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万有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教案设计 整改报告 事迹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党建材料 > 正文

(20篇)党建评论汇编1010

时间:2023-05-25 19:50:33 浏览量:

2022年党建评论汇编目录

  1. 以史为鉴 谱写奋斗新篇章
  2. 打通干部能上能下“任督二脉”
  3. 在勇于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中赢得历史主动
  4. 读懂端牢中国饭碗的信心和底气
  5. 盛世欢腾迎国庆 满怀信心向未来
  6. 永葆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和斗志
  7. 在深化党史学习教育中引导青年学生坚定历史自信
  8. 协调发展理念彰显党的治国理政智慧
  9. 向“能上不能下”说“不”
  10. 准确把握“能上能下”的辩证关系
  11. 干部当干字当头
  12. 年轻干部要学会“自找苦吃”
  13. 在实践的“沃土”中汲取“三力”
  14. 时时不忘“人民需要”
  15. 新时代青年干部要成为学网懂网用网的行家里手
  16. “知信行”练好理论内功
  17. 把自我革命进行到底
  18. 努力争做新时代的“斗争勇士”
  19. 学问 功夫 本领
  20. “儒风新生活”对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有益探索


以史为鉴 谱写奋斗新篇章

发表时间:2022-09-30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为即将出版发行的《复兴文库》作题为《在复兴之路上坚定前行》的序言。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干部,我们应该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所著序言之深意,以史为鉴、察往知来,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保持人民干部应有之清廉,以担当实干,创造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业绩和荣光。

品“百年抗争”史,青年干部应学“党史”悟“忠心”,坚定信念。“一条游船,劈开了南湖的波浪,十几个热血青年,在运筹一个红色的理想”,百年前,一群青年在一条小小的红船上,开启了一个民族伟大航程的起点。百年后,无数青年不忘初心赓续伟大红色精神,砥砺前行。思想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忠诚是我们的必修课,更是我们必备的政治品质。作为青年干部,应自觉涵养忠诚向党的精神力,以史为鉴,深刻领悟各个历史时期的党带领人民浴血奋斗的光辉历程,不断探索形成的优秀理论成果,以及一系列伟大的精神力量。在党史的剪影中,汲取无数革命先辈们一往如前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充分了解党的历史,才能不断加强政治理论水平,提高政治素养,进一步补足精神之“钙”,筑牢思想之“魂”。

品“百年为民”史,青年干部应守“底线”护“公心”,一秉至公。党的百年征程中,总是有一个又一个如焦裕禄、任长霞一样伟岸的身影,他们在各自的长征路上,用实际行动彰显着共产党员公道正派、廉洁自律的工作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广大青年干部应自觉培养起做事公道正派的风格,把牢“思想底线”,立稳“公私分明”“公而忘私”的出发点,秉承老老实实做人、清清白白为官的职业道德,时刻牢记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常除“脑中恶”、常扫“心中尘”,自觉抵制诱惑。在工作中,坚决做到一碗水端平,处理群众事务更要重视公平正义。“心如水之源,源清则流清,心正则事正”,只有始终保持对公权力的敬畏感,坚持一心为公、权为民所用的原则,树立良好典范。

品“百年奋斗”史,青年干部应干“实事”知“奋斗”,一往无前。“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新时代青年干部的代表人物——黄文秀同志,读书时以优异的成绩,顺利从名校毕业,然后义无反顾地扎根大山深处,用自己的实干担当带领一方村民发家致富,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留在了山的那边。十年间,无数像黄文秀这样的青年干部扎根基层、艰苦奋斗、无怨无悔。事业要一代接着一代干,青年干部要发挥敢于下深水、敢于去一线、敢于到基层的精神,坚持实地走访、调研观察、善于思考,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倾听群众的“抱怨声”“不满声”,吃透实情,找准问题的发力点、关键点,牢牢把握主动权,牵稳“牛鼻子”在基层锻炼出“硬核实力”。面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立足于“人”、聚焦到“事”,拿出实招、硬招,不搞“耍把式”“花架子”,时刻将人民群众冷暖放在心里,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认可。


打通干部能上能下“任督二脉”

发表时间:2022-09-30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各地各部门应切实抓好《规定》的贯彻落实,拿出具体措施,完善考核机制,强化严管厚爱,打通领导干部能上能下“任督二脉”,不断激活干部选任的“良性循环”,保持干部队伍整体活力。

理脉络,明标准,打通干部能上能下的“双通道”。“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规定》进一步明确了“能上能下”的标准准则,对分析研判、核实认定、调整程序、调整方式、工作责任等内容进行了优化完善,进一步提高了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为解决干部能上能下问题提供了操作指南。各地各部门要深入理解《规定》的精神实质和具体要求,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可操作的具体办法,根据不同层级、不同领域、不同岗位的职务特点,细化并设定好“下”的具体认定标准,能定量的应尽量定量,不能定量的也应尽可能细化。对一些实在难以细化的情形,可以通过“负面清单+典型案例”的方法,确保干部“下”的情形更加直观具体,真正让不担当、不作为的干部“下”有标准,让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上”有阶梯,积极营造有利于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良好氛围。

疏经络,细考察,畅通干部能上能下的“循环线”。“要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完善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的从严管理机制,推动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规定》第五条明确了被认定为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十五种情形,以实绩作为干部“上”“下”的科学有力依据,有利于助推干部人才的有效流通。一方面,各地各部门要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推动《规定》精准落地见成效,坚持把功夫下在平时,经常性、近距离、有原则地接触干部,既要考察干部“八小时以内”的工作情况,又要了解干部“八小时以外”的行为表现。另一方面,各地各部门要把群众满意度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通过“要素赋分”,把“软指标”上升为“硬杠杠”,确保群众在干部考核中的“发言权”。同时,要注重用好巡视巡察、审计、统计、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民主评议、信访等方面结果,保证考核结果全面真实准确,让执行者有底气,让干部“下”得更服气。

修内力,重关怀,触动干部能上能下的“新脉搏”。推进干部能上能下,不是为下而下,目的是激励干部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忠诚履职。《规定》不仅仅强调从严从实,更体现了对干部的关心关爱,例如第九条规定“符合提前退休条件的可以办理提前退休”等,体现了组织关怀与人情温暖。各地各部门要坚持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进一步优化管理体系,把握“宽”与“严”的尺度,把关心爱护落到实处。一方面,对“上”的干部要撑腰鼓劲,按照“三个区分开来”标准,宽容干部在改革探索、先行先试等工作中的失误,旗帜鲜明为担当作为者撑腰鼓劲,以组织担当带动干部担当。另一方面,对“下”的干部不能“置之不理”“不管不问”,也要加强关心关爱,对符合重新任职条件的受调整干部,可重新选拔任用或予以晋升职级,让“下”的干部有机会再“上得去”,使之有盼头、有干劲,推动形成“能上能下”的良性循环。


在勇于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中赢得历史主动

发表时间:2022-09-3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以“掌握历史主动,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篇。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自我革命”凝练为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以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引领新的伟大社会革命,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赢得人民衷心拥护,展现出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政治自觉、历史自觉、时代自觉。

以自我革命的政治自觉赢得人民信任

实现党的自我革命与人民监督的结合,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伟大创新,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保障和不竭动力。

