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万有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教案设计 整改报告 事迹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事迹材料 > 正文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合集

时间:2022-10-28 16:25:06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合集,供大家参考。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合集

回顾钱伟长近百年的人生之路,爱国是他终生不渝的情怀. 小时候,钱伟长便喜欢读古典文学,岳飞、杨家将精忠报国的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5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篇1

钱伟长(1912—2010), 无锡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院士兼长应用数学、物理学、中文信息学,著述甚丰——特别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

钱伟长的父亲和七位叔父都是文化的饱学之士,是现代大儒钱穆先生的侄子,从小接受了良好的传统经典教育。

小学时期,钱伟长主要学习国文和历史,15岁考取“苏州中学”读高中。钱伟长文史成绩优异,自幼就将史记汉书烂熟于胸。苏州中学的数学老师严晓帆、地理老师陆侃舆等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钱伟长经常在严晓帆老师的宿舍中学习,向严老师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步入青年时期的钱伟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愈来愈浓,但理工科目的成绩却不理想。他在大学的入学考试中历史和语文成绩分别是100分和99分,而理工科目都是20分、30分,但总分数不低。1931年,报考时,被清华、交通、武汉、中央五所名牌同时录取。他按照叔父钱穆提议,进入了清华大学历史系,根据钱伟长的回忆,当时清华入学的语文科题目是:《梦游清华园记》,钱伟长仅用了45分钟便写成了一篇450字的赋,出题目的老师想改,但发现一个字也改不了,于是给了他100分。历史科题目是二十四史的名字,作者,卷数,解释人是谁等等。钱伟长因为从小背过二十四史,历史科他也得了满分。

除了优异的文史成绩,钱伟长的数理化,英文四门课,加起来却一共只考了25分。其中物理只考了5分,英文因为从未学过,考了零分。钱伟长入学后的第二天,即发生“九一八事变”,这给他的思想带来了强烈的刺激,在强烈的爱国心驱使下,他最终下定决心,准备转学物理系。当时,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最初并不同意让钱伟长转学物理,因为他的理科基础太差,钱穆当时也对他说:你这基础想学物理象是空中楼阁。但这并未让钱伟长退缩,经过一个星期的软磨硬泡,吴有训终于被钱伟长的诚意所感动,同意钱伟长到物理系试读。钱伟长十分高兴,回去拼命地学习数理化等科目。那一年,他除了吃饭睡觉,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用在物理、数学和普通化学上。

开始的时候,钱伟长像学古文一样,熟读各种物理学书籍,把其中的公式定理背得滚瓜烂熟,但效果却不理想。每个星期20分钟的课堂测验,他竟一连7个星期都不及格,真是欲哭无泪。吴有训教授见他如此用功,考得却这样糟糕,就找他谈话。没想到钱伟长进办公室的头一句话就说:“吴教授,请你不要让我离开物理系,我会赶上来的。”

吴教授见他忐忑不安的样子,微笑着说:“哪个要你离开物理系了?叫你来,只是想告诉你一些学习方法。”他顿了一下,语重心长地说:“学物理不能像学中文那样追求文字的记忆,而要体会其深刻的概念和含义,要学通,通就是懂,只有懂了才会用,会用了自然记得了。”钱伟长长舒了一口气,仔细品味老师的话,才恍然大悟。他回去以后,一改先前的学习方法,开始在“通”和“懂”上下功夫。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学期结束,钱伟长的物理考试及格。第一学年期末考试中,他的数学、物理、化学以及外语等科目的成绩都达到80多分,得到了素以严格著称的吴有训教授的认可。随他一同转学物理系的五个人中,后来仅有他一个人坚持了下来。

到大学毕业的时候,清华的整个物理系只有八个人顺利毕业。

钱伟长的这段“弃文转理”的经历和他日后在科学研究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后来,钱伟长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留学,最终在物理学领域取得了惊人的成绩。

【感悟】

故事里的道理:
语文是培养学习能力的基础 ,在基础教育阶段,看似枯燥无味的死记硬背才是真正大巧若拙、成就大才的不二法门。一个人,不管他将来是要学文还是学理,也不管他小时候有多么聪明,天赋多么出众,如果没有在小的时候经历过这样大量记诵的训练,想在将来成就一个大的人才,对不起,那是不可能的。

钱伟长的成才经历告诉我们:相信自己,把握机遇,勇往直前。发现自身长处与不足,扬长避短。不断地挑战个人极限,超越自我。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篇2

钱伟长做出弃文从理的决定是在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国家陷入危机,钱伟长决定从科学出发,拯救国家于危难。

学习经历

钱伟长做出这个决定是花费很大的勇气的,因为他虽然是清华大学破格录取的高材生,中文、历史双双满分,但是他理科成绩实在拿不出手,数学、化学加起来20分,物理5分,英语更是一分都没拿到。

但是为了科学救国,他转到物理系,从头学起。经过四年时间,钱伟长已经从一个物理只能考5分的学生变成清华大学物理系的优秀毕业生了。

为了学习更先进的技术,他还跟随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深入学习,做实验,做科研。

