我读过之后,我知道了吃饭是物质需求,而读书是精神粮食。我们不仅需要物质需求,也需要精神粮食。

  我们现在,有许多书在我们眼前,而我们却不去读。从今天起,我要每天坚持看书,让我们一起在书海中遨游吧!


《蒋勋读唐诗》读书笔记3篇(扩展5)

——《唐诗》读书笔记10篇

《唐诗》读书笔记1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自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未及己,儿女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赠卫八处士》杜甫

  最初读到这首诗时,正是个不知愁滋味的年纪。那个年华里,最喜欢的是太白的诗,柳永的词。老杜的诗沉郁苍凉,说不出的沉重。所以心中杜甫的形象总是个留着花白胡子的消瘦老头,穿着半新不旧的衣衫,在大唐激烈动荡的岁月中,低头深思着这个时代,这个国家。他似乎从没有年轻过。

  也不知是不是年岁渐长,当再次读到这首诗时,忽然多了许多无法表达的情愫。原来老杜不是没有年轻过,他只是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拥有深不见底的灵魂罢了。他就那样站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那种不可磨灭的风采让他仿佛星子般闪耀。某些你想说却不知如何表达的话,就在他的笔尖,轻而易举的"点破。杜甫比李白小了11岁,开元盛世与他而言只是短暂的繁华,他人生的大多数时光都葬送在了安史之乱后的繁华废墟中。多少离愁别绪,多少物是人非,多少时移世易,他抱着饿死的儿子的尸体,明白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寒凉,辗转漂泊,偶遇故人也不过是一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明明是江南暮春最动人的景致,在两个经历战乱流离之人的眼中,也隔着片片落花,只有相顾无言。“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如此伤人,却如此侥幸!

  再看这首《赠卫八处士》,才觉得其中藏着多少慨叹!

  前些日子,接到很多朋友结婚生子的消息,脑海中不觉得就想起了这句“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昔年,何止未婚,大家不过还是青春洋溢的少年模样。“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依然记得当时的日子,初见的秋,分别的夏,图书馆的皓首穷经,课堂上的指点江山,曾因为不同的观点争得面红耳赤,亦会因为一次支教而志趣相投。一生中最好的年华,很庆幸和一群值得的人一起度过。

  转眼这么多年过去了,就这样四散各方,果真应了那句“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参商二星,一居东方卯位,一居西方酉位,此出彼沉,遥望无期。很多次,看着毕业照发怔,也会在梦里出现大学的样子,我没有变,但是那个地方,那些人早已面目全非了。醒来时,茫然若失,才发现就算自己站在原地,仍然怀揣着坦荡的赤子心肠,但是岁月却在悄悄的偷换了流年。彼时有多么的风华无限,如今就有多么的萧索寂寥,在日复一日的*淡无奇中,少年的意气渐渐消磨殆尽,只有残存的记忆里,还有自己最想成为的样子。虽然还未到“鬓发各已苍”,却俨然“访旧半为鬼”。

  有一天讲课时,突然有一句话就将自己再次拉入回忆中,不记得这句话是谁说过了,只是想起了自己坐在课堂上的某个春日的午后,阳光斜斜的洒落在身上,十二分的慵懒,在半梦半醒的恍惚间,岁月躺过眼角眉梢,留下了浅浅的痕迹。

  在很多年前,杜甫捧着友人递来的酒,是不是也是同样的感慨万千,否则为什么会觉得“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呢?

  心,在经过了许多事实后,蒙上了许多灰尘,是否我们也应该偶然打开尘封的记忆,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

《唐诗》读书笔记2

  《唐诗三百首》是我的启蒙读物之一。幼时不懂内涵,只觉得**仄仄的声韵念起来好听,父母慢慢教,诗倒也背了几首。从“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到“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从“*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到“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唐诗之美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之中,并不只因为其朗朗上口的`读音,更因为年少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已经将这浅显的话语转化成了一幅幅动人的场景,古人的一言一行,景物的美不胜收,已然令懵懂的孩儿心生向往。殊不知,在这抑扬顿挫的声韵里,一个新世界也就此打开。

  一路奔跑着成为少年,读过的书渐渐多了,走过的路也渐渐远了,这时翻读《唐诗三百首》也渐渐有了不一样的体验。唐诗是多样的,诗意存在于大千世界之间:长烟落日,黄河远去,羌笛声声呜咽,诉说着塞外没有春意的凄苦;明月照松,空山新雨,江南流水四季自是一番姹紫嫣红;机中织锦,碧纱如烟,泫然欲泣的女子在月夜思念远行的夫君;楼前雨露,长安城里,五陵年少胯下的白马发出欢乐的嘶鸣……千百年前的画面就这样经过一首首唐诗浮此刻我眼前,按照遥远的文字指点,自我竟然也能完成最豪放的想象、最幽深的思念、最入微的观察、最精细的倾听……不曾想过,年少懵懂的自我,竟然也能与高山共俯仰、与白云同翻卷、与沧海齐阴晴。唐诗让我认知了自我,更让我领悟到了万物有灵,天地之美。

  手中的诗篇泛黄,少年的青涩逐渐褪去,一路与诗歌相伴而行的青葱岁月,我又获知了许许多多。提起唐朝的诗人,怎样也绕可是李白杜甫等人。而仔细品读,你会发现动人的不仅仅是词句,还有诗歌背后的情感与品格。

  李白,他一生不以功名显露,以布衣之身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为此他曾发出内心的呼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又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既为屈死的贤士仗义抗争,也表达了对朝廷的失望和蔑视。然而诗人的乐观精神又足以使他超越和战胜忧患意识。这位伟大的漂泊者从悲伤中走出,选择用他的诗笔展现大唐的山水,来丰富当今人们的精神世界。

  杜甫,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敢于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甘愿为解救人民于苦难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应对人民的苦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他静静倾听,长长叹息,默默流泪,向世间发出沉痛的悲叹。他的笔墨,唤醒了当时乃至后世之人的家国情怀。

  然而唐诗远不止三百首,唐代也绝不仅仅有这两位诗人。李白的自由洒脱,杜甫的忧国忧民,王维的超然物外,白居易的直白显露……诗人们的闪光点早已融入唐诗中,而当今的我们,是否读懂了什么呢?又是不是应当读懂什么呢?

  唐诗三百首,是繁花云霓,也是心灵归宿。

《唐诗》读书笔记3

  英国的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宋代的苏轼也曾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两位在文学领域具有重大成就的人都认为,读诗,可以提升人的智慧与情操。放眼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唐朝的诗歌发展最为昌盛,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经典之作。

  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有这么一些文字发出它那万丈光芒,它就是古诗。它是*文明的见证。它,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却凝聚着几代*人民的精神力量。那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曾经的历史文化。就这么屈指可数的几个字,却如海上的照明灯,风雪中的煤炭,时时帮助着我们,温暖着我们,这一切,都离不开古诗告诉我们的哲理。

  古诗,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上遇到困难,他都像老师那样教导着我们,关心着我们,给予我们希望。每一首诗,都出自不同诗人之手,这些诗人已文明于世,而这些古诗却不得而知。它们是那样的孤独,被众人所遗弃,不被众人所知。它们也有自己的光彩,也有自己的灿烂。它们一直在等待着,等待我们的发现。

  而《唐诗三百首》作为我国古诗经典代表著作,它是现今流传最广的一部唐诗选集。唐朝二百八十九年间,是*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唐诗数量多达五万余首。

  《唐诗三百首》中收录的作者,不仅有我们耳熟能详的“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等人,还有一些不知名的,他们虽然名声不显,但他们的作品亦有其可借鉴之处,值得一阅!因为这写诗作都是经过了时间考验而未被淘汰的,我一向认为,时间是最好的评判家!《唐诗三百首》中有像杜甫的《望岳》,王维的《渭川田家》綦毋潜的《春泛若耶溪》,李白的《蜀道难》这一类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句,让人仿若置身其中,仰躺于山水之间;也有像王维的《送别》,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样的送别诗,让人感佩于其中蕴含的深刻情感!