在走入人民群众中实现自我净化。党员干部要自觉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用人民的集体智慧托举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事业。要始终依靠人民,相信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习惯于在人民监督下开展各项工作,在不断自我净化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在站稳人民立场上实现自我完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党员干部要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人民观点、人民立场、人民路线,对照人民要求解决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在回答人民之问中实现自我革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就是“人民之问”。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要紧扣社会主要矛盾,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实现自我革新的动力、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在维护人民利益中实现自我提高。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在解决人民问题、保障人民利益中不断提高自己,是中国共产党凝聚人民、推动发展、实现复兴的坚强保障,更是中国共产党继续推进自我革命的战略抉择。

以自我革命的历史自觉应对时代之变

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继续进行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继续发扬斗争精神,敢于“破局”,勇于“立局”,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把握航向。

在把握历史规律中认识变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置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审视,不断锤炼在变局中抓住历史机遇的能力和本领,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在把握历史规律中坚定历史自信,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

在坚持中国特色中应对变局。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理直气壮、大张旗鼓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坚持党的领导中凸显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强大社会效能和优越性;在坚持和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凸显西方民主的虚伪和功利;在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破发展道路比较和竞争中的“西方标准”,为世界发展贡献了中国选择。

在参与世界竞争中把握变局。面对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的风险挑战,创新是我们党永葆生机活力的不竭源泉。我们党通过在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创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自信参与世界竞争,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

在回答世界之问中引领变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顺应时代潮流,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选择。中国共产党变中求进、变中突破、变中取胜,在科学回答世界之问中引领世界大变局朝着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利于世界和平与进步的方向发展。

以自我革命的时代自觉续写时代新篇

新百年新起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社会革命目标,已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升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通过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进行深入探索。

在传承中国精神中汇聚中国力量。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我们必须不断传承和弘扬中国精神,汇聚起战胜一切困难的磅礴力量,战胜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过程中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奋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推进现代化实践中全面改革创新。站在接续历史新的更高起点上,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要深刻把握我国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改革创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

在讲好中国故事中展示中国形象。今日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中国的发展始终与世界紧密相连。世界需要了解中国,中国需要被世界理解。要通过中国与世界互动,通过发出中国倡议,阐释中国理念,承担国际责任,回应世界关切,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世界进一步增进对中国、对中国道路的认识认同,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在建设伟大工程中推进伟大事业。越是接近民族复兴,越充满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就要更加坚定自觉地坚持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和挑战、发扬斗争精神,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动力,在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接续奋斗成就伟大事业。


读懂端牢中国饭碗的信心和底气

发表时间:2022-09-30

【专家点评】

粮稳天下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带领亿万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经过艰苦努力,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

回望历史,从1947年第一批荣转军人开赴北大荒,75年来,数十万拓荒者在广袤的黑土地上战天斗地,用赤诚的信念和勤奋的双手铸就了北大荒精神,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己养活自己的粮食生产之路。进入新时代以来,作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国家队”,北大荒人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的殷殷嘱托,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己任,如今已成为我国耕地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为中国人端牢饭碗作出了重大贡献。

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转变,折射出中国农业的巨大发展。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充分认识“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读懂大国粮仓日益丰实背后的“密码”,不断增强端牢中国饭碗的信心和底气。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耕地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党的十八大以来,耕地保护法律制度体系之网越织越密,一系列“长牙齿”的硬措施颁布实施,为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提供坚实保障。同时,我国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要抓手,建成了一大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优质良田,为保障我国粮食产能奠定坚实基础。全国多地推行田长制,以分级联动全覆盖的耕地保护网格化监管,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加大力度改造建设大中型灌区,夯实粮食安全的水利基础。今年7月以来,长江流域持续高温少雨,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旱情发生后,各地农业农村部门、基层干部以及农民立即行动。广大干部群众坚守在抗旱一线,引江水、提湖水、调库水;各地农业技术人员就田间管理开展指导,以水调温、改种补种,与旱情展开拉锯战。今年的旱情也是对我国粮食产能的一次压力测试,多年来,我国南方主要粮食产区推广种植耐高温特性的水稻品种,有效降低了极端天气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可以说,我们用良种和良田稳住了基础,用科技和服务抢回了产量。事实证明,我国有措施、有能力确保粮食稳产增产。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端牢中国饭碗,就必须攥紧中国种子,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放眼世界,面对世纪疫情叠加百年变局,保障种源自主可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要以创新链建设为抓手,推动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集中力量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目前,我国形成了以海南、甘肃、四川等三大国家级育制种基地为核心,96个制种大县和120个区域性基地为骨干的种业基地“国家队”,国家级基地供种保障能力提高到75%

保障14亿多人的粮食安全,还必须回答好谁来种地的问题。为了让农民种粮能获利、多得利,我们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通过价格支持稳预期、收入补贴保成本、保险扩面降风险、经营服务增收益,推动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现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同时,积极发挥种粮大户规模经营优势,加快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更为重要的是,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全国一盘棋”,推动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既保面积又保产量,坚决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共同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盛世欢腾迎国庆 满怀信心向未来

发表时间:2022-09-28

丹桂飘香歌盛世,九州齐贺国庆节。在这亿万人民用艰辛的奋斗、辛勤的汗水收获金秋累累硕果之际,我们即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3周年华诞。此时此刻,全体中华儿女正以无比崇高的敬意感恩伟大的祖国、以无比喜悦的心情感受幸福美好的新时代、以无比澎湃的激情开创未来光明前景,满怀信心、意气风发地喜迎二十大、逐梦新征程。

此时此刻,我们更要永远铭记开创今日中国之伟业所走过的艰苦卓绝历程。时间是伟大的书写者,记录着过往的辉煌,写下历史的华章。新中国成立73年来,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国人民,以百折不挠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锲而不舍的恒心,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一张“白纸”上战天斗地、挑战极限、敢为人先、攻坚克难,彻底摆脱了饥寒交迫、一贫如洗的落后面貌。今日之中华大地上处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英明领导、科学指引的结果,这是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走下去的结果,这是一代代中国人民万难不屈、接续奋斗的结果。雄浑厚重的历史当永世不忘,艰苦卓绝的历程更催人奋进。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要从新中国所书写的历史伟业、造就的壮丽山河中汲取磅礴伟力,切实转化为无惧无畏、披荆斩棘的强劲动能,奋力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追逐梦想、勇往直前。

此时此刻,我们更要倍加珍惜开创今天幸福美好新时代所留下的顽强拼搏足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目标,统筹谋划,科学决策,防风险、战巨浪、化危机,带领中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今日之中国,正以无比坚定的自信、举世瞩目的成就巍然屹立于世界舞台。实践证明,伟大的事业是依靠亿万人民矢志不渝的苦干实干开创出来的,幸福美好的生活是依靠亿万人民众志成城的默默奉献造就出来的。珍惜当下、感恩今天,是为了更好地携手前行。新征程上,我们的事业每前进一步,都需付出更大的努力;我们的人民要想过上越来越好的日子,更要挥洒如雨的汗水。广大党员干部应以永不懈怠的姿态、永不动摇的执着、永不满足的精神,开拓进取不止步,撸起袖子加油干,在新时代的广阔舞台上,为老百姓能够过得更幸福,留下无悔的拼搏足迹。