回国效力

即便钱伟长的科研事业在外国一帆风顺,但他还是毅然决然选择了回国效力。因为他最初弃文从理的目标就是为了报效祖国,为祖国的科学发展做贡献。

钱伟长从清华大学毕业,出国求学,最后又回到了中国任教。因为当时我国的科技人才不多,钱伟长几乎包揽了清华、北大两所大学的应用力学,为我国的培养了大批物理人才。

另外,钱伟长在应用数学的教育上也做出了极大贡献,手底下教出了一批批科研人才。

为国奉献

“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这是钱伟长曾说过的一句话。即便他文科满分,理科几乎一窍不通,但是因为国家在理科方面需要人才,所以他毅然抛下了能轻松给他带来成功的文学,投入了科研事业。

爱国人士的思想永远把国家放在第一位,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他们就把自己磨砺成什么样的人。

国家需要士兵,百姓就把自己打包送进部队,国家需要科技人才,学子就把自己的学习方向投向科学技术。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爱国人士,我们国家才能迎来和平的曙光,才能繁荣昌盛。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篇3

面对钱伟长,推选委员杜玉波说,奠基中国近代力学,他是伟大的教育家,而一生坎坷,从未放弃理想,为国家谋,为天下谋。

推选委员纪宝成说:《论语》载:子以四教 文 行 忠 信,钱先生以毕生的身体力行,昭示了一位学者的坚持与信仰。

颁奖辞

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

事迹回溯

1912年钱伟长出生在江苏无锡的一个书香门第。受家庭环境的熏陶,钱伟长的国学功底非常扎实。1931年,18岁的他以中文和历史两门满分的成绩,考取清华大学。

钱伟长:如果要是考状元,我是要考状元的。

1931年9月18日,9·18事变爆发,国难当头。马上要进入清华历史系学习的钱伟长,得知这个屈辱的消息后,当天决定:弃文从理,科学救国。

钱伟长:蒋介石说的,谁要站起来,不要抵抗,因为人家飞机大炮,我听了以后这个火了,年轻嘛。所以我下决心,我说我不学这个玩意儿了,我要学飞机大炮。

而之前的录取考试中钱伟长数理化加英文的总成绩只有25分,放弃双百的文史转学物理,钱伟长无视个人的风险得失。

钱伟长:我这些都没考虑。我是将来要造坦克。就是这样的思想。

钱伟长早起晚归,来往于宿舍、教室和图书馆之间,废寝忘食,一年后数理课程超过70分,四年后成为8名顺利毕业的学生之一,且成绩优异。

1939年钱伟长考取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获得宝贵的去加拿大学习的资格,但是因为搭乘的轮船要在日本横滨逗留三天,钱伟长等留学生拒绝上船。

钱伟长:我就不干了,敌国我们不能去,当场就有好多人把护照扔在黄埔江里头了。

经过近一年的等待,1940年8月,钱伟长等留学生才搭乘不停靠日本的轮船出发,赴加拿大留学。赴加拿大50天后就因为一篇论文的发表而成名,两年后拿到博士学位,之后来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研究所做博士后,师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教授,至1945年,钱伟长已经成为了一名国际范围内的知名科学家。且收入颇丰。

钱伟长:那很不错,大概八万美金一年呢。

就在钱伟长科研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传来了国内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此时他选择了回国,回到母校清华大学机械系担任教授。

钱伟长:我是决心,来回家培养更好的学生。

但连年内战,经济衰退,到1948年时,钱伟长的工资只够买两支暖瓶。此时,钱伟长有机会再回美国喷气推进研究所工作,但申请护照填表时的一个问题却让钱伟长选择了留在中国。

钱伟长:最后一项我填不下去了。他是讲假如中国和美国打仗的时候,你是忠于中国还是忠于美国。我说我当然忠于中国了,我是中国人。

1956年,作为清华大学教务长的钱伟长参与制订新中国第一章科学发展蓝图--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钱伟长提出国家要优先发展原子能、导弹和航天等,当时除了钱三强、钱学森,其他所有参与规划的400多人都不支持他,而且这400多人的身份都是各自领域的学科带头人。

钱伟长:我觉得我还是要说真话,国家应该怎么办呢,不能听这些话。

吵了一年多了,最后周总理说,"三钱"说的是对的,我们国家需要这个。

事实证明,没有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中国,成为不了当时改变世界格局的新兴力量;没有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中国,也成为不了现在以及未来对世界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

蓝图才刚刚展开,反右运动来了。1957年6月,钱伟长被错划为右派,在实验室负责扫地一年,之后下放农村劳动。

钱伟长:那无所谓。我告诉你,右派,连儿子上大学都不许,我的儿子、女儿都没上大学。我仍然坚持我的意见。我也不退。

被打成右派后,钱伟长仍然利用各种机会发挥自己所长。为各方提供咨询、解决技术难题一百多项。

钱伟长:我是爱国的,对国家好才行。我没别的要求。我希望国家强大起来。

1979年钱伟长重新投入祖国的教育事业,直至2010年去世。九十八年,钱伟长用九十八年的人生,研究了一门他认为最重要的科学:爱国。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篇4

他是一名科学家,被誉为我国“力学之父”,与钱学森、钱三强并称科学界著名的“三钱”;

他是一名社会活动家,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身体力行推动国家社会发展;