  从李白的一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我体味到深切的悲意凄凉,然后是释然的洒脱;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一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让我深深动容,我仿佛看到一个背影,在逆着光的地方叹息,便也体味到了远离故乡的寒冷;李白清*调三首之一中写的“云想衣裳花想容”又让我浑身一松,仿佛一个人仰望天空,呼吸都变的芬芳。

  然而,现代社会迅速发展,许多中华文化被取代甚至被遗弃,对外来事物的狂热追求使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忘记了*的古文化,忘记了唐诗,他们宁愿生活在虚拟的世界,追逐一些索然无味的事物。曾有一则新闻报导:近六成的人认为*人崇洋媚外。面对这个结果,我不禁震惊,难道*文化的`内涵不及外国文化吗?并非如此,相反,*文化博大精深,那些人之所以崇尚外国文化是因为他们没有了解*文化的精粹。试问,如果每个*人能够多读一首唐诗,多一份对诗歌的热爱,又如何会出现如今的局面。

  如今的唐诗不再只是诗,它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向往,是中华文化的缩影。细读唐诗,它能给予你智慧;品读唐诗则可以使其勉励你,鞭策你,使你前行。

  在纷繁的今日,不妨觅一个清静之所,心如止水地捧一本唐诗,来领略其中的感悟。

《唐诗》读书笔记4

  我读过很多书,其中我最喜欢读的一本书就是《唐诗三百首》。这本书深藏着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还有不同姓名的人写得不同的诗。《唐诗三百首》这本书我对它的评价只有三个字“忠、义、孝”。

  忠

  忠就是忠心,这能表达出诗人对国家的一片忠心。比如我国的“诗圣”杜甫作的诗都是慷慨激昂、忧国忧民的诗,体现了诗人的`一种爱国精神。如他写的《春望》、《登楼》、《登岳阳楼》这些都是写诗人对国家的`热情。有些诗人以赞美江山来表现出他爱国,如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他就是以赞美江山来表现爱国精神的!

  义

  义就是义气,这是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比如说高适写的《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李白写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些诗都是写对朋友的深情厚谊,不忍朋友离去。表现了对朋友依依不舍之情。

  孝

  孝就是孝心,尊老爱幼,如孟郊写的《游子吟》这首诗,表达了对母亲的孝心,也表达出母亲的一番苦心,母亲的恩情子女无法报答。

  《唐诗三百首》有许多经典名句,让人读了是回味无穷,感人肺腑。我喜欢读《唐诗三百首》。

《唐诗》读书笔记5

  从古至今,岁月的河流带走了许多文化,但唐诗却经久不息,直至今日。此刻这个先进的时代,依旧有无数人热爱唐诗,喜欢读唐诗。

  “唐诗宋词元曲”乃是*文化的精髓,我认为,它们能够被称得上是“国宝”。

  唐代诗人有各种不一样风格派别,但无论哪一首,都充满韵味,可能是诗情画意的江南美景,也可能是粗狂豪迈的塞北风光,可能是想象,可能是感慨,可能是怀念。还可能是叙述一件事情……无论如何,唐代的.诗人用简短的诗代替了现代的长篇大论,却将诗人的思想引入一个更高的境界。

  我十分喜欢一首诗《春江花月夜》、我甚至将它默写下来贴在墙上: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我最喜欢其中的一句“江天一色无纤层,皎皎空中孤月轮。我眼前立刻出现了一幅美丽的月色图,其中还带着淡淡的哀伤。而最终一句话”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使我感觉到诗人那纷乱的离别之情,慢慢随着残月的余晖,布满在江边的树上。感觉上这首诗仿佛还没有结束。

  同样,对于李白、王维、孟浩然、王之涣等许多著名诗人的诗篇我也十分喜欢。

  正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王之涣的《凉州词》也有其富有的韵味。“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句在我面前勾勒出了一幅塞北与江南完全不一样的荒凉遥远的地方,而下一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更突出了诗人对边塞战士处境的深切关心。我仿佛吹走了幽怨的羌笛声,又仿佛来到了边塞的孤城,仿佛看见了那一片苍山峻岭。

  我认为,唐诗是不可缺的,人们从中能够感受到古人当时所体会的一切,也会学会到更多,懂得更多,能够写出好文章,心胸也会开阔。从古至今,我们可能遗失了许多文化,更需要从头学习,并将它们牢记。

《唐诗》读书笔记6

  英国的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宋代的苏轼也曾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两位在文学领域具有重大成就的人都认为,读诗,可以提升人的智慧与情操。放眼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唐朝的诗歌发展最为昌盛,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经典之作。

  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有这么一些文字发出它那万丈光芒,它就是古诗。它是*文明的见证。它,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却凝聚着几代*人民的精神力量。那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曾经的历史文化。就这么屈指可数的几个字,却如海上的照明灯,风雪中的煤炭,时时帮助着我们,温暖着我们,这一切,都离不开古诗告诉我们的哲理。

  古诗,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上遇到困难,他都像老师那样教导着我们,关心着我们,给予我们希望。每一首诗,都出自不同诗人之手,这些诗人已文明于世,而这些古诗却不得而知。它们是那样的孤独,被众人所遗弃,不被众人所知。它们也有自己的光彩,也有自己的灿烂。它们一直在等待着,等待我们的发现。

  而《唐诗三百首》作为我国古诗经典代表著作,它是现今流传最广的一部唐诗选集。唐朝二百八十九年间,是*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唐诗数量多达五万余首。

  《唐诗三百首》中收录的作者,不仅有我们耳熟能详的“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等人,还有一些不知名的,他们虽然名声不显,但他们的作品亦有其可借鉴之处,值得一阅!因为这写诗作都是经过了时间考验而未被淘汰的,我一向认为,时间是最好的评判家!《唐诗三百首》中有像杜甫的《望岳》,王维的《渭川田家》綦毋潜的《春泛若耶溪》,李白的《蜀道难》这一类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句,让人仿若置身其中,仰躺于山水之间;也有像王维的《送别》,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样的送别诗,让人感佩于其中蕴含的深刻情感!

  从李白的一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我体味到深切的悲意凄凉,然后是释然的洒脱;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一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让我深深动容,我仿佛看到一个背影,在逆着光的地方叹息,便也体味到了远离故乡的寒冷;李白清*调三首之一中写的“云想衣裳花想容”又让我浑身一松,仿佛一个人仰望天空,呼吸都变的芬芳。

  然而,现代社会迅速发展,许多中华文化被取代甚至被遗弃,对外来事物的狂热追求使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忘记了*的古文化,忘记了唐诗,他们宁愿生活在虚拟的世界,追逐一些索然无味的事物。曾有一则新闻报导:近六成的人认为*人崇洋媚外。面对这个结果,我不禁震惊,难道*文化的内涵不及外国文化吗?并非如此,相反,*文化博大精深,那些人之所以崇尚外国文化是因为他们没有了解*文化的精粹。试问,如果每个*人能够多读一首唐诗,多一份对诗歌的热爱,又如何会出现如今的局面。

  如今的唐诗不再只是诗,它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向往,是中华文化的缩影。细读唐诗,它能给予你智慧;品读唐诗则可以使其勉励你,鞭策你,使你前行。