此时此刻,我们更要以昂首阔步奋发有为的崭新风貌去擘画未来光明前景。回忆往昔,我们走过了一段波澜壮阔、历久弥坚的非凡历程;喜看今朝,我们创造了为之骄傲、令人自豪的伟大成就;面向未来,我们积蓄了更加完善的制度保证、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更加主动的精神力量。当前,受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叠加影响,前进的道路不会步履坦途、一马平川。因此,我们要深谋远虑、提高站位、保持定力、科学擘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广大党员干部要继续坚持思想淬炼走在前、坚定不移跟党走,坚持党性锤炼走在前、急难险重见担当,坚持作风历练走在前、立足岗位履好责。拿出满腔的热忱、冲天的干劲,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干在前、当先锋、作表率,以实际行动和实干成效向祖国献礼。

永葆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和斗志

发表时间:2022-09-28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以鲜明问题意识、强烈忧患意识警醒全党:“要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全党同志必须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一百多年来,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我们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在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这些宝贵精神财富,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使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为民族复兴提供了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强大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坚持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强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我们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10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奋发有为的精神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书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中国奇迹;发扬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顶住和反击外部极端打压遏制;坚持刀刃向内、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历史性、开创性成就,产生了全方位、深层次影响……一系列战略性举措、一系列变革性实践、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开辟了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新境界,彰显了新时代共产党人昂扬的革命精神,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革命性本质。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有人说,我们党现在已经从‘革命党’转变成了‘执政党’。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里面并没有区分“革命党”和“执政党”,并没有把革命和执政当作两个截然不同的事情。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但同时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党,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

革命理想高于天,革命精神代代传。我们党越是长期执政,就越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永远不能丢掉革命精神。忘记革命、不讲斗争,共产党就会变质,社会主义就会变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永葆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革命斗志,以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砥砺奋进。

在深化党史学习教育中引导青年学生坚定历史自信

发表时间:2022-09-28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仰以察古,俯以观今,及时总结宝贵的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能够永葆旺盛生命力的良方。20223,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要求,要“更好用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增长智慧、增进团结、增加信心、增强斗志”,要“着眼坚定历史自信,坚持不懈把党史作为必修课、常修课”。2022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参观考察辽沈战役纪念馆时再次强调,“要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学习党史作为必修课和常修课”。深入持久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引导青年学生坚定历史自信,对于广大青年学生来说,既是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代需求,更是把青春播撒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必然要求。

强化历史认知——夯实青年学生历史自信的基础

历史认知是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没有正确的历史认知,历史自信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们要深刻认识,一百年来,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强化历史认知,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这是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的根本前提。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思政课教师要以百年党史为依据,以“三个历史决议”为准则,让党史成为全党全社会尤其是青年学生的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广大青年学生应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满怀信心地向前迈进。

树牢历史思维——培塑青年学生历史自信的方法

历史思维是历史认知的基本方式,树牢历史思维,有助于培塑青年学生坚定历史自信。恩格斯曾经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尤其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进行了重点阐述和阐释,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形成的科学历史思维。

树牢历史思维,关键在于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大历史观。大历史观不仅要求全方位、立体式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文明史,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本质规律,更强调用长远的、横纵对比的思维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真正做到以史为鉴、知古鉴今,提高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从而正确把握历史的“形”与“势”,坚定历史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提高历史思维能力,要加强对中国历史、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世界历史的学习,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趋势,坚定历史自信,保持历史主动,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

增强历史自觉——彰显青年学生历史自信的担当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和历史发展有其自身内在的客观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经指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

增强历史自觉,关键在于引导青年学生坚守人民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坚守人民立场,是增强历史自觉、坚定历史自信的基本准则。“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作出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就是要告诫全党在新时代前进的征程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回答好‘从哪里来、往哪里去’这个基本命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让广大人民群众从百年党史中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什么样的党,从而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增强历史自觉,还在于引导青年学生弘扬奋斗精神。奋斗是立党立国之基,伟大奋斗精神是我们党和国家最闪亮的精神标识和精神密钥。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属于奋斗者的时代,广大青年学生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在百舸争流中劈波斩浪、在千帆竞发中永立潮头。

总之,广大青年学生应坚定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的信心,把握历史规律,搞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进而坚定历史自信,不断彰显青年学生历史自信的应有担当。


协调发展理念彰显党的治国理政智慧

发表时间:2022-09-28

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时指出:“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一论述既是对新发展理念所内含的中国式现代化价值导向的诠释,也反映出经过长期历史积淀与实践探索,我们党对于治国理政系统性规律的把握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无论是应对百年变局、把握发展趋势,还是掌舵改革航向,协调发展理念都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中取得的新成就。

作为应时而生的理念,协调发展首先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觉悟与能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面对百年变局,补足短板、突破瓶颈,以协调发展维系稳定、凝聚共识的要求便更显迫切。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实现协调发展方面持续发力,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通过缩小城乡间、区域间发展差距,增强动力源地区的引擎作用,各地区共同融入中国崛起的进程中,从而也为进一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的整体均等化程度,使各地人民群众的生活保障水平逐渐接近奠定了坚实基础。

由协调发展所带来的认同支持,也成为党和国家从容把握变局中机遇的发力之基,转化为我们抵御变局中风险的底气之源。在协调发展助力实现中国之治的同时,这一理念还带给世界一条不同于西方丛林法则的发展新路径、文明新形态。无论是协调效率与公平、发展与环境等关系,还是提供国家间非零和博弈的愿景,中国的成功都启示与激励着广大后发国家去摆脱依附,从而独立自主把握自己的命运。我们的朋友圈在中国智慧的传播中得以扩大,致力于互融互通、共享共赢格局的建立,我们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内涵和更为广阔的光明前景。

作为彰显执政党品质的理念,协调发展也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品格与态度。以长时段的眼光来看待发展,便不难发现,既有的发展经验并非灵光一现的结果,而是一代代共产党人认真回应时代议题、适应时代变化的产物。我们党在引领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深刻意识到,处于不同的历史阶段,发展的目标、方式与主要任务需要随着时代条件与需求不断调整。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做大蛋糕是最迫切的需求,竞争提供了重要激励机制的话;那么,进入新时代,当下的发展要务已经逐渐转变为继续做大蛋糕的同时,也更妥善解决好分蛋糕的问题,以发展红利公平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

由此,我们党适时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基于这一判断,我们更加重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筹,努力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推动社会事业发展,下决心解决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就业等领域的后顾之忧,增强治理现代化能力,致力于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相对于此前的阶段,这种发展理念之变中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思想品质,这正是中国共产党能够胜任治国理政重担,始终挺立时代潮头的关键所在。

作为引领改革的理念,协调发展还体现出我们党在掌握改革规律、领悟改革精髓方面的精进成熟。不断深化改革,是中国保持发展活力的关键秘诀。成功的改革当始终坚持一切以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回应人民诉求为旨归。因此,协调发展理念指导下的改革,必然是在明确为谁改、改什么与如何改的基础上,沿着依法、科学、渐进的本土化道路不断推进。

当下,协调发展理念最直接的目标在于实现共同富裕,要让更多人更公平地从改革中获益。一方面,长期制约发展协调性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等问题的解决,需要得到发展战略与发展投入调整、发展条件改善的支持;另一方面,包括分配结构、社会结构等对实现共同富裕更深层次的制约因素,也应当得到充分重视,也应当被纳入改革规划的考量范畴中。协调理念与改革精神完全是内在一致的,制度机制、观念策略的改革为协调理念落实创造条件,协调理念的原则宗旨则要为制度机制、观念策略的改革定向把脉。