他是一名教育家,一手创办了上海大学,是我国目前在位的最年长的大学校长,并时刻关注民办高校、基础教育的发展。

他就是钱伟长,一位出自书香门第、留学海外、受中西文化熏陶的大家,一生成功扮演了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等多重角色。日前,记者专门前往上海大学拜访这位卓越的长者。

在最近几十年,钱伟长作为教育家的形象日渐鲜明。钱老写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一些有关教育思想的论述,里面闪烁着的前瞻性观点不得不让人钦佩,他在1984年就主张“我们必须实行开放式的办学”,强调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和企业签订合同,开发科技服务。如今产学研合作、三区联动已经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模式。他主张拆除四堵墙——学校和社会之间、校内各系科各专业各部门之间、教学与科研之间、教与学之间的墙。他还说,“我是反对教材统一的,教学计划要统一,我也反对。教学大纲还要经过集体讨论,我也是反对的。我鄙视那种一本教科书讲30年不变的教学方式。”这样的真知灼见依然值得今天的大学深思。

当我问钱老最近在忙什么,他告诉我自己最近正忙着一件“大事”:给苏州中学高二·十六班的同学回信。正在开展“向院士学习”的高中生们专门把自己的班命名为“钱伟长班”,他们希望听到来自钱老的教诲。秘书说:“不管多忙,不管身体状况是否允许,这样的信他是一定要回的。”因为,在钱老心里,没有比教育更重要的事情,学生总是他最大的牵挂。秘书已经按照钱老的意思给学生拟好了回信,写满了整整两页A4纸,信里说:“希望学生从活动中学到院士的精神,学到忧国忧民、祖国至上的品质,自强不息、安贫乐道的气节,探索真理、勇攀高峰的锐气。”

在这位自强不息的95岁老人心中,爱国和教育是永不磨灭的主题,相信这仍然会给今天的人们特别是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启示。

拼搏不息的可爱老头

见到钱老的时候,他正坐在清晨的阳光里,一个人摆着棋谱。白色的衬衫外面套着黑色的毛线背心,银发梳理得纹丝不乱,眼神专注认真。

左手白子,右手黑子,落子、提子,清晰的棋谱就在他的脑子里。下棋是他年轻时的习惯,如今成了他晚年最大的爱好。即将迎来九十五岁生日的他,依然精神矍铄,充满智慧。

他下棋所在的房间就是他平日里饮食起居的场所,坐落于上海大学延长校区的乐乎楼,仅七八十平米,房间的布置非常简洁,没有豪华家具,沙发、桌椅仍是十几年前的风格,隔壁的书房摆满钱老主编的杂志和各种书籍。钱老在上海没有房产,他说他喜欢住在学校里,因为可以随时随地看着他一手创建和发展起来的上海大学。

钱老向我描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7点起床洗漱,早饭包括一个包子、稀饭、水果、牛奶、鸡蛋,有时候还会要求吃点小馄饨。8点接待来访客人,处理一下事情,听秘书念当天的报纸,他很关心当今的国际局势和国家的新政策。然后钱老会在楼道或者是校园里散步,午睡一般到下午三四点,晚上8点半就要上床睡觉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正是他长寿的秘诀。

钱老房间的电视机上醒目地放置着两样东西:一张照片和一个铭牌。照片上的他穿着大红的夹克衫,颈系红领巾,被拿着鲜花的小学生簇拥着,这是去年他到母校荡口小学时拍摄的,十八年来,他坚持每年到那里与“科学小院士”谈心、交流。那件铭牌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2005年11月颁发给他的“荣誉会员”证书。之所以把这两件物品摆在最醒目的位置,是因为钱老最看重科普工作者和教育者的身份。

他经常到校园里散步,他说最喜欢看学生穿梭在校园里,步履匆匆地赶往教室上课,每当这时,他会兴奋地点头说,“很好!”一旦看不到人,他会马上嗔怪道,“人都到哪里去了?”等到旁人告诉他,学生们放假了,他才放下焦急的心情。学生们看到钱老都会热情地上来打招呼,对于学生拍照的请求,他从不会拒绝,总是展露微笑,积极配合。

身边的学生、工作人员更愿意这样评价他:一个拼搏不息的可爱老头。

“拆墙”理论的魅力

“做了20多年校长,您觉得最难的是什么?”

“师资队伍建设。”

“你觉得自己最成功的是什么?”

“我把师资队伍改造好了。”

思维敏捷的钱老,对于记者的提问,给予了巧妙而恰当的回答。

而师资队伍的改造,来源于钱伟长的一个理念:教师要教好课,必须有强大的科研能力做后盾。而这正是围绕“拆除四堵墙”的教育思想展开的。四堵墙即是: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各学院与各专业之间的墙;教与学之间的墙。而他拆墙的核心目标就是:办出能兴国的教育。

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大学是开放的

钱老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为适应上海新的工业结构的需要,改造和发展专业;和企业签订合同,开发科技服务,为工厂企业工程师以上的专家开设最近五年科技发展动态和方向的讲座等等。

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反对照本宣科的教书匠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有这样一个说法,科学院搞科研,大学搞教学,虽然最后并没有成为定论,但是它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钱老多年坚持必须把教学与科研结为一体。