  在纷繁的今日,不妨觅一个清静之所,心如止水地捧一本唐诗,来领略其中的感悟。

《唐诗》读书笔记7

  带有主观情绪地说,在我心中《唐诗三百首》是超越《诗经》《史记》等等的逆天存在,当然《红楼梦》《西游记》这些后来的称大王的猴子就更不堪一比了。不过呢,这么说我也没通读过《史记》和《红楼梦》,所以肯定也有些地方站不住脚跟,不过看看红楼和西游那些打油诗,随便从三百首里抛出一个韦应物都能把它们打得片甲不留。

  来打个比方,《诗经》就像是越女阿青,从白猿那里学来了一套惊世剑法,把三千甲兵打得落花流水,不过她面对的也不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甲兵。《诗经》靠思春情歌就称霸文林千百年,不过凭借着原始的上古汉语独有的神秘性和朴实,不借助一丝丝内力,凭着最古拙的招式取胜。或者就像欧几里得,在蒙昧无知的世界中开创了人类最基础的数学科学体系,简单朴实,宛若天成。

  《史记》就像是一整套少林七十二绝技,工整沉稳,普通人穷其一生可能就习得一招,司马迁就像达摩祖师一般,内力雄浑,凭一己之力就建起了一幢恢弘壮丽文学摩天大楼。或者就像是牛顿或者爱因斯坦,是个人英雄般的存在,把自己和自己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紧紧地绑在了一起,风雨不倒,旷古烁今。

  四大名著就仿若是后来的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仍然称霸后世武林,但靠的都是自己特有的招式,不成系统,在凡人看来仍然不能望其项背。或者就像是后来的费米霍金等等,名气颇大,不过也就是靠拾前人建立的体系中的牙慧,继续深入发展下去,只是在修补而非革命。

  而《唐诗三百首》更像是高手如云,武功招式数不胜数,内力深不见底的武学泰斗组成的军队。有飘逸不羁的天生武学奇才段(Li)誉(Bai)、靠太祖长拳就能大杀四方的真汉子萧(Du)峰(Fu)、内力深不见底颇有禅意又意欲破禅的虚(Wang)竹(Wei),还有那些更古老的大神诸如无(Chen)崖(Zi)子(Ang)、李(Zhang)秋(Jiu)水(Ling),更不用提慕(Bai)容(Ju)复(Yi)、游(Li)坦(Shang)之(Yin)等等了,随便挑一个出来放在明清,就可以在武林横行霸道。或者或者,三百首就像是一整个量子力学军团,薛定谔海森堡波尔一颗颗璀璨的群星,每一个都拥有不亚于爱因斯坦的智慧,一起披荆斩棘搭建了四分之三的科学大厦,后人都只能在此之上缝缝补补分羹度日。

  而在这《唐诗三百首》的泰斗军团里,有两人是封神的`,李白和杜甫,再怎么夸赞啧啧称其都不为过。很早之前,觉得李白的诗很好,不太能看懂杜子美,后来觉得杜甫更加深刻内涵,再后来才发现,其实就是李白和杜甫撇开一众唐朝,啊不,一众上下千年的诗人自己玩自己的,你们其他都是渣渣。虽然说有所谓孤篇压全唐的张若虚,不过李白杜甫就像是富可敌国的大商贾,随便从家里拿出一件器物都能算作他人一生的荣耀。就像是《世说新语》里所说的王恺和石崇斗富的故事一般,其他人拿出来一件世罕其比的宝贝,放在李白杜甫这等巨富那里就**无奇了。《春江花月夜》再多么璀璨,放在三百首里也就那么回事了,并不是它本身的实力不够,而是因为三百首里一样璀璨的存在太多太多,李杜入选的每一篇几乎都有同等实力,于是光芒便相对显得黯淡了。

  废话说了一大半,还是开始说说书本身吧。一切有体系的著作都是进步的,就像书法的章法一样,诗的分类方法很多,最简洁明了的便是按诗体分类。三百首按照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逐一分类。不过三百首的排序我认为也是有缺陷的,分类和排序略显粗略,古体诗起源于战国时期甚至更早,而后是起源于汉的五绝乐府和六朝的七绝,在之后才是五律七律,倘若按这样的体裁出现顺序编排估计会显得更有逻辑一些。

  小时候看三百首,是东看看西看看,挑自己喜欢的诗读,当时选读的都是一些气象雄浑朗朗上口的古体诗或者绝句。再大一点就开始看一些有故事性的诗,乐府居多。再后来,就挑李白杜甫的看,边读边琢磨,然后自己也学着写一些打油诗。终于到了大学之后,才开始从头到尾逐一读诗,这之后才开始看更多的宋诗以及李太白全集或者杜工部集。

  现在就按照逐一读诗的顺序来说说三百首吧。三百首的高潮来得很早,张九龄两首感遇一抛,李太白的“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便高调登场,大呼过瘾。这一波刚结束,还不等休息就须得开始和杜甫大神一起“一览众山小”了。不得不疑惑,第七首诗就遇到了杜甫的《赠卫八处士》,后面还能怎么出彩。年少读“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还只是一些YY出来的场景,为赋新词强说愁,现如今身边的人来来去去,动辄七八年不相见,再读这首诗,情景逼真,兼极顿挫。一不小心变真是“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稍缓一下,本以为可以暂缓情绪,哪里知道马上就来了两首《梦李白》,当世人还不那么污的时候,只是想到真情执意,现在不得不想杜子美对李白到底是怎样的情感才能写出“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样的句子了。接着王维孟浩然等人便像是清新小菜,漱口粉姜,为接下来的又一波大餐做足准备。不过这之中,还是出了一首被后世香港高中生的特殊朗诵技巧一诵成名的《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感觉蘅塘退士是有刻意安排过节奏的高低起伏的,几首清新淡雅弄弄青梅竹马的小乐府穿插其中,尔后就迎来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打头阵的七言古诗。这一卷的七言古诗多气势滂沱,陈子昂一刀劈下,直到李白一出倚天剑,跨海斩长鲸,连孔丘都能笑话,且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纵恣鬼魅、天马行空,就连这一卷里杜甫的幽怨都别有一番气魄。

  就这么恣意潇洒地直接转入卷三的公孙大娘舞剑,我断定杜甫一定是没看过李白舞剑的,不然这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大唐第三剑客的剑法定能在杜甫笔下气动八方似反掌,老夫不知其所往的。卷三多以叙事诗为主,不如卷二轻盈缥缈,但也跌宕起伏,不过记得最清楚的一句竟然是那句老是接错的“夜深忽梦少年事”,下语句理所应当为“唯梦闲人不梦君”。

  卷四七言乐府没什么可多说,李白杜甫,你们两位璧人,是否还给别人留活路?李白在这一卷里巨海翻浪,腾耀转生,四万八千岁横绝峨眉巅,十千三百杯同销万古愁。一面李太白醉酒笑看人生起伏,另一边杜甫泪眼哀叹白骨无人收。

  卷五五言律诗,李白用无人企及的天赋杜甫用惊世骇俗的实力继续横扫众人。李白用凌波微步加六脉神剑一般的“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对抗杜甫如亢龙有悔般庄严强劲的“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精彩夺目,堪如超新星爆发。

  与此同时,杜甫用六西格玛一般的水准严格要求自己,把格律这回事发挥到淋漓尽致,我就是杜子美,我就是格律对仗一丝不苟,还能甩你十条街的意境。就如同颜真卿的楷书,不留一丝破绽。律诗到底美在哪里,就美在杜子美这里,所谓黄鹤楼的白云千载空悠悠,都有几个字*仄没对上呢,在杜甫这里,根本不可能。不过啊,杜甫还是在怀春李白,都“投诗赠汨罗”了,你还说你不是BL?