归而言之,作为新发展理念中的有机一环,协调发展理念回答的既是发展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尽管就其动态的发展过程而言,充分实现协调发展的目标需要遵循客观规律,并非同步同时一蹴而就。在中国共产党直面挑战、久久为功的决心驱动下,在党的治国理政经验更加丰富、更趋成熟的背景下,协调发展必将驶入快车道,造福中国人民,在人类发展史上谱写新的篇章。


向“能上不能下”说“不”

发表时间:2022-09-27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新修订的《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聚焦突出问题,重点围绕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细化完善具体情形、调整程序、调整方式等。新修订的《规定》犹如“及时雨”,从制度规定层面向“能上不能下”说“不”,能够破解当前干部队伍中存在的“能上不能下”难题,进一步激发好、保护好广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向“能上不能下”说“不”,必须准确认定“谁该下”、合理安排“怎么下”、动态把握“上与下”。

准确认定“谁该下”。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重点是解决能“下”问题。在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存在“上得去、下不来”、“上去容易、下去难”、不愿“下”等问题。因此,准确认定“谁该下”显得尤为重要。《规定》从政治表现、理想信念、斗争精神、政绩观、执行组织纪律、担当作为、能力素质、工作作风、道德品行等方面,充实完善了不适宜担任现职的主要情形。准确认定“谁该下”,必须在加强考核管理上下足功夫,结合日常考核、专项考核、年度考核,实时全面掌握干部现实表现,综合运用好考核考察、巡视巡察、民主评议等方面的成果,使得对“谁该下”的认定更加准确。就“谁该下”的问题,围绕干部现实表现,要对照《规定》中的具体情形,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既不“一棒子打死”,也不以偏概全,全方位论证、多角度研判、深层次分析,让该“下”的干部有依据、心信服。

合理安排“怎么下”。让无为者让位,对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干部进行调整,畅通“下”的渠道,不能急于求成、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优化程序、合理安排。具体说,就是要贯彻落实好《规定》,在准确认定“谁该下”的基础上,围绕解决能“下”的问题,坚持严的主基调,对干部高标准严要求,秉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断优化调整程序,合理安排“怎么下”的事项。前期,在核实认定环节,可以根据需要与本人进行谈话听取说明,同时广泛深入了解,作出研判,确保认定准确。中期,在组织决定前,严格按照干部双重管理规定,要求主管方按规定程序征求协管方意见,确保“下”有遵循。后期,在执行《规定》的过程中,用好用活问责、党纪政务处分、组织处理、辞职、职务任期、退休等制度,让不担当、不作为的干部没有舞台。

动态把握“上与下”。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是一个周期管理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能一“下”了之,应该动态把握“上与下”。“上得去”的干部,决不能因为获得更好的机会,就沾沾自喜、松劲懈怠、得过且过;必须珍惜来之不易的岗位,从严要求、加倍努力,争取把工作干得更扎实、事业干得更好。“下得来”的干部也不能因为一时的“下”,就满腹抱怨、放松要求、自暴自弃,要在思想上认识问题、在行动上加以改进、在作风上持续夯实。针对“上得去”的干部,要强化后续教育管理,通过更有实效性的教育培训,帮助开拓视野、提升能力,让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保持好状态。针对“下得来”的干部,要定期开展好谈心谈话,动态掌握其心理动态、工作状态,及时发现认真汲取教训、积极努力工作的干部,经考察符合任职条件的,可以进一步使用、晋升职级或提拔职务,让其不因“下”而灰心松懈,更有干劲、有奔头。


准确把握“能上能下”的辩证关系

发表时间:2022-09-27

近日,中央办公厅印发了《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旨在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上与下”是一对辩证统一的整体。向下是方式,向上是目的;向下是为了更好地向上,只有向下才能推动向上。正确把握“上和下”的辩证关系,搭好“上”的梯子,畅通“下”的渠道,推动“上下”贯通,让能上能下的选人用人制度落实落地。

搭好“上”的梯子,让有为者有位。组织部门是干部之家、党员之家、人才之家。为党和人民选拔优秀人才、能人贤士到合适的岗位是组织部门的主责主业。搭好“上”的梯子,要打牢“学”的基础。干部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需要组织培养、自身努力。要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培训,汲取丰富的知识营养,让思想观念不断进步提升,为干部干事创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搭好“上”的梯子,要筑起“练”的平台。把干部放到乡村振兴、疫情防控、征地拆迁一线锤炼,将基层当成“练兵场”,让“摸鱼潜水者”无处遁形,让能力突出者绽放光芒。搭好“上”的梯子,要敢于突破。年龄、学历、身份、论资排辈是干部成长进步的“隐形台阶”,浇灭了部分想干事、能干事、干得成事干部心中的激情,要坚持客观实在,把道德素质、业务能力、工作业绩作为选任提拔干部的“铁标尺”。

疏通“下”的渠道,让无为者让位。《规定》指出,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重点是解决能下的问题。以文件中不适宜担任现职的15种情形为标准,结合平时考核、年度考核、群众反映等方式找准找实“下”的对象,鲜明“不换思想就换人”的用人导向,对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干部坚决予以调整。要准确区分“下”的类型。对那些非个人原因或者健康原因而不能胜任现职岗位的,要从关心爱护干部的角度出发,予以妥善安排调整。要严明“能上能下”工作纪律。不搞“好人主义”,不借机打击报复,正确把握政策界限。要着力强化宣传引导。让广大干部群众深入了解“能上能下”政策情况,改变其对干部“下必有错”的传统看法,让“下”不再敏感,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制度环境和舆论氛围。

坚持上下贯通,让“能上能下”成为常态。向下是方式,向上才是目的;在“上”不能高枕无忧、有恃无恐,在“下”也不能思想懒惰、消极怠工。在“上”的同志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不可有“稳坐钓鱼台”的心态,要如履薄冰,在其位、谋其职、负其责、尽其事。对于在“下”的同志,不能一“下”了之,放任不管,要做好被调整干部的思想引导,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管理,让被调整的干部“下”得服气。对那些认真吸取教训、转变了思想观念,积极努力工作且符合提拔任用条件的干部,也要重新给予机会,大胆使用提拔,让“能上能下”成为干部选拔任用的常态。


干部当干字当头

发表时间:2022-09-27

最近,一些地方通过通报曝光、约谈提醒等方式,让“躺平”者无处藏身,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引发广泛关注。

近年来,“躺平”成为网络热词,最初带有一丝与世无争的豁达,后来更多演变成缺乏奋斗的激情。现实中,少数干部缺乏担当作为,成了“躺平式”干部。他们要么是不推就不动、不喊就不干的“陀螺”,要么是能拖就拖、能赖就赖的“鸵鸟”,要么是慢慢腾腾、消极怠工的“蜗牛”,导致工作执行不下去、政策落实不下去、问题不能解决。如果放任自流,不但干部个人蹉跎岁月,更可能带坏了工作作风,到头来,损害党的形象,耽误党和国家的事业,殃及百姓福祉。