“一个搞科研的教师和不搞科研的教师是有根本的差别的。”钱老说,必须把最前沿的科学成果带给学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当你走向社会,面对实际工作的时候,你要首先提出问题,正确地提出问题就已经解决了问题的一半。科研工作就是要解决这样的问题。

拆除各学院与各专业之间的墙,不再隔行如隔山

钱老最近还强调,我不是反对抓专业教育,而关键是反对专业过早、过专。而且在我们中国大学这样的学制下,专业的教育应该放到研究生阶段,本科还是一个打基础的通识教育。如果按这种专业教育做下去,那么基础就不够广阔,而且,学术思想也不行。

自然学科、技术学科、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传统的学科分割线如果消除,他们将会结合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不同学科之间不再是“隔行如隔山”,而是相互“取长补短”。

拆除教与学之间的墙,资深教授上基础课

钱老在自己的《八十自述》里写道:学生只有通过主动学习,才能把所学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高等学校应该把学生培养成有自学能力的人。

钱伟长先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提出来,经过研究生培养的年轻老师,应该首先开专题课,开与他的研究领域相关的课程。逐渐的成为副教授以后,可以开专业课。资深的老教授,应该去开基础课,“因为这个时候你的知识面也宽了,工作经验也丰富了,讲课的经验也丰富了,你也有能力掌握100多人的大教室里的教学秩序。”

钱伟长的科学成就

1941年,发表了深受国际学术界重视的第一篇有关板壳的内禀理论论文,当年他获得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博士学位。

1942年,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射推进研究所任研究所工程师,在“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指导下从事火箭的空气动力学计算设计、火箭弹道和地球人造卫星的轨道计算方面的研究。

1946年,与导师冯·卡门合作发表《变扭的扭转》,成为国际弹性力学理论的经典之作。

1947年,在正则摄动理论方面创建的以中心挠度wm为摄动参数作渐近展开的摄动解法,在国际力学界被称为“钱伟长方法”。

1948年,在奇异摄动理论方面独创性地写出了有关固定圆板的大挠度问题的渐近解,被称为“钱伟长方程”。

1951年,他招收我国解放后的第一批力学研究生。

1954年,他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56年,出版我国第一本《弹性力学》专著,创办了“力学研究班”,该班学员大多成为我国从事力学研究和教学的领军人物。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有人说,钱伟长太全面了,他在科学、政治、教育每个领域取得的成就都是常人无法企及的。钱伟长见到记者时仍然在强调他不变的那句话,“我没有专业,国家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他用六十多年的报国路诠释了自己一直坚持的专业:爱国。

弃文从理到文理相通

弃理从文相对容易,弃文从理可谓难上加难,钱伟长的弃文从理一直被奉为一段佳话。

1913年10月9日,钱伟长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鸿声里七房桥一个贫寒的书香门第。祖父、父亲都是乡村教师,当地历来尊师重教,钱家素以诗书传家,叔父钱穆成为他的启蒙老师。

1931年,钱伟长以中文、历史双科两个100分成绩进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学习,“我还记得当时的语文题目是《梦游清华园记》,我写了一篇赋,450字,出题目的老师给了我100分;历史题目是写二十四史的名称、作者、卷数,我一点错误都没有,又是满分。”

就是这样一个文史功底深厚的青年在入学第三天就萌发了放弃文科的念头。入学第三天,“九一八”事变爆发,当时全国青年学生纷纷罢课游行,要求抗日。受爱国情绪的激发,钱伟长决定弃文从理,经过艰苦努力转入物理系学习,踏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对一个物理得分不怎么高的学生来说,弃文从理需要很大的勇气。当时和钱伟长一起改学物理的学生共有5个,最终只有钱伟长一人坚持到毕业。

如今,在上海大学,人人都知道,钱校长是多么重视文科的发展,每年他都要前往文科学院调研,听取文科教师的要求。钱老和费孝通先生是挚友,费孝通当年被钱伟长聘为上大社会学研究中心的主任,共同推动上大文科的发展。钱老主张每个学生都要参加一个社团,上大搬迁到新校区后,他亲自出面,专门召集艺术教育老师开会,讨论如何开展新校区学生的艺术教育和社团发展。校长亲自出面抓艺术教育,当时并不多见。

义无反顾回国服务

这些年,经常有记者采访钱老,每当有人问:“当年为什么义无反顾地从美国回到中国?”老先生都会用略带不满的语气回答:“难道你不爱国?”义正辞严。钱伟长先生说:“回顾我这一辈子,归根到底,我是一个爱国主义者。”

在“一二·九运动”中,钱伟长是一个积极分子,凡是清华大学学生参加的重大的游行示威活动,他都参加了,他还参加了清华大学南下抗日宣传团,骑着自行车南下宣传。

抗战胜利后,钱先生1946年就从美国回到中国。当时对美国人讲的理由是:离家多年,儿子已经快7岁了还没见过,所以要回来探家。1948年,中国处在内战时期,清华的教授都非常艰难,生活非常苦。这时,一个老朋友从美国回到北京看望他。老朋友觉得钱伟长的生活太困难了,告诉他加州理工学院仍然欢迎他回去工作,还可以把全家一起带去。但在办理签证手续的时候,当中有一栏:“如果中美交战你能不能站在美国一边”,他的答案是“NO”,毅然放弃了去美国的机会。