  七言律诗以黄鹤楼开场,李白当初那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不过也许就是文人之间互相捧个场,不过李白捧得了的场也是了不得,你可知道啊,李白这一辈子就没怎么夸过他的小粉丝杜甫啊。杜甫哭晕在厕所,李白这个傲娇受。李白的七律的确不如他的其他诗体出彩,可能也是因为七律规矩太多,不够潇洒恣意吧,李白不像后来的苏轼,虽然豪放派,其实条条框框颇多内心扭捏,李白就是真的I don’t care,就算care也要装的I don’t fxcking care。李白不在,便是杜甫一人的专场了,中途穿插几个白居易李商隐,弹弹锦瑟,思思华年。

  然后便到经典频出朗朗上口的五言绝句了。首首都是儿童必背,王维在这里光彩万丈。王孙啊,你到底归不归?而白居易也用一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问话,短暂达到了杜甫的高度。可以说这一卷是流光溢彩的,就像天龙八部少室山外的大战,悉数登场,各显神通。可在故国三千里外体会万径人踪灭,近乡之时,君前落双泪,却不敢问来人。

  然而来人是孩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缓缓缓缓走过最后一卷七绝和乐府,心情竟是波澜跌宕后的*静,刚好背景音乐随机到了巴赫的G大调第一号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也不知道怎么形容了。三百首就像是花,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想必这篇读后感或者说书评是虎头蛇尾了,但是尾巴都是得自己琢磨的,就这样留白吧,三百首是读不完的,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一首好诗,牵动着我们的灵魂,带动着我们的喜怒哀乐。作者张曼娟从四岁半开始背起了《唐诗三百首》,背出一首诗,可以换一个小兔包或小鱼包,热腾腾的包子捧在手中,看着它们特别可爱的样子,恨不得多背几首。

  “四时可爱维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春眠不觉晓,花落知多少。”“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细细品味,一读再读,无论是哪一个诗人写的哪一句诗,都是充满着情意的;一句诗会引起你无数的遐想,带动着你,走回了诗人的朝代,走进了那一座小村庄、那一片葵花田……。诗歌的魅力是无限的,它如同蒲公英小伞般的种子散发出无穷的喜悦。细细地解读一首诗,可以让你从悲观变到开心,让落落寡合的你也感觉到自己活着是幸福的!

  那些诗人从不吝啬,总是以他们的生命故事,给我们人生启示。这些诗词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多愁善感的情绪,更多时候还有心灵与智慧的启发。让我们一边念诗,一边吧烦恼和挫折踢开,还给自己一个鸟语花香的好时节。来吧,让我们一起领略诗歌的魅力!

  窗外雨声潺潺,不知这是第几个以雨入秋的秋季了。雨脚入注,隐约间一首《雨霖铃》传来,依稀记得,盛唐有一位帝王,也在这黯然销魂的雨夜,抚一曲悲歌,告慰那香消玉殒的爱人……

  *是诗的国度,唐诗是*诗歌发展的高峰和瑰宝。忆往昔,大唐盛世,万国来朝,陈子昂一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一扫魏晋靡艳之风,开启了整个唐朝诗歌繁荣的大门;更甚有李太白者,散发扁舟,“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此等豪迈,更显泱泱大国之风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足可见杜子美雄心壮志,满腔爱国热忱;而后白乐天一曲《长恨歌》道尽君王心中无限哀愁,留给后人盛唐最后一丝媚态;李义山把酒共剪西窗烛,遥望蜀地,静听夜雨,带走了余晖中的晚唐……

  喜欢读情意绵绵的唐诗,喜欢写清浅的文字,如同心中的深情与古老的诗作缠绵,留下柔软的感动。在多少次清苦的梦里,我便是唐诗里的一缕精魂,蜿蜒在每一句诗、每一份情间,我多么想真正的走入唐诗的背后,邂逅一位款款走来的诗人,彼此倾慕,把心中柔情泼墨于纸上,看天外云卷云舒,一起度过温柔的岁月。

  如果说经济是一个国家昌盛的根源,那么文学便是一个民族傲立于世界的根本。唐诗就是*文学的精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财产。20xx年,牵挂着亿万个*人的心的诺贝尔文学奖终于花落这个千年的文明古都,了却了国人的夙愿。这固然值得我们骄傲,但我们的文学、我们的传统文化精神,只是为了得到某个奖项么?

  放眼今之华夏,“小悦悦事件”、“丁锦昊事件”无一不是道德的迷失,追根溯源,却是文学迷了路。纵观各大畅销书排行榜,穿越、言情高居前列,甚少见真正的发人深省的严肃读物,为什么人们不再深入阅读,只是一味追求情节带给我们的快感?如果只一味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我实在不敢想象那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而唐诗的境地也不容乐观。自前几年一股“国学热”掀起,市面上解词释诗的书如潮水般涌了上来,其中甚多无病*的小女生读物,甚至有的作者连基本的文学常识也没有,这样的解读,这样的文字,却也吸引了一大批读者疯狂追随,遣词造句尽力模仿,这几乎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令人长叹不能自已……

  推开千年的古门,探寻传统文化的幽静之美,我们或许做不到一个下午只品一首诗词的境地,但沐浴在那静谧的氛围内,古语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那么诗绕耳边神自清,让自己真正领悟传统文化的美丽,已经不仅仅是读一首诗,诵一阕词所能完成的了,而我们才是完成这个伟大梦想的源泉……

  雨声渐止,楼下书声朗朗,清脆的童音撞入我的耳朵,“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我翻开搁在桌角的《唐诗三百首》,无声的微笑着,落花时节又逢君……

《唐诗》读书笔记8

  年少时,寄居在外公家,外公是诗迷,珍藏的诗书举不胜举。于是,我便轻易读到了《唐诗三百首》。我初识的古诗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醉过方知酒浓”,一读之下竟欲罢不能,从此,我便沉浸于诗的世界。

  最初读诗,读的是朗朗上口的语句;再读诗,便读出了诗中字词的斟酌;而后,在外公的指引下,我读出了诗中或悲或喜的故事。我最爱在清风微拂的傍晚,于柳树下,读一首唐诗,或读李白的豪情,在现实中饮酒放歌;或读杜甫的雄浑,让自我多一份忧国忧民;或读白居易的清扬畅丽,在内心添一份清雅;再或是,读读孟浩然的`恬静,品品李商隐的委婉……每当此时,总是心潮澎湃,仿佛自我也是满腹经纶的儒生,稍不留神就能吐出千古绝句。

  我向来垂青富含思想的诗歌,因为它们陪我走过了许多坎坷。人生难免有失意的时候,当我考试不利时,那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唐诗》读书笔记9

  带有主观情绪地说,在我心中《唐诗三百首》是超越《诗经》《史记》等等的逆天存在,当然《红楼梦》《西游记》这些后来的称大王的猴子就更不堪一比了。不过呢,这么说我也没通读过《史记》和《红楼梦》,所以肯定也有些地方站不住脚跟,不过看看红楼和西游那些打油诗,随便从三百首里抛出一个韦应物都能把它们打得片甲不留。

  来打个比方,《诗经》就像是越女阿青,从白猿那里学来了一套惊世剑法,把三千甲兵打得落花流水,不过她面对的也不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甲兵。《诗经》靠思春情歌就称霸文林千百年,不过凭借着原始的上古汉语独有的神秘性和朴实,不借助一丝丝内力,凭着最古拙的招式取胜。或者就像欧几里得,在蒙昧无知的世界中开创了人类最基础的数学科学体系,简单朴实,宛若天成。

  《史记》就像是一整套少林七十二绝技,工整沉稳,普通人穷其一生可能就习得一招,司马迁就像达摩祖师一般,内力雄浑,凭一己之力就建起了一幢恢弘壮丽文学摩天大楼。或者就像是牛顿或者爱因斯坦,是个人英雄般的存在,把自己和自己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紧紧地绑在了一起,风雨不倒,旷古烁今。