干部干部,干字当头;公仆公仆,公字为本。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手握公权必须为民办事,“我不能躺下,躺下就起不来了”的林俊德,“不能歇,我还要搞建设”的黄大发,“干革命要干到脚直眼闭”的杨善洲……干事是干部的职责和本分,也是价值所在。对着问题去、冲着矛盾来,敢于下深水、涉险滩、啃硬骨头,该做的事,知重负重、攻坚克难,顶着压力也要干;该负的责,挺身而出、冲锋在前,冒着风险也要担。

为官避事平生耻。敢不敢扛事、愿不愿做事、能不能干事,是识别干部、评判优劣、奖惩升降的重要标准。向“躺平式”干部亮黄牌、发警示,发出“是干部就不能这么混日子”的明确信号,目的是督促“躺平式”干部知耻后勇、有所改变,转变一些干部“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错误认知,带来活血化瘀、扶正祛邪的积极效应。更是给所有干部提个醒:干部应以担当做事为荣、以为民服务为乐,履行好自身职责、完成好自身使命。

凌空蹈虚,难成千秋之业;求真务实,方能善作善成。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我们面临形势环境的复杂性和严峻性、肩负任务的繁重性和艰巨性前所未有,迫切需要一大批敢干、能干、愿干的“干将”“闯将”,关键时刻站得出来、顶得上去。广大党员干部当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使命感,为党分忧、为民解难,敢于直面困难和挑战,勇于解决急事难事棘手事,挺起宽肩膀、种好责任田,绝不做“太平官”“潇洒人”“甩手掌柜”。

年轻干部要学会“自找苦吃”

发表时间:2022-09-26

《习近平在厦门》一书中,据受访者介绍,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的习近平回忆起那段岁月时说:“我对自己的首要要求就是‘自找苦吃’。”他还进一步谈道,“咱们为老百姓干事,不能有只追求自己生活快乐的思想”,并多次提倡年轻人要“自找苦吃”。当前,广大年轻干部生逢伟大时代,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必须练好内功、提升修养、增强本领。在这个过程中,学会“自找苦吃”十分重要。

“自找苦吃”,原意是指自己找麻烦、寻困扰。而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自找苦吃”,正如他所言“尽管会有很多坎坷,每天都经历不同的挑战,除非身体不行了,除非不让我干了,只要没有这两种情况,我都会坚定不移走下去”,是一种以苦为荣、吃苦为乐的乐观精神境界。“苦”是对环境、形势和局面的一种描述,也是对个人意志品质的一种检验。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忧患可以励其有为,磨难可以促其有成。年轻干部正值成长黄金期,找到正确的吃苦方式,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磨炼坚强的决心、信心和恒心,提高能力、增强毅力,从而更加快速地成长起来。

回望百年党史,自党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就甘愿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不断“自找苦吃”。他是创建革命根据地,牺牲时身上却除了一支笔和一块旧表外连一枚铜板都没有的“清贫”的方志敏;他是一个月内暴瘦几十斤,身心遭受了巨大的伤害,终于“逃离”海外优渥生活踏上艰难归国之路的钱学森;他还是退休后婉拒组织安排到昆明安享晚年的邀请,“放着好日子不过”执意回到家乡义务植树造林的“草鞋书记”杨善洲;他更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白衣为甲、逆行出征,带头争着抢着干重活、进重症病区的党员医务工作者们。历史告诉年轻干部们,只有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心上,主动“自找苦吃”,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打开方式。

年轻干部最应该去哪里“自找苦吃”?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专门指出:“组织上安排年轻干部去艰苦边远地区工作,是信任更是培养,年轻干部应该以此为荣、争先恐后。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不经风雨、不见世面是难以成大器的。”对年轻干部来说,扛几次重活,肩膀就硬了起来;挑几次大梁,责任就担了起来。眼睛向下、脚步向下,多到艰苦边远的地方去锻炼自己,多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多捧几次“烫手山芋”,是年轻干部去哪里“自找苦吃”的最好答案。

在农民眼中,蹲过的苗,根扎得更深,叶长得更茂。年轻干部的成长也是如此。“自找苦吃”带给年轻干部的是宝贵的知识、技能、经验,是百姓的信任、支持,更是不可多得的人生财富。新征程上,年轻干部需沉下心来、俯下身来“自找苦吃”,读好“无字书”,进好“百家门”,行好“万里路”,在主动迎接挑战、经受苦难挫折中练就过硬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实干中去,为党和人民伟大事业向前推进贡献力量。


在实践的“沃土”中汲取“三力”

发表时间:2022-09-26

“春种遍地皆绿玉,秋收满仓尽黄金。”今年923日是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自春日播下种子之后,历经辛勤耕耘,广大农民群众在这个属于自己的节日里,收获着喜悦和幸福。“政如农功,日夜思之。”对于年轻干部而言,不妨也过一个属于自己的“丰收节”,在工作的“田野”中汲取成长之力、奋进之力、为民之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从实践的“沃土”中汲取成长之力。在春天打好基础,才能在秋日迎来丰收。年轻干部处于朝气蓬勃的成长期,只有深深扎根基层,才能不断汲取向上成长的力量。要把基层一线当做锤炼党性、锻炼能力的“沃土”,汲取养分、积蓄力量,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磨砺出一身过硬本领,在干事创业中“立得端、行得正、走得稳”。要敢于吃别人不愿意吃的苦、愿意受别人不愿意受的累,在土厚水深的基层沾“一身土”、踩“两脚泥”,在复杂局面和急难险重任务中壮筋骨、长才干,不断加强思想淬炼、实践锻炼、专业训练,练就干事创业的铁肩膀和“硬骨头”。

“潮涌催人进,风正好扬帆”,从实践的“沃土”中汲取奋进之力。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也是奋斗的季节。秋天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秋收起义第一次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青年干部奋进在新时代,肩负着新使命,更要把奋斗坚持到底。青年干部要把党的事业当成是自己的事业,满怀干事创业的激情,像燃烧的熊熊烈火一样投入工作,不能暮气沉沉、得过且过。要摒弃“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平庸思想,脱去“差不多先生”的角色,对每一项工作、每一个文件、每一件事情都下足功夫,让青春在基层一线熠熠生辉。

“日日有小暖,至味在人间”,从实践的“沃土”中汲取为民之力。让群众的生活越过越红火、越过越舒心,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任,也是青年干部奋斗的初衷。年轻干部要深入田野,和群众一起收获幸福、播种希望。要多了解农民、农业和农事,多到田地里用脚步丈量干群党群关系,用行动温暖人心。要多到群众家中“坐一坐”,多和父老乡亲“聊一聊”。“坐一坐”不是喝茶解闷,而是看看群众的生活所需;“聊一聊”不是无边际地漫谈,而是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总之,把“人民至上”的理念厚植于心,把“为民造福”的政绩观落实于行。


时时不忘“人民需要”

发表时间:2022-09-23

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需要”始终是中国共产党衡量中国社会发展的标尺、定义时代进步的标识、引领干事创业的方向。时代催促沧桑巨变,“人民需要”永远刻在中国共产党党员心中。党员干部要时时不忘“人民需要”,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书写好人民满意的时代答卷。