教育学生以国家为重

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周哲玮是1982年考上钱伟长先生的研究生的,直到1987年博士毕业。周哲玮在通过博士论文答辩以后,问了钱先生一个问题:“钱校长,您看我今后应该朝哪个方向发展?”就因为这样一个大家觉得理所当然的问题,他挨了一顿批评。钱校长说:“你还是那套做学问的想法,什么叫往哪个方向发展?是将来需要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我这一辈子就是这样做的。”周哲玮在跟随钱老做学问、办学校的过程中,理解了钱先生的为人为学之道,“为了社会搞教育,为了社会培养人才,为了社会做工作,这一点贯穿了钱伟长先生几十年的学术生涯。”

钱老从1948年开始带研究生,到2005年送走最后一批博士,可谓桃李满天下。“您招研究生有什么标准吗?”钱老笑着回答我,“研究生复试,我从来不问科学知识,我只问人生方向,比如我问他们‘你觉得读书做什么用’、‘家里支持不支持’、‘自学能力如何’……”看似简单的问题,钱老是想更多地了解学生读书学习的目的和目标。

“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这是钱伟长的育人理念。

他的身影遍及全国

1978年到1983年,钱伟长在全国180个城市做了300多场报告,宣讲“关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几个问题”,听讲人数达30余万。

钱伟长经常到各省市、自治区,特别是贫困的边远山区参观视察。一直为教育改革、乡镇企业、农村教育、星火计划推广等建言献策,他提出过不少建设性的建议。

1983年,他和费孝通一行访问了常州、无锡、宜兴等长三角10个县市的乡镇企业,意识到乡镇企业发展中所遭遇的人才问题。于是,他支持张家港繁荣乡镇企业,兴办沙洲工学院,并兼任名誉院长,为乡镇企业输送人才。此后他还行程几万里,推广张家港农村经济的发展经验。

他出谋划策的事情还有:1980年参观福建马尾港时,其中有四个泊位因选址不当而淤塞,钱伟长建议在对岸水中堆积卵石,束水攻沙,解决了马尾港泥沙淤积问题;建议用分级提水的方法解决定西地区的干旱问题,提出“以水发电、以电提水、建设灌区、兴办粮仓”的扶贫方案;在甘肃白银和金川新建矿区,明确提出“超产留成,进行原材料深加工,带动地方乡镇经济发震”,使金川变成了河西走廊东段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

汉字信息处理专家王选生前一提到钱老,敬重之意总是油然而生。1981年6月中国成立中文信息研究会,钱伟长当选为理事长,他一头埋进发展计算机汉字处理的事业当中,在1985年提出了宏观字形编码法,俗称钱码。他把汉字151种基本部件按形状相似、相近归类,定义在39个键位上,便于联想,记忆量少,以高速易学闻名于世。

最喜欢称他“钱校长”

我问钱老:“在科学家、政协副主席、大学校长、教授等诸多称呼中,您最喜欢哪一个?”

钱老没有犹豫:“当然是校长了。”

他又补充说:“校长不是什么官,最重要的是全身心投入。”

1983年,钱伟长开始担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1994年,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和原上海大学组建新的上海大学,他继续担任校长。如今,他是全国在位的最年长的校长。在上海大学,不是所有的学生、老师都见过自己的钱校长,但是在他们心中,钱校长的理念思想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钱老给这所学校烙下的印记已经成为一种天然的养料,在上海大学的校园里,关于钱校长的传奇、故事被口口相传。

毕业典礼每年亲躬

从担任校长开始,每年参加本科生、研究生的毕业典礼,与毕业生们合拍毕业照,已经成为钱老坚持出席的活动。

“听说您每年夏天都要参加毕业典礼?累吗?”

“这是校长的职责,校长就应该亲自把自己的学生送走,送到国家的各个岗位上去!”

每年炎热的7月,钱老会顶着烈日,奔波在延长、宝山、嘉定三个校区,每个校区花上两个小时,和每一个班级拍一张毕业照。他坐在第一排的中间,用发自内心的笑容,目送学生。很多毕业生都细心珍藏着与钱校长合拍的毕业照。

周哲玮感叹说:“这就是教育家,心里总装着学生。如今很多年轻的校长都做不到这一点。”

钱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总会成为那一届学生心中永远的纪念。2005年,身体有些不适的钱伟长依旧出现在了毕业典礼上,告诉学生们:“今天你们毕业了,快要离校了,我有几句话要告诉你们,这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就是老百姓,百姓之忧、国家之忧、民族之忧,你们是否放在心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忧过没有?后天下之乐而乐,乐过没有?我希望你们真正能乐,忧最终能成为乐!”