  四大名著就仿若是后来的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仍然称霸后世武林,但靠的都是自己特有的招式,不成系统,在凡人看来仍然不能望其项背。或者就像是后来的费米霍金等等,名气颇大,不过也就是靠拾前人建立的体系中的牙慧,继续深入发展下去,只是在修补而非革命。

  而《唐诗三百首》更像是高手如云,武功招式数不胜数,内力深不见底的武学泰斗组成的军队。有飘逸不羁的天生武学奇才段(Li)誉(Bai)、靠太祖长拳就能大杀四方的真汉子萧(Du)峰(Fu)、内力深不见底颇有禅意又意欲破禅的虚(Wang)竹(Wei),还有那些更古老的大神诸如无(Chen)崖(Zi)子(Ang)、李(Zhang)秋(Jiu)水(Ling),更不用提慕(Bai)容(Ju)复(Yi)、游(Li)坦(Shang)之(Yin)等等了,随便挑一个出来放在明清,就可以在武林横行霸道。或者或者,三百首就像是一整个量子力学军团,薛定谔海森堡波尔一颗颗璀璨的群星,每一个都拥有不亚于爱因斯坦的智慧,一起披荆斩棘搭建了四分之三的科学大厦,后人都只能在此之上缝缝补补分羹度日。

  而在这《唐诗三百首》的泰斗军团里,有两人是封神的,李白和杜甫,再怎么夸赞啧啧称其都不为过。很早之前,觉得李白的诗很好,不太能看懂杜子美,后来觉得杜甫更加深刻内涵,再后来才发现,其实就是李白和杜甫撇开一众唐朝,啊不,一众上下千年的诗人自己玩自己的,你们其他都是渣渣。虽然说有所谓孤篇压全唐的张若虚,不过李白杜甫就像是富可敌国的大商贾,随便从家里拿出一件器物都能算作他人一生的荣耀。就像是《世说新语》里所说的王恺和石崇斗富的故事一般,其他人拿出来一件世罕其比的宝贝,放在李白杜甫这等巨富那里就**无奇了。《春江花月夜》再多么璀璨,放在三百首里也就那么回事了,并不是它本身的实力不够,而是因为三百首里一样璀璨的存在太多太多,李杜入选的每一篇几乎都有同等实力,于是光芒便相对显得黯淡了。

  废话说了一大半,还是开始说说书本身吧。一切有体系的著作都是进步的,就像书法的章法一样,诗的分类方法很多,最简洁明了的便是按诗体分类。三百首按照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逐一分类。不过三百首的排序我认为也是有缺陷的,分类和排序略显粗略,古体诗起源于战国时期甚至更早,而后是起源于汉的五绝乐府和六朝的七绝,在之后才是五律七律,倘若按这样的体裁出现顺序编排估计会显得更有逻辑一些。

  小时候看三百首,是东看看西看看,挑自己喜欢的诗读,当时选读的都是一些气象雄浑朗朗上口的古体诗或者绝句。再大一点就开始看一些有故事性的诗,乐府居多。再后来,就挑李白杜甫的看,边读边琢磨,然后自己也学着写一些打油诗。终于到了大学之后,才开始从头到尾逐一读诗,这之后才开始看更多的宋诗以及李太白全集或者杜工部集。

  现在就按照逐一读诗的顺序来说说三百首吧。三百首的高潮来得很早,张九龄两首感遇一抛,李太白的“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便高调登场,大呼过瘾。这一波刚结束,还不等休息就须得开始和杜甫大神一起“一览众山小”了。不得不疑惑,第七首诗就遇到了杜甫的《赠卫八处士》,后面还能怎么出彩。年少读“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还只是一些YY出来的场景,为赋新词强说愁,现如今身边的人来来去去,动辄七八年不相见,再读这首诗,情景逼真,兼极顿挫。一不小心变真是“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稍缓一下,本以为可以暂缓情绪,哪里知道马上就来了两首《梦李白》,当世人还不那么污的时候,只是想到真情执意,现在不得不想杜子美对李白到底是怎样的情感才能写出“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样的句子了。接着王维孟浩然等人便像是清新小菜,漱口粉姜,为接下来的又一波大餐做足准备。不过这之中,还是出了一首被后世香港高中生的特殊朗诵技巧一诵成名的《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感觉蘅塘退士是有刻意安排过节奏的高低起伏的,几首清新淡雅弄弄青梅竹马的小乐府穿插其中,尔后就迎来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打头阵的七言古诗。这一卷的七言古诗多气势滂沱,陈子昂一刀劈下,直到李白一出倚天剑,跨海斩长鲸,连孔丘都能笑话,且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纵恣鬼魅、天马行空,就连这一卷里杜甫的幽怨都别有一番气魄。

  就这么恣意潇洒地直接转入卷三的公孙大娘舞剑,我断定杜甫一定是没看过李白舞剑的,不然这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大唐第三剑客的剑法定能在杜甫笔下气动八方似反掌,老夫不知其所往的。卷三多以叙事诗为主,不如卷二轻盈缥缈,但也跌宕起伏,不过记得最清楚的一句竟然是那句老是接错的“夜深忽梦少年事”,下语句理所应当为“唯梦闲人不梦君”。

  卷四七言乐府没什么可多说,李白杜甫,你们两位璧人,是否还给别人留活路?李白在这一卷里巨海翻浪,腾耀转生,四万八千岁横绝峨眉巅,十千三百杯同销万古愁。一面李太白醉酒笑看人生起伏,另一边杜甫泪眼哀叹白骨无人收。

  卷五五言律诗,李白用无人企及的天赋杜甫用惊世骇俗的实力继续横扫众人。李白用凌波微步加六脉神剑一般的“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对抗杜甫如亢龙有悔般庄严强劲的“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精彩夺目,堪如超新星爆发。

  与此同时,杜甫用六西格玛一般的水准严格要求自己,把格律这回事发挥到淋漓尽致,我就是杜子美,我就是格律对仗一丝不苟,还能甩你十条街的意境。就如同颜真卿的楷书,不留一丝破绽。律诗到底美在哪里,就美在杜子美这里,所谓黄鹤楼的白云千载空悠悠,都有几个字*仄没对上呢,在杜甫这里,根本不可能。不过啊,杜甫还是在怀春李白,都“投诗赠汨罗”了,你还说你不是BL?

  七言律诗以黄鹤楼开场,李白当初那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不过也许就是文人之间互相捧个场,不过李白捧得了的场也是了不得,你可知道啊,李白这一辈子就没怎么夸过他的小粉丝杜甫啊。杜甫哭晕在厕所,李白这个傲娇受。李白的七律的确不如他的其他诗体出彩,可能也是因为七律规矩太多,不够潇洒恣意吧,李白不像后来的苏轼,虽然豪放派,其实条条框框颇多内心扭捏,李白就是真的I don’t care,就算care也要装的I don’t fxcking care。李白不在,便是杜甫一人的专场了,中途穿插几个白居易李商隐,弹弹锦瑟,思思华年。

  然后便到经典频出朗朗上口的五言绝句了。首首都是儿童必背,王维在这里光彩万丈。王孙啊,你到底归不归?而白居易也用一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问话,短暂达到了杜甫的高度。可以说这一卷是流光溢彩的,就像天龙八部少室山外的大战,悉数登场,各显神通。可在故国三千里外体会万径人踪灭,近乡之时,君前落双泪,却不敢问来人。

  然而来人是孩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缓缓缓缓走过最后一卷七绝和乐府,心情竟是波澜跌宕后的*静,刚好背景音乐随机到了巴赫的"G大调第一号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也不知道怎么形容了。三百首就像是花,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想必这篇读后感或者说书评是虎头蛇尾了,但是尾巴都是得自己琢磨的,就这样留白吧,三百首是读不完的,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一首好诗,牵动着我们的灵魂,带动着我们的喜怒哀乐。作者张曼娟从四岁半开始背起了《唐诗三百首》,背出一首诗,可以换一个小兔包或小鱼包,热腾腾的包子捧在手中,看着它们特别可爱的样子,恨不得多背几首。

  “四时可爱维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春眠不觉晓,花落知多少。”“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细细品味,一读再读,无论是哪一个诗人写的哪一句诗,都是充满着情意的;一句诗会引起你无数的遐想,带动着你,走回了诗人的朝代,走进了那一座小村庄、那一片葵花田……。诗歌的魅力是无限的,它如同蒲公英小伞般的种子散发出无穷的喜悦。细细地解读一首诗,可以让你从悲观变到开心,让落落寡合的你也感觉到自己活着是幸福的!