“人民需要”是践行初心的题中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各地考察调研时,始终对“人民群众”放心不下。在重庆,总书记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贵州,总书记说“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在新疆,总书记说“我来看你们,就是要验证党的惠民政策有没有深入人心、是否发挥了作用”;在江苏,总书记说“只要是人民群众欢迎、咧嘴笑的事,再难也要干到底;只要是人民群众不高兴、撇嘴的事,就坚决不要干”。党员干部,要牢记执政为民是不变的根本、为民造福是最大的政绩,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为民造福的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

“人民需要”是引领干事的前进方向。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同,但我们党的奋斗方向始终如一。不论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还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都一以贯之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党员干部既要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提高运用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增强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素养;又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向实践要经验要方法,在放下架子、沉下身子、迈开步子中察民情、听民声、知民意、解民忧、暖民心。

“人民需要”是检验作风的刻度标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继承发扬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踏上新的历史征程,党员干部要坚决杜绝口号式、表态式、包装式落实的做法,决不能慢慢吞吞、拖拖拉拉,要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厚植“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一方面,要克己奉公、不谋私利,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筑牢拒腐防变底线;另一方面,要发扬钉钉子精神,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立说立行、紧抓快办,善作善成、久久为功,努力在新征程上拼搏奉献,切实肩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重任。


新时代青年干部要成为学网懂网用网的行家里手

发表时间:2022-09-23

青年干部是干部队伍的骨干力量,其成长关乎党和人民事业后继有人。他们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广受关注,善于学习和接受新事物,能够引领时代发展新潮流。近年来,互联网迅猛发展,自媒体日新月异,网络空间已成为广大群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社会管理和基层治理从传统的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干群沟通方式从单一化转向多元化。

互联网给社会带来的嬗变,对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时代青年干部要不断增强政治自觉,深刻认识网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有更大担当、更大作为,要不断提高依靠网络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在学网懂网用网上做表率;要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推动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大增量。

青年干部要把“学网”当成必修课,不断增强网络媒介素养。 主动学网适应“数字代沟”。互联网具有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等特点,高度集成了信息、服务、理念、资源等要素。移动自媒体使即时通信工具在互联网时代如雨后春笋,进一步推动人类社会进入真实与虚拟交叠融合的新环境、新时空,催生了许多新的社会行为、经济业态和文化样式。青年干部要有“本领恐慌”的紧迫感和消除“数字代沟”的责任感,把握关键领域,聚焦自身短板,不断增强网络媒介素养。

学网重点把握三个方面。一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全面了解网络相关法律法规和网信事业发展重大方针政策。通过学习,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捍卫“两个确立”,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是主动学习网络办公技能,积极了解网言网语,掌握网络沟通技巧,不断提升“四种能力”,即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和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三是善于运用网络促进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升综合素质,改进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开创工作局面。

青年干部要把“懂网”视为硬要求,有效提升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青年干部只有真懂网,面对网络才能更好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现实生活中,一件很不起眼的小事情,通过网络极速泛化传播,可能迅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大事件。青年干部在懂网的基础上树牢“互联网思维”,有利于从海量的大数据信息中把握网络信息传播规律,洞悉网络发展趋势,及时发现敏感点、发酵源和传播链,为科学应急处置赢得先机。

懂网是引导网络舆论的应有之义。当前网络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情绪化表达和感性传播居多。在实际工作中,面对复杂多变的负面网络舆情,一些青年干部因为经验不足和预判不够等原因,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是“怕、躲、拖”,即在高度恐惧中不敢发声或没能及时发声;二是“偏信”,即被一些错误观点束缚或带偏,以反对或批评的少数声音等同整体民意,陷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处境。青年干部一定要把握网络媒体传播规律及特点,处置复杂舆情时增强定力,以尊重民意为前提,以“不说谎、不躲避、不出丑”为底线,深入剖析原因,细化整改措施,及时全面回应各方关切,减少社会质疑。

懂网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必然要求。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很大的开放性、虚拟性和隐蔽性。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和其他问题等更容易在网络中交织发酵,甚至带来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广大青年干部通过学网,做到懂网,练就“千里眼”和“顺风耳”,找到“金箍棒”和“铁拳头”,能对各类风险隐患及时识别、研判和处置,及时对危害网络安全、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行为重拳出击,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青年干部要把“用网”作为基本功,务实践行网上群众路线。青年干部要带头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当今社会,“无处不网,无时不网”已是新常态。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过73.0%。互联网已覆盖人民群众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成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桥梁纽带。青年干部学网懂网,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用网。用网是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的一项“基本功”。

用网为民是关键。网络空间的每一句留言,每一个视频,每一项诉求,甚至每一个表情符号,都承载着社情民意。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青年干部善用网络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充分发挥网络了解民情、集中民智、维护民利、凝聚民心的独特优势,在解决群众“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问题上走心、走深、走实,注重把广大网民的意见、建议和智慧,转化为基层治理和治国理政的宝贵资源。青年干部切记不能将网上收集的问题视为现实群众关切的全部问题,注意“键对键”与“面对面”相结合,将网上网下群众诉求统筹解决,才会使党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追逐个人名利和哗众取宠是用网禁忌。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移动的麦克风”和“录播器”,人人可以成为“导演”或“演员”。近年来,在资本力量、互联网平台、利益群体的商业运作下,网红人物在各个领域不断涌现,成为网上网下热议的话题,对经济、社会、文化传统秩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不少冲击。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渴望成为网红并以其谋富。广大青年干部对此要有清醒认识,常常告诫自己,不能为吸睛涨粉而“作秀”,不能为成为网红而虚造“饭圈”,必须坚持务实的作风和为民服务的理念,善于用网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数字经济时代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知信行”练好理论内功

发表时间:2022-09-2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并提出了理论武装“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具体路径和目标要求。青年干部要理解知、信、行的辩证统一关系,自觉加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思悟践,勤学不辍、练好内功,形成真知、真信、真行的良性循环。

知是认识事物的发端,是信和行的重要前提。要深刻认识理论学习的极端重要性,将理论学习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要全面系统学,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党的创新理论,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对党的理论发展脉络的深刻把握,形成对党的理论的全面、系统、客观认知。深入思考学,通过对比、反复、剖析、总结等方法,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咀嚼、消化、吸收,切忌学过没学懂、入眼不入心。人社工作与民计民生紧密相连,要真正把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为民服务宗旨学深、学透。联系实际学,立足岗位,坚持问题导向,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注意寻找对应的现实案例、在工作实践过程中注意体悟理论蕴含的普遍原理,加深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例如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维护、(国有)企业工资制度改革等都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信是认识事物的进阶,是知和行的关键纽带。在对比中增信,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经验主义等的本质区别,在对比中深入思考“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不断增强理论自信和理论定力。在学史中增信,把学理论与学党史结合起来,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是增强“四个自信”的坚实基础。在实践中增信,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检验结合起来,建党百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生动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以铁的事实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行是认识事物的目的,是知和信的实践产出。从理论内涵入手解剖政策、从政策条目入手对标业务,通过逐级分解的过程,加深对理论政策的理解,找准本职岗位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中的定位,不断提升政策认知和理论修养。做有心人,善于将具体业务转化为有效政策,善于在政策取向中寻找理论依据,自觉站在理论高度看问题、想办法、做决策,不断提升实践能力。例如,面临当前劳动用工形式日趋灵活、“去劳动关系化”趋势,是否能够旗帜鲜明、勇于斗争、站稳立场,维护广大劳动者合法权益,最大底气应来源于对党的初心使命的坚守。面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超龄劳动者、女性劳动者等群体劳动权益维护,出台相关政策是否能够科学评估、综合平衡、稳妥适度,也是对政策制定者系统观、发展观的综合检验。