画出新校区规划草图

“你可能想不到,上海大学新校区规划的草图是钱先生画的!”周哲玮清楚地记得,钱校长拿着比例尺,凭着自己深厚的科学底子和造诣,给出了上海大学新校区的设计概念。

各个学院的教学楼都是打通的,方便学生可以在课间更换教室。如今走进上海大学,右边一排白色教学楼,通过二楼的一个通道,互相连通。下课铃一响,通道上就有着川流不息的学子,他们在钱校长铺就的通道上赶往下一个课堂。

“那时候钱校长坚持女厕所面积要大于男厕所,设计师不理解,说从来没有这样做的。钱校长非常坚持,他说‘女生上厕所的时间比男生长,这是有科学依据的。’”周哲玮告诉记者,学校最终采纳了钱校长的意见,这样的预见性在当时非常少见,而事实恰恰证明了钱校长的远见。

校园里的畔溪湖也是钱伟长坚持要挖的,当时也有人反对,理由是“难以管理”,但是钱校长说,“一所大学没有水,就没有灵气。”如今,鱼、天鹅、野鸭、鸳鸯都在这个湖里嬉戏,给这座菁菁校园增添着生动和灵气。这座湖已经成为上大学子的精神栖息地,伴随着一代代学子成长。在旁边读书、休憩的学生总会感激自己的校长,他用一座湖传达出了对学生的关爱和希望。

短学期制是他的首创

上海大学的学期制度在全国高校里独一无二,每年三个学期,每学期10周讲课,2周考试,半星期休息,暑期为13周。

“听说这是钱校长从美国带回的管理方式?”

钱校长不置可否,“事实证明短学期制非常利于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一方面可以督促教师精简教材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延长暑假,可以给教师充分的时间备课和进行科学研究;对学生而言,短学期制的考试很像老学制的期中考试,学生易于准备,更重要的是,学生也有充分的时间参加社会实践。”

除了短学期制,上大还有另外的两制:学分制、导师制。创始人都是钱伟长。上大是上海最早开展学分制的高校,也是公认的开展学分制最成功的高校。如今,在钱伟长的带领下,上海大学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篇5

我国力学专家钱伟长高考物理成绩只有5分,即便如此,他依然因国文、历史双百分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了。然而,去清华报道的第二天,他竟想“弃文从理”,要求转到物理系。更让人意外的是,他不仅破格进入了物理系,还成了优秀毕业生!

这一系列异乎常人的举动,都源自于他的赤子之心。

钱伟长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祖父和父亲是乡村教师,四叔是一代国学大师钱穆,从小的耳濡目染让他对文学很感兴趣,并积累了扎实的国学基础。

由于连年战乱和父亲的去世,导致他的求学过程断断续续。高考前,数学只学了一些皮毛,英语和物理更是零基础。

就是这样一个严重偏科的学生,却在高考时以中文和历史两门满分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其作文《梦游清华园记》更是受到了教授们的一致好评,还被刊登到了《清华周刊》上。

而他的理科成绩就惨不忍睹了:化学和数学一共只考了20分,物理5分,英语0分。

钱伟长被破格录取得益于当时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高考录取制度,怪才偏才都可以去读大学,甚至是顶级学府。

1931年9月17日,钱伟长来到清华大学报道。入学第二天,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民族危亡。爱国心和责任感让他激愤不已:“没有飞机大炮,我们可以自己造。我要学习如何造飞机大炮”。

钱伟长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弃文从理,选择攻读物理系。

当时清华大学物理系每年招生不超过10个人,以钱伟长的成绩进物理系实在太难了。毫无意外地,他遭到了时任物理系教授吴有训的拒绝。

首次尝试受到挫折的钱伟长并没有妥协,他决定软磨硬泡。每天早上6点,他就来到吴有训办公室前,吴有训一到,他就上去“磨”,弄得吴有训哭笑不得。与此同时,钱伟长还找到了时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的叶企孙教授,坦陈其转系的初衷。幸运的是,叶企孙得知他的决定后十分赞赏,认为国难当头,持这种想法应该支持,他不仅同意钱伟长的申请,还鼓励钱伟长学好物理。

就这样,在钱伟长的锲而不舍和叶企孙的帮助下,吴有训终于松口了。不过,他也对钱伟长提出了附加条件,一年级结束后,数理化的成绩必须在70分以上,如果达不到,就转系,哪来的回哪去。

钱伟长兴奋地答应了下来,并开始争分夺秒地攻读他最弱的几门学科。

当时清华大学理科课程用的是英文教材,钱伟长的英文基础太差,只能挨个查字典。同时,文科和理科的学习方法也不一样。起初,钱伟长用以往死记硬背的文科方法学习,元素周期表、公式,他全都背了下来,却效果甚微。一连七周的随堂测试,都不及格。

后来,在吴有训的帮助下,钱伟长开始改进学习方法,他不懂就问,不弄懂不罢休。有一次,为了弄懂微积分的一个知识点,他从中学数学开始学起,直到所有知识点都融会贯通。

通过不断摸索,钱伟长终于找对了学习方法,他的成绩不断提升,一年后,他达到了吴有训的要求,顺利升入了二年级。

1935年,钱伟长和同学顾汉章合作完成的论文《北京大气电的测定》在全国物理学年会上宣读。这篇钱伟长从事科学工作的“开篇之作”,提供了中国自行测定大气电量的第一批数据,因此受到了物理界的普遍关注。

同年,钱伟长以优异的成绩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并继续考取了清华大学的研究生。

此后,钱伟长在科学领域不断深入研究,最终成为了中国近代力学和应用数学的奠基人之一,并为中国机械工业、土木建筑、航空航天和军工等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从对理科一窍不通,逆袭为力学泰斗,他秉持“我没有专业,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的信念,积极投身祖国科研建设。钱伟长用他98年的人生,诠释了什么是“国士无双”!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篇6