  那些诗人从不吝啬,总是以他们的生命故事,给我们人生启示。这些诗词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多愁善感的情绪,更多时候还有心灵与智慧的启发。让我们一边念诗,一边吧烦恼和挫折踢开,还给自己一个鸟语花香的好时节。来吧,让我们一起领略诗歌的魅力!

  窗外雨声潺潺,不知这是第几个以雨入秋的秋季了。雨脚入注,隐约间一首《雨霖铃》传来,依稀记得,盛唐有一位帝王,也在这黯然销魂的雨夜,抚一曲悲歌,告慰那香消玉殒的爱人……

  *是诗的国度,唐诗是*诗歌发展的高峰和瑰宝。忆往昔,大唐盛世,万国来朝,陈子昂一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一扫魏晋靡艳之风,开启了整个唐朝诗歌繁荣的大门;更甚有李太白者,散发扁舟,“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此等豪迈,更显泱泱大国之风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足可见杜子美雄心壮志,满腔爱国热忱;而后白乐天一曲《长恨歌》道尽君王心中无限哀愁,留给后人盛唐最后一丝媚态;李义山把酒共剪西窗烛,遥望蜀地,静听夜雨,带走了余晖中的晚唐……

  喜欢读情意绵绵的唐诗,喜欢写清浅的文字,如同心中的深情与古老的诗作缠绵,留下柔软的感动。在多少次清苦的梦里,我便是唐诗里的一缕精魂,蜿蜒在每一句诗、每一份情间,我多么想真正的走入唐诗的背后,邂逅一位款款走来的诗人,彼此倾慕,把心中柔情泼墨于纸上,看天外云卷云舒,一起度过温柔的岁月。

  如果说经济是一个国家昌盛的根源,那么文学便是一个民族傲立于世界的根本。唐诗就是*文学的精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财产。20xx年,牵挂着亿万个*人的心的诺贝尔文学奖终于花落这个千年的文明古都,了却了国人的夙愿。这固然值得我们骄傲,但我们的文学、我们的传统文化精神,只是为了得到某个奖项么?

  放眼今之华夏,“小悦悦事件”、“丁锦昊事件”无一不是道德的迷失,追根溯源,却是文学迷了路。纵观各大畅销书排行榜,穿越、言情高居前列,甚少见真正的发人深省的严肃读物,为什么人们不再深入阅读,只是一味追求情节带给我们的快感?如果只一味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我实在不敢想象那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而唐诗的境地也不容乐观。自前几年一股“国学热”掀起,市面上解词释诗的书如潮水般涌了上来,其中甚多无病*的小女生读物,甚至有的作者连基本的文学常识也没有,这样的解读,这样的文字,却也吸引了一大批读者疯狂追随,遣词造句尽力模仿,这几乎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令人长叹不能自已……

  推开千年的古门,探寻传统文化的幽静之美,我们或许做不到一个下午只品一首诗词的境地,但沐浴在那静谧的氛围内,古语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那么诗绕耳边神自清,让自己真正领悟传统文化的美丽,已经不仅仅是读一首诗,诵一阕词所能完成的了,而我们才是完成这个伟大梦想的源泉……

  雨声渐止,楼下书声朗朗,清脆的童音撞入我的耳朵,“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我翻开搁在桌角的《唐诗三百首》,无声的微笑着,落花时节又逢君……

《唐诗》读书笔记10

  读诗,可以提升人的智慧与情操。放眼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唐朝的诗歌发展最为昌盛,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经典之作。

  年少时,我初识的古诗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醉过方知酒浓,一读之下竟欲罢不能,从此,我便沉浸于诗的世界。

  最初读诗,读的是朗朗上口的语句;再读诗,便读出了诗中字词的斟酌;而后,在外公的指引下,我读出了诗中或悲或喜的故事。我最爱在清风微拂的傍晚,于柳树下,读一首唐诗,或读李白的豪情,在现实中饮酒放歌;或读杜甫的雄浑,让自己多一份忧国忧民;或读白居易的清扬畅丽,在内心添一份清雅;再或是,读读孟浩然的恬静,品品李商隐的委婉每当此时,总是心潮澎湃,仿佛自己也是满腹经纶的儒生,稍不留神就能吐出千古绝句。

  我向来垂青富含思想的诗歌,因为它们陪我走过了许多坎坷。人生难免有失意的时候,当我考试不利时,那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鼓励我突破行路难的困境;当我与朋友道别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成为心中的慰藉。诗,融入了我的生活,无论失意得意,无论悲愁欢喜,诗,一直是我不离不弃的知己,是我的精神支柱。

  然而,现代社会迅速发展,许多中华文化被取代甚至被遗弃,对外来事物的狂热追求使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忘记了*的古文化,忘记了唐诗,他们宁愿生活在虚拟的世界,追逐一些索然无味的事物。曾有一则新闻报导:近六成的人认为*人崇洋媚外。面对这个结果,我不禁震惊,难道*文化的内涵不及外国文化吗?并非如此,相反,*文化博大精深,那些人之所以崇尚外国文化是因为他们没有了解*文化的精粹。试问,如果每个*人能够多读一首唐诗,多一份对诗歌的热爱,又如何会出现如今的局面。

  如今的唐诗不再只是诗,它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向往,是中华文化的缩影。细读唐诗,它能给予你智慧;品读唐诗则可以使其勉励你,鞭策你,使你前行。在纷繁的今日,不妨觅一个清静之所,心如止水地捧一本唐诗,来领略其中的感悟。


《蒋勋读唐诗》读书笔记3篇(扩展6)

——窃读记读书笔记10篇

窃读记读书笔记1

  傍晚,夕阳把它最后的光辉洒向大地,就跳入了山中。我轻轻拿起语文书,翻开第一课《窃读记》,《窃读记》主要写了林海音童年时期没有钱买书,只有每天放学后到书店去看书,但是她既快乐又惧怕,快乐是因为她可以尽情地看书了,但是又怕书店老板不允许她看,训斥她并把她赶出去。

  林海音多么热爱看书啊!我也和她有几分相似之处。

  记得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里,我本该非常高兴,但我却来到了散发着药味儿的医院,事情是这样的:

  我正在阳台上抱着一本《闪着泪光的决定》津津有味地看着,时而为主人公的孤单落泪,时而又为主人公拥有了一位知心朋友而快乐无比,小姨叫我给她拿杯水,我百分之二百的不乐意,因为我正看到主人公做那决定的时候,好紧张啊!手心都出汗了,我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边走边自言自语:“主人公是剪掉那长长的头发,还是不剪呢?”正说着,突然“扑通”一声,我一脚踩在一辆玩具小汽车上,非常狼狈地摔在了地上,肩在桌角上磕出了血,“血的代价”呀!“好痛啊!”我叫道,于是,我便来到了医院,唉!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啊,如果没有书籍,世界会是怎么样的.呢?真是不可想像,书籍给我们带来了知识与智慧,带领我们去发现去创新,让我们更热爱读书,努力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美好和谐!