把自我革命进行到底

发表时间:2022-09-22

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特质,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一百多年来,自我革命精神已深深熔铸于党的基因和血脉之中,构成了党发展壮大的鲜明底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向顽瘴痼疾开刀,以雷霆万钧之势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新境界。新的长征路上,只要我们党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勇于直面问题,“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自我革命进行到底,就一定能够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昨天的成功并不代表着今后能够永远成功,过去的辉煌并不意味着未来可以永远辉煌。党的自我革命任重而道远,决不能有停一停、歇一歇的想法。党员干部如果在一片喝彩声、赞扬声中丧失了自我革命精神,陷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的状态,就会带来极大的危险。我们现在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必须深刻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要常怀忧党之心、兴党之责、强党之志,大力发扬自我革命精神,自觉强化自我革命意识,不断提高自我革命能力,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世界上的政党林林总总,勇于自我革命的政党却不多。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坚持勇于自我革命?这是由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我们党正是因为没有任何私心私利,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才能谋根本、谋长远,按照群众期盼和要求推进自我革命。可以说,人民立场是我们党勇于自我革命的根本动力和最大底气。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守人民立场,从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出发,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进行彻底的、大无畏的自我革命,及时修正错误,解决影响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突出问题,使党的事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我们党之所以伟大、光荣、正确,并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对于发现的问题,是要面子装作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甚至千方百计捂着问题,还是以毫不避讳和绝不掩饰的态度直面问题,这是能否成功推进自我革命的关键。实践证明,凡是掩盖矛盾问题的,最终都会因为矛盾问题积重难返而走向衰亡;反之,敢于揭短亮丑、勇于革新自我的,往往因为能够把问题摆到桌面上来研究解决而走上善治的正道。党员干部要坚持问题导向,对照党章党规党纪,对照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主动发现倾向性、苗头性、潜在性问题,不掩饰缺点、不回避问题、不文过饰非、不讳疾忌医,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以避免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小管涌沦为大塌方。

“革别人的命容易,革自己的命难。”一百多年来,我们党一次次纠正错误、转危为安,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离不开党的自我革命。从八七会议、古田会议、遵义会议到延安整风,从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到进京“赶考”,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到党的十八大后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新成效,我们党通过一次次革命性锻造,及时消除党内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适应社会革命要求。

正人先正己。广大党员干部要主动拿起“手术刀”,自觉把本单位、本部门及自己摆进去,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深入检视剖析,把反思问题的过程变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过程,既不避重就轻也不避实就虚,从根子上对症下药、从源头上革弊鼎新,不断滤杂质、清毒素、割毒瘤,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我们党作为世界第一大党,没有什么外力能够打倒我们,能够打倒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我们党自身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以坚定的自我革命精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党永葆青春活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努力争做新时代的“斗争勇士”

发表时间:2022-09-22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指出,“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以正确的战略策略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最根本的是要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斗争是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前进的“制胜法宝”,广大党员干部要悉心领悟、学思践行,凭借顽强斗争披荆斩棘、开创新局、赢得未来,努力争做新时代的“斗争勇士”。

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斗争是共产党人与生俱来不怕任何艰难险阻的鲜明特质。从陈树湘的“宁可断肠也誓死不投降”到王进喜的“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从黄大发的“水过不去,拿命来铺”到张定宇的“面对病毒,我必须跑得更快”……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无数共产党人依靠宁死不屈的斗争品格舍生报国;在国家建设时期,无数共产党人依靠激情澎湃的冲天干劲奉献祖国;在困难挑战面前,无数共产党人依靠锲而不舍的拼搏意志造福百姓;在惊涛骇浪面前,无数共产党人依靠攻坚克难的无畏品质全心为民。实践证明,无论面对多么危急的时局、多么深重的苦难、多么巨大的风浪,只要我们不屈服、不低头、不退缩,充分发扬勇于斗争、敢于斗争的无惧无畏士气,我们就一定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拦路虎”和“绊脚石”,我们的事业就会无往而不胜。广大党员干部要清醒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绝不会一马平川,必定会历经千难万险、跋涉千山万水,为此,必须坚定斗争信念、增强斗争意志、树立斗争决心,矢志不渝地依靠斗争精神凝心、铸魂、聚力、干事。

增强斗争本领。“斗争是一门艺术,要善于斗争”。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并非蛮干,而是要注重策略方法,讲究斗争艺术,善于把握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坚持正确立场原则,抓住斗争基本规律,讲求斗争战略策略,紧盯关键要素,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斗争。这就要求共产党人在学习和实践中增强斗争本领,从而具备与堪当重任所匹配的斗争能力。理论上始终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斗争起来才有底气。新时代党员干部要着重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坚持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升华思想,通过持之以恒地补充理论养分,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筑牢敢斗争、能斗争、善斗争的思想根基。过硬的斗争本领更需要到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去磨砺和锻炼。如今,处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党员干部要主动应对和化解发展进程中的各种突出矛盾,在化危机、克风险、战巨浪中经风雨、见世面、快成长,努力打造成为迎难而上、冲锋陷阵、坚不可摧的“钢铁战士”。

凝聚斗争伟力。斗争的力量不会凭空产生的,需要在经历无数的艰苦磨难中去积累,需要在经受无数的困境锻炼中去蕴蓄,需要在经过无数的风浪考验中去凝聚。党的力量在人民,人民书写宏图伟业。百年来,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当今令全世界刮目相看、为之瞩目的伟大成就,靠的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积极投身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事业发展的伟大斗争中,凝聚起进行伟大斗争、取得斗争胜利的强大力量。实践充分证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中蕴藏着伟大的力量。当前,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需要解决的各领域、各方面突出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因此,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广泛团结人民,聚合起勠力同心、众志成城的磅礴伟力,全力排除阻挡事业前进的一切“障碍”和干扰。党员干部要牢记“国之大者”,践行初心使命,着眼为百姓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依靠坚定斗争一仗接着一仗打,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努力争做新时代的“斗争勇士”。


学问 功夫 本领

发表时间:2022-09-22

真正的学问需要推崇大道至简,真正的哲学需要植根人民生活,真正的理论需要聆听时代声音。把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真理、深刻道理用通俗易懂、清新活泼的语言表达出来,要有厚积薄发的学术积淀,要有用心体验的生活积累,要有面向大众的激扬文风

大道之行,复兴之路,真理之光。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

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学好、悟好、阐释好,是学问,是功夫,是本领。真正的学问需要推崇大道至简,真正的哲学需要植根人民生活,真正的理论需要聆听时代声音。把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真理、深刻道理用通俗易懂、清新活泼的语言表达出来,要有厚积薄发的学术积淀,要有用心体验的生活积累,要有面向大众的激扬文风。

“党在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艾思奇感慨:写通俗文章比专门学术文章更难。他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作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方法论,走出了一条让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大众化的新路。艾思奇的深邃洞悉启迪我们,学哲学、悟哲学、用哲学应该真正成为陶冶性情、经世济用、宽阔胸襟、放大格局的精神追求,成为掌握历史主动、把握时代大势、推动社会进步、创造历史伟业的思想武器。