他与钱学森、钱三强并称“三钱”;

他是中国力学之父,创办中国第一个力学专业和力学研究所;

他是著名教育家、曾担任过清华大学副校长,让清华大学成为“工程师的摇篮”;

他语文和历史都是满分,物理只考了5分,被清华破格录取,第二天就换了专业。一生学过十几个专业,科研生涯涉足过几十个行业,被称为“万能科学家”,有人笑话他“不务正业”,可是他说“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他就是钱伟长,今天,我和你聊聊钱老为了祖国,一生都在挑战自我,一生都在爱国报国的伟大事迹。

01

1912年,钱伟长生于江苏无锡。他所在的钱家,是江南延续千年的豪族钱氏家族,五代吴越王钱镠的余脉。钱氏后人,除了商贾赚钱,尤其注重读书教育,进士、举人辈出,近代又涌现了十几位影响甚大的大师院士。钱学森、钱三强、钱钟书等等均为其后代。

钱伟长的四叔,就是国学大师钱穆。”伟长“之名,取自建安七子中的”徐干“的字”伟长“,颇有文采。有了这样的期望和家庭氛围,钱伟长的国学功底果然赢在了起跑线上。

参加清华大学入学考试,国文和历史两科的题目均是国学大师陈寅恪所出,钱伟长这两科均获满分,成为那一届103名学生中唯一一个,还未入学,便名满水木。

这样的奇才谁不喜欢?中文系的老师正想好好培养他,没想到入学第二天,钱伟长就决定要转专业,学习物理。当时的清华大学属于自主招生考试,录取之后,学生自己选择专业。可是从文科到理科,跨度如此之大,为何拥有超凡国文天赋的钱伟长做出这个“荒唐”的决定?

与夺目的文科成绩相比,他的理科成绩却惨不忍睹,数学、物理、化学、英文,一共考了25分,物理仅仅考了5分,转学物理,这不是拿着自己前途开玩笑吗?

其实,以钱伟长的资质禀赋,理科成绩不应这样差的,是被动乱的时局耽误了,在学校正常学习数理化仅有五年时间,很多内容都没学过,考5分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物理成绩这么差,为何钱伟长还执意学习物理呢?

原来,入校的第二天,正是1931年9月18日,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的飞机大炮在中国领土上横冲直撞,中国军队不敢抵抗,因为打不过。钱伟长义愤填膺。如果中国也有飞机大炮,日本就不敢这样欺负中国人。而造出飞机大炮,国文和历史不起作用,只有靠物理,靠实业。

所以,他才决定转学物理专业,为抗日救国学习知识,造自己的飞机大炮。

一听说钱伟长要转学,中文系的教授坐不住了,纷纷劝说钱伟长不要走,可钱伟长决定已下,谁也拦不住。

与中文系相比,清华大学物理系大师云集,执中国物理教育界之牛耳。叶企孙、吴有训等刚刚从海外留学归来的教授,带来开放的学术风气。

钱伟长给物理系主任吴有训写了一封信请求转到物理系,却因为理科分数太低,遭到拒绝。钱伟长不甘心,每天到吴有训的办公室软磨硬泡,加上四叔钱穆和叶企孙的游说,钱伟长为国弃文学理的赤诚之心,竟然让吴有训松口了。

但是有条件,一年之后,钱伟长的数理化三门成绩必须达到70分以上,否则就要转系。

这个要求对钱伟长这样理科零基础的人,无疑是下了逐客令。

可是钱伟长毫不犹豫接下了”军令状“,当上了物理系的试读生。他疯狂学习,几乎不眠不休,后来遇到了比他更刻苦的华罗庚,两人较起了劲,互相鼓励。

到了期末考试,钱伟长的理科成绩门门都考到了70分以上,凭着自己的勤奋硬生生地留下了,成为一名正式的清华大学物理系学生。在这里,钱伟长还选修了数学系和化学系的一些课程,让他的科学思维和系统知识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02

钱伟长在物理系受到瞩目,不仅因为他的传奇经历,还有他的身高。

19岁入学时,他的身高仅有1米49,是名副其实的”矮脚虎“。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这个年龄长高的几率很小了,身高基本定型,但是钱伟长不信。

他参加了清华大学越野队,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令人惊讶的是,从本科到研究生的几年时间里,身高竟然蹿到了1米65,这时已经25岁。

看起来,没有什么是理所应当的。钱伟长就是一个极为倔强不服输的人。

1939年8月,钱伟长等中国留学生准备乘坐游轮前往加拿大留学深造,临行前,因为得知护照上有日本的签证,轮船要在日本停留三天。留学生们非常愤慨,因为日本侵略中国,决定一秒也不能在日本停留!

钱伟长一怒之下撕毁了护照,也放弃了留学机会。

一年后,钱伟长的留学之路终于成行,他来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力学系学习,师从著名的力学教授辛祺,专攻弹性力学。

导师很欣赏这个来自东方的小个子留学生,两人一起研究弹性板壳统一内禀理论,很快便合作发表第一篇论文,其中涉及的方程式,被命名为”钱伟长方程“,初出茅庐的钱伟长开始受到西方物理学界的关注,爱因斯坦也对这篇论文给予了高度评价,“我没想到的问题,你们想到了!”