窃读记读书笔记2

  读完《窃读记》这篇课文后,我感受到作者是个很爱读书的孩子,但是她家里穷,没有钱买书。从这篇课文中我还感受到作者很有自尊,为什么这样说呢?我是从”知趣“这个词中感受到的。当作者觉得当时的环境已经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她会放下书走出去。我想,这不仅仅是因为被店主赶过一次后,就不敢再来了。还因为她很有自尊,不会让别人来赶她。

  我也觉得作者很聪明,为了读书,我想她是在家里就已经想好办法了。她为了读书,可以想出那么多小办法来,这更加证明作者是个爱读书的孩子。

窃读记读书笔记3

  夜晚,静悄悄,几点星光照到了房间的阳台上。此时,我正在沉思中,沉思什么呢?那就是使我思绪万千的一篇课文——《窃读记》。

  作者林海音是多么爱读书,由于那个时代没钱买书,只好去书店窃读。而窃读的滋味不好受,但不窃读又看不到自己最喜欢的书。想想她万一被老板发现,老板很可能把她赶出去,可能骂她一通……,种种可能。而我们不用窃读,自己想看什么书都可以买,可我还不是很认真地去阅读每一本书,真可以用一句俗语来形容:生在福中不知福。像有一次妈妈带我去新华书店帮我买了十几本书,叫我要好好看,可我从来不认真看。暑假时妈妈去上班,临走前说:“上午的任务就是看书。”不看成书呆子才怪呢!算了,干脆痛痛快快地看一上午的电视吧,我一边看一边耳朵竖起来探听楼梯有没有脚步声,到后来,由于电视太好看了,我的耳朵也被电视喇叭声吸引了,看着看着我似乎忘了时间,“咔”门打开了,接着当然就是面对一张严肃的脸。我不知所措,手心里都是汗。“谁叫你看电视的,你怎么就这么不自觉呢?”妈妈大声骂道,那声音如同天崩地裂,吓得我直打哆嗦。这已是二年级的事了,回想起真有点难为情。

  随着年龄的增长,伴着年级的升高,我不禁一点一点地爱上看书,也曾发生过“窃读”的事例:一次,我正在上作文课,拿着一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全神贯注地看着,每几分钟我都要抬头看一下老师有没有来,如果来,便马上认真地看起来……但到写作文的时候,不知道写什么,便问了一下同桌,同桌把题目告诉了我,可内容还是写得一蹋糊涂。

  夜静悄悄,万物都入睡了,只有我将继续沉思……

窃读记读书笔记4

  《窃读记》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著名作家林海音小时候去书店窃读的经历。

  她为什么要去窃读呢?因为她实在是太喜欢看书了,家里又没有钱买不起足够多的书给她看,所以她便想天天去书店看书,而那时的书店老板是不欢迎这种只看书而又不买书的人的。所以她只能偷偷地读。

  为什么现在的店老板不会赶我们走呢?因为,现在*的经济高速发展,我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要什么就有什么。而且现在的儿童还受法律保护。我们现在去书店看书,店老板不但不会赶我们走,而且还希望我们去他们的书店看书,因为我们现在有钱了,不仅仅在书店看书,还会挑一些好书,买回家去看。

  我很幸福,我是一名新世纪儿童,有很多读书的机会。

窃读记读书笔记5

  月亮从东方悄悄露出笑脸,她像一个文静含羞的`姑娘,一会儿躲进云间,一会儿又撩开面纱,露出娇容,整个世界都被月色浸成了梦幻般的银灰色。我坐在书桌旁,随手翻开语文书中的第1课《窃读记》,不禁细细地品味起来。

  《窃读记》一文主要讲了林海音童年时代因无钱买书,所以只好在书店里窃读,窃读的滋味让林海音感到快乐、惧怕。其中使我感动、深有体会的句子很多,下面就由我来和你们分享分享吧!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只饿狼,贪婪地读着……”林海音将满怀读书渴望的自己比作一只饿狼,一页页贪婪地阅读,犹如饿狼扑食,写出了林海音强烈的求知欲和对读书的渴望。

  看看作者,再想想自己,觉得十分惭愧。有哪位同学能说,你要买对学习有帮助的书而家长不同意呢?没有。家长一听,就会立刻去买,一分钟也不会耽误。可我们有林海音那样热爱书籍、渴望读书吗?看书,不是走马观花,简简单单看一看,就是只看头、不读尾,还有的是书买回来后,连翻也不翻;甚至有时候是家长逼着看书。看看吧!我们与林海音的差别多大啊!记得有一次,我回到家,早早地做完作业,以飞快的速度跑到电脑前,将电脑打开,玩起了电脑游戏。一玩就是一两个小时,丝毫不管书架上的那些书,白白浪费了时光,现在想起来,真是后悔莫及呀!朋友们,让我们记住课文*文老师的一句话吧:“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是啊!吃饭能提供我们物质营养的,而读书是给我们提供精神营养的。这两种营养都不能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健康成长。

窃读记读书笔记6

  傍晚,夕阳把它最后的光辉洒向大地,就跳入了山中。我轻轻拿起语文书,翻开第一课《窃读记》,《窃读记》主要写了林海音童年时期没有钱买书,只有每天放学后到书店去看书,但是她既快乐又惧怕,快乐是因为她可以尽情地看书了,但是又怕书店老板不允许她看,训斥她并把她赶出去。

  林海音多么热爱看书啊!我也和她有几分相似之处。

  记得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里,我本该非常高兴,但我却来到了散发着药味儿的医院,事情是这样的:

  我正在阳台上抱着一本《闪着泪光的决定》津津有味地看着,时而为主人公的"孤单落泪,时而又为主人公拥有了一位知心朋友而快乐无比,小姨叫我给她拿杯水,我百分之二百的不乐意,因为我正看到主人公做那决定的时候,好紧张啊!手心都出汗了,我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边走边自言自语:“主人公是剪掉那长长的头发,还是不剪呢?”正说着,突然“扑通”一声,我一脚踩在一辆玩具小汽车上,非常狼狈地摔在了地上,肩在桌角上磕出了血,“血的代价”呀!“好痛啊!”我叫道,于是,我便来到了医院,唉!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啊,如果没有书籍,世界会是怎么样的呢?真是不可想像,书籍给我们带来了知识与智慧,带领我们去发现去创新,让我们更热爱读书,努力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美好和谐!

窃读记读书笔记7

  傍晚,夕阳把它最后的光辉洒向大地,就跳入了山中。我轻轻拿起语文书,翻开第一课《窃读记》,《窃读记》主要写了林海音童年时期没有钱买书,只有每天放学后到书店去看书,但是她既快乐又惧怕,快乐是因为她可以尽情地看书了,但是又怕书店老板不允许她看,训斥她并把她赶出去。

  林海音多么热爱看书啊!我也和她有几分相似之处。

  记得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里,我本该非常高兴,但我却来到了散发着药味儿的医院,事情是这样的:

  我正在阳台上抱着一本《闪着泪光的决定》津津有味地看着,时而为主人公的孤单落泪,时而又为主人公拥有了一位知心朋友而快乐无比,小姨叫我给她拿杯水,我百分之二百的不乐意,因为我正看到主人公做那决定的时候,好紧张啊!手心都出汗了,我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边走边自言自语:“主人公是剪掉那长长的头发,还是不剪呢?”正说着,突然“扑通”一声,我一脚踩在一辆玩具小汽车上,非常狼狈地摔在了地上,肩在桌角上磕出了血,“血的代价”呀!“好痛啊!”我叫道,于是,我便来到了医院,唉!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啊,如果没有书籍,世界会是怎么样的呢?真是不可想像,书籍给我们带来了知识与智慧,带领我们去发现去创新,让我们更热爱读书,努力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美好和谐!