学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中国共产党人秉持初心、汲取力量,坚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守“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战略清醒和自觉,澎湃着不断奋进的精神动力。

悟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诞生那刻起,就将自身的性质使命昭示天下,烙印了与生俱来的政治属性,阐发了与时俱进的政治气度。“心中装着百姓,手中握有真理,脚踏人间大道,我们信心十足、力量十足。”行进在努力建设世界上最强大政党的雄壮进程之中,中国共产党人汲取世界政党建设经验教训,深刻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矢志不渝推动党的政治建设。

新征程上,要认真践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政治信仰,坚持政治领导,夯实政治根基,涵养政治生态。

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灵魂、根基,对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具有统领提携、纲举目张的作用。在日常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都要自觉贯彻加强政治建设的要求。比如,积极开展基层组织“三会一课”,做到政治性、思想性、纪律性、艺术性相统一。

用哲学——

学与用、知与行的关系,是树牢正确学习观的核心问题。“学而时习之”“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历久弥新的劝学、促学智慧。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现在、走向未来的“金钥匙”,也是广大党员干部漫步人生旅程的重要良方。

现实一再表明,一些党员干部或言不由衷、词不达意,或“三观”特别是政治、经济等方面出问题,根子是学习观出了问题。一些“老虎”“苍蝇”在纪律规矩面前没有“红绿灯”意识,归根到底在于没有树牢正确的学习观,为学而学、学用脱节。

(作者为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本文节选自作者为近期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解答时代之问——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感悟录》所写的跋)


“儒风新生活”对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有益探索

发表时间:2022-09-22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具体的、历史的产物,将是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内涵的历史过程。

新时代,如何弘扬好、发展好、实现好儒家文化所提出并积极倡导的小康社会、大同世界,需进一步加强儒家文化融入现代生活课题研究,努力打造新模式、新样板、新形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儒家智慧。山东省曲阜市孔子文化发展促进会及国学推广创新联盟成立“儒风新生活”推广委员会,以“新时代、新儒学、新作为”为己任,提出“儒风新生活”,旨在践行“两个结合”,发挥文化引领、文化铸魂、文化赋能作用,增强文化自觉,彰显文化自信,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做出有益探索和尝试。

一、应运而生、顺势而为

201311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曲阜考察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融相通。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

正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不断发展,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的不断升华,将中华文明与共产主义理想深深地结合起来,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提供了牢不可破的精神基础和信仰根基。中华文明核心的儒家传统与共产主义理想的内在契合性就在于二者都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把人的发展当成最终目标,都关注人与社会的和谐,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内在契合性加上中华文明的强大包容性,最终决定并形成了符合中国发展实际的新思想,同时也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新变化带来新需要,新需要提出新命题,新命题呼唤新模式。为此,曲阜市孔子文化发展促进会及国学推广创新联盟在曲阜发起并建设“儒风新生活”社会文明新形态,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推动儒学思想精华生活化、民俗化,探索打造与中国道路相匹配、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可对接的东方伦理型生活方式。引领社会文明风尚,以文化人、成风化俗,重新让人们树立对自然的敬畏之心,重新让人们找回对传统文化的赤子初心,重新让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现实世界里向往追求一个高尚纯洁的精神家园。

二、彰显使命、大有作为

儒风新生活这一美好蓝图的目标依据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的严谨态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他强调,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讲话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当代文化贯通起来,把当代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文化根基奠定在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基础之上。目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思想格局与文化结构的重大调整,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迅即提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威望,也赋予了“儒风新生活”新的内涵及意义。

儒风新生活的成立得益于世界文化评价体系对东方文化价值的追求及判断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周公“制礼作乐”,是对中华文明社会制度的第一次重大规范性改造。孔子“归礼于仁”,则承继周初的“敬”“德”思想,将礼乐制度内化为中华文明的儒家传统。因此,要理解中华文明,首先要理解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并非一元独大的专制文化,而是多元融合的包容文化。儒家关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理念,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和世界和平的纽带。只有相互尊重、和谐共处,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才能促进不同文明共生共长,为全世界不同种族、不同国度、不同信仰的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儒风新生活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作用,清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价值判断及理想追求,彰显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全社会的欣欣向荣,并向世界各类文明输送了充满活力、向上向善的中华文化基因。

“儒风新生活”的发展目标符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其历史依据,它源自中华文明历经沧桑始终不变的“天下”情怀。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处世之道,再到“计利当计天下利”“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观,同外界其他行为体命运与共的和谐理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核。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全球交融合作的进步史。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深入发展,人类社会正以前所未有的紧密方式联系在一起,越来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新时代,人类社会发展必须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合作开放、互利共赢。“儒风新生活”的发展目标包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总目标。“儒风新生活”推广委员会正全力建设中西语言与文化交流服务机构,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并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努力把儒风新生活这一文化品牌建成国际人文合作交流的新名片,为“中国方案”贡献新的力量。

三、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当前,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的时期,各种新问题新情况新矛盾层出不穷,考验着为政者的应对智慧。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人类生存智慧和哲学理念,彰显着历久弥新的智慧光芒。“儒风新生活”在全社会倡导“自律助人、服务利他、节俭绿色、共建共享、和合大同”的美德健康新生活方式,建设“理论研究、人才培养、普及推广、国际交流”四个落地工程,探索与中国道路相匹配、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可对接的东方伦理型生活方式。

普及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建设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文化。儒家文化思想精华是中国数千年智慧的“蓄水池”与“聚宝盆”。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儒风新生活”强调普及推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包括“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忠孝家国”“德主刑辅”“天下为公”“刚健自强”“恭行实践”。正确处理好当下与未来、继承与创新、转化与发展的关系,推动形成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精神内核、道德风尚、行为规范,积极建设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化体系。深入挖掘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符合美德健康“儒风新生活”方式的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精髓。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用以润化美德健康“儒风新生活”方式。

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推动“两创”融入群众生活。儒风新生活“书香曲阜+书屋”全民读论语项目入选中宣部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全民阅读成果。近年来,国学推广创新联盟坚持把“自律助人、服务利他、节俭绿色、共建共享、和合大同”新时代美德健康新生活方式,分别落实在生活层面。依托儒风新生活云服务平台,结合孔子学堂推广,推出“儒风生活馆”创新工程项目。坚持六进工程,实施传统文化进企业、进校园、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助力乡村振兴。积极推动基层组织完善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团体章程等,促进儒风新生活方式实化为基本行为规范。围绕传统节日、婚丧嫁娶、升学就业等时间节点,倡导推动新礼仪。加强美德健康新生活方式文艺创作,以创作小剧、小戏、小品等方式教育引导群众。提炼优秀传统礼仪现代价值,倡导推广符合现代生活新礼仪等工作正在全面展开。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具有中国智慧的全球治理方案,其中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下观”和“国际观”,得到了国际社会愈益广泛的认同和响应。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儒风新生活”走向世界提供了现实载体,儒风新生活推广委员会正全力建设中西语言与文化交流服务机构。让更多的外国民众体验中国汉字魅力,搭建起文化交流的桥梁。拓展国际传播市场,吸引国际优秀人才参与汉语、中华文化传播工作,以贴近国际受众,增强文化交流实效性。

推荐访问:党建 汇编 评论 (20篇)党建评论汇编1010 (20篇)2023年党建评论汇编2023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