有了著名物理学家的背书,钱伟长的科研之路顺畅了很多。1943年6月,他被推荐到美国喷气推进研究所担任研究工程师,中国留学生中,郭永怀、林家翘、钱学森都在这里工作。

这个机构隶属于美国军方,是搞导弹设计制造的绝密场所。二战开始后,美国急需研制出能够追赶德国导弹水平的导弹,钱伟长仅仅用了一年,就实现了目标。

03

正当他在岗位上披荆斩棘时,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传到他的耳朵里,喜出望外的钱伟长立刻向美方提出辞职,他要回到中国,完成他早已许诺的为中国造自己的飞机大炮的愿望。

这个决定,在美方人员看来是不可理喻的,钱伟长正处于事业的成熟期和巅峰期,留在美国前途不可限量,为什么要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中国呢?

由于钱伟长在美国从事的是军工方面的工作,所以他回国的请求一再被驳回。美国不缺钱伟长这样的人,但中国却极度渴望。钱伟长假借自己回国探亲,迂回曲折地回到了中国。

应该怎样更好的利用自己的知识报效祖国呢?

他想到了教育,去影响更多的年轻学生。

他在北京大学创办了力学专业,这也是中国第一个力学专业。见到中国与美国的差距如此之大,他非常着急,以不可想象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一个礼拜讲17次,在清华园里均绝无仅有,其他教授一周只上6次课。他还去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兼课,把知识传授给更多的人。

有一次,清华大学被流弹击中,他就在流弹声中,兴致勃勃的给学生讲弹道是怎么计算的,惊心动魄中云淡风轻,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是,当时的经济凋敝,处于内战时期,通货膨胀极为严重,一个清华教授的月薪还不够买俩暖水瓶,可想而知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

小女儿出生后,没有钱买奶粉,钱伟长只好硬着头皮去借。

但钱伟长并没有被眼前的物质条件匮乏所困,他就像探照灯一样,照亮中国力学专业的前路。

04

新中国成立后,钱伟长被任命为清华大学副校长,与钱学森一起创办了力学研究所,为我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决定采用苏联教材。一时间,俄语翻译急缺,从未学过俄语的钱伟长担任俄语教材普及推广工作。

他好不容易找来两个懂俄语的人,要求他们在14天之内,编一本速成俄语教材,教会大家俄语32个字母怎么念,常用的700个专业名词翻译成汉语,语法时态什么的,先不要管,明白意思就行,没想到真搞出来了,当然有一些瑕疵。

苏联人不满意了,提意见,我们这样伟大的有文化的俄语,怎么能14天就速成?钱伟长不置可否,从实践来看,这种方法翻译的教材,在专业理解上并无障碍,不必像外语学习那样抠。

钱伟长不仅注重抓理论教育科研,而且善于利用力学和物理学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难题。

当时我国的钢产量在世界上排不上号,工业化发展遇到挫折。钱伟长被下放到钢厂劳动改造,面对难题他琢磨研究,用自己的知识帮助技术革新,提升了生产效率,得到工人的热烈肯定,都亲热地叫他“钱教授”。

上世纪70年代,我国自主研制的坦克在作战时明显吃亏,防护能力差,行进距离短,由于使用的电瓶存储电量有限,最多只能启动15次,所以坦克只能打打停停,严重制约了作战效果。

钱伟长带领攻关小组,从头学习电池的知识,历经三年的辛勤探索,终于研制出符合作战要求的新型坦克电瓶,不仅体积小,电力足,而且启动次数达到2000次,受到军方的高度肯定,成了”坦克专家“。“高能电池”技术获得了北京市科技进步奖。

钱伟长回国后自己学了十几个专业,做过几十件事情,所以人们叫他“万能科学家”。可是,异样的声音出现了,有人揶揄他手伸的太长,不务正业,应该干他的老本行,做力学专家。

他怎么看呢?“别人笑话我,我觉得无所谓,只要国家需要的,我就要干。”钱伟长不在乎。

“26岁学力学,

44岁学俄语,

59岁学电池知识,

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他从进清华的第二天起,就改掉了自己的专业,几十年的科研,他关注的并不是哪个具体学科,而是国家整体的科技发展方向。

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底子薄,人才缺,很多专家都是跨专业改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果只拘泥于自己的专业,我们的国家不会发展的这样快。

05

钱伟长的人生不是没有遗憾。

在1957年,因为对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怀疑,他被打成右派,职务被撤,接受批判,只能自实验室做助手和打扫卫生,也连累了儿子的求学之路。

正因为此,错过了直接参与我国原子弹、氢弹设计研发的工作。”两弹一星”元勋中,也没有他的名字。

但是,他对国家的贡献,人们有口皆碑,“三钱”之一,九鼎之重。

1980年,钱学森亲自送来通知,宣布恢复钱伟长力学学会副理事长的职务,已经被停了20年了。

钱伟长做了大半辈子的教育工作,他认为:“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教育最重要的就是爱国精神,在实现个人价值之上的,应该是对国家、社会、民族的责任感。”

2010年7月30日,钱伟长因病逝世,享年98岁。

2011年,钱伟长当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辞这样写:“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

推荐访问:合集 事迹 简介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合集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5篇 钱伟长的主要事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