窃读记读书笔记8

  前一段时间,我“遇上”了一篇文章,名叫《窃读记》。

  这篇文章讲的是作者林海音小时候的窃读经历。读完了这篇文章,我深笔记触。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令人伤感的故事:因家里没有钱买书,作者每天放学后都会溜进书店里偷偷看书,一次,她被书店店主赶出了点,她狼狈不堪,自尊心也受到了伤害……

  我觉得,虽然现在的孩子们都感受不到这样痛苦的经历,但是,假如我是当时的林海音,我就不会再去找另外一家书店看书了,而是忍……忍……忍。作者林海音被感触书店后还继续找下一家书店看书,说明她太爱读书了,假如她当时没有读那么多书,她也就不可能出书,不可能成为一个作家,不可能……

  读完《窃读记》,我不仅了解了以前时候普通人家的生活,也懂得了看书,可以使自己变得强大起来,也许,有很多作家小时候,都有着这样艰苦的“窃读生活”。

窃读记读书笔记9

  读完《窃读记》这篇课文后,我感受到作者是个很爱读书的孩子,但是她家里穷,没有钱买书。从这篇课文中我还感受到作者很有自尊,为什么这样说呢?我是从”知趣“这个词中感受到的。当作者觉得当时的环境已经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她会放下书走出去。我想,这不仅仅是因为被店主赶过一次后,就不敢再来了。还因为她很有自尊,不会让别人来赶她。

  我也觉得作者很聪明,为了读书,我想她是在家里就已经想好办法了。她为了读书,可以想出那么多小办法来,这更加证明作者是个爱读书的孩子。

窃读记读书笔记10

  我为我生活在21世纪而庆幸。21世纪是一个开放的世纪,大街上,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只要不犯法;而对我来说,最高兴地当然是图书馆的出现和书店的开放。

  课文中,林海音那个时候,想看书,只能买,这自然而然的限制了她阅读的数量,因为她没有那么多钱买书。于是,在同龄人都在为读书而着急时,林海音想出了一个办法,偷偷地去书店看书。这是一个有效又有风险的方法,有效是因为可以看到很多书,而且不用花一分钱,有风险是因为这样很容易被老板发现,被驱赶,或是书被买走了,导致她不能把书看完。然而,到最后,她还是用这个方法补充了许多精神食粮,充实了自己。所以,现在的人真是很幸运。


《蒋勋读唐诗》读书笔记3篇(扩展7)

——蒋勋的语录

蒋勋的语录1

  1、每个人都急着讲话,每个人都没把话讲完。快速而进步的通讯科技,仍然无法照顾到我们内心里那个巨大而荒凉的孤独感。

  2、我总觉得吴哥城像一部佛经,经文都在日出、日落、月圆、月缺、花开、花谢,生死起灭间诵读传唱,等待个人领悟。

  3、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孤独六讲》

  4、受折磨只是因为你爱上了这个人,如果没有这份情,也许根本就无关痛痒。亲人,夫妻间都是如此。当你有被折磨的感觉时,其实就是因为有爱,有爱就被吃定,没有其他的路可走。

  5、救赎的意义,並不在神的慈悲饶恕,而是人类自己彼此学会靠近。——蒋勋

  6、宇宙之间存在的东西常常因为我们看不见,变成不存在;可是看似不存在的东西,如果你在意,也会变成存在。

  7、我们心灵一旦不再那么慌张地去乱抓人来填补寂寞,我们会感觉到饱满的喜悦,是狂喜,是一种狂喜。就像气球,被看起来什么都没有的气体充满,整个心灵也因为孤独而鼓胀了起来,此时便能感觉到生命的圆满自足。只是有时,这份鼓胀的思维,也能瞬间随着气球的爆破而徒剩满溢的落寞。

  8、真情,往往是最孤独的。

  9、在一个空间里安静下来,聆听自己的心跳与呼吸,我相信,这个生命走出去时不会慌张。

  10、你要勇敢地怀疑你的老师、前辈,包括我在内,如果他们贪婪于现实生活的安逸,他们的生命已经开始腐败,不可能给你任何有生命活力的东西,你要大胆而勇敢地捐弃他们,离开他们,超越他们,孤独地走出去。

  11、我们之所以能用杯子喝水,因为杯子是空的;我们能住在房子里,也因为房子有空的部分。最重要的不是"有",是"无"。

  12、作为一个不思考的社会里的一个思考者,他的心灵是最寂寞、最孤独的.。因为他必须要先能够忍受,他所发出来的语言,可能是别人听不懂的、无法接受的,甚至是别人立刻要去指责的。

  13、面对遗憾时的从容,也许是发生美非常重要的时刻。

  14、孤独的同义词是出走,从群体、类别、规范里走出去,需要对自我很诚实,也需要非常大的勇气。——《孤独六讲》

  15、当道德变成一种表演,就是作假,就会变成各种形态的演出,就会让最没有道德的人变成最有道德的人,语言和行为开始分离。

  16、所以最好的文学就是在语言的精准度里制造语言的暧昧。——《孤独六讲》

  17、你时时刻刻、念念不忘的执著,到最后是一场空。

  18、个人再大的哀伤,都会被大自然担待,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过去的。

  19、我们偶然感觉到的身体上无缘由的痛,我们偶然感觉到心中一阵不寒而栗的悸动,我们偶然盈满泪水的眼睛,不可解不可知的种种,因为这些,我们在一个小小的岛屿相遇、相爱或彼此憎恨,那双被锥刺后如黑洞般阒黑幽静的眼睛,都一一探测到了。

  20、我想说的是一种语言的孤独,当语言不具有沟通性时,语言才开始有沟通的可能。

  21、*人原本是不信奉宗教的。*人也许相信:日常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宗教罢。所以,把现实中的生活过得更快乐、更幸福,也就达到宗教里所说的"净土"了。

  22、孤独是不孤独的开始,当惧怕孤独而被孤独驱使着去找不孤独的原因时,是最孤独的时候。《孤独六讲》

  23、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没有与自己独处的经验,不会懂得和别人相处。《孤独六讲》

  24、山河*静辽阔,无一点贪嗔痴爱,而我们匆匆忙忙,都还在路上。《路上书》

  25、生命的意义要等到对死亡有了充分的把握才能完满,在这之前,我们不过是大街小巷上流浪着的一个疲惫的行客罢了。《忘言书》

  26、我仍愿深爱着你们,爱着这每一天以不同的美丽来使我受苦的人世。《忘言书》

  27、我是落日里发呆的一头石狮,看到夜色四合,看到繁华匆匆逝去,不发一语。《吴哥之美》

  28、我想说的是一种语言的孤独,当语言不具有沟通性时,语言才开始有沟通的可能。《孤独六讲》

  29、咸味太*凡了,*凡到容易被忽略,但是深思起来,"甜"、"酸"有时都可以不用,都有一点装饰性,咸味好像才是踏踏实实的生活,不可或缺。《给青年艺术家的信》

  30、生命里有真正的追求,就大胆地出走!真正的艺术家,不会把自己置放在安逸、有保障的固定生活里,不会是紧紧抓着腐鼠不放的鸱鴞,要大胆飞出去,飞去广阔的世界。日复一日的原地踏步,只会增加生命的腐烂萎缩,只有不断出走,不断重新出发,才能保有活泼、健康而年轻的生命力,也才感受得到真正创造的快乐,感受得到真正的美。

推荐访问:唐诗 读书笔记 蒋勋读 《蒋勋读唐诗》读书笔记3篇 《蒋勋读唐诗》读书笔记1 《蒋勋说唐诗》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