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万有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教案设计 整改报告 事迹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观后感 > 正文

2022年度电影告白观后感10篇

时间:2022-11-25 17:30:05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电影告白观后感10篇,供大家参考。

2022年度电影告白观后感10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10篇《电影告白观后感》,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告白》观后感 篇一

电影《告白》的内容的精彩首先应该归功于原著小说。侦探类型的小说多数带有强烈的悬念和严密精巧的逻辑。把这两个小说吸引人的特点搬到银幕上来,自然而然的就成为电影吸引人的特点。当然,电影用镜头语言表达制造和解释悬念。影片的开头,女老师在教室里来回走动,学生们吵吵闹闹,女老师毫不理会,自顾自地叙述着自己想说的话--一个奇怪的开场。可是,随着女老师讲话的进行,学生的注意力开始聚集起来(电影观众也是)。因为,女老师提到了自己女儿被人谋杀。接着,电影使用一连串的蒙太奇推进剧情,镜头在教室和回忆间切换,还原了谋杀案发生的过程,揭露出谋杀案的凶手。

在电影的开头便揭露出谋杀案的凶手,这是与许多侦探类电影不同地方。也就从这里开始,《告白》迈进对现代学生境况的探讨。这也是符合观众的心理的,大家都想知道为什么两个中学生会制造谋杀案。答案是一个学生被不健全家庭扭曲了心灵,另一个则是被不健全的教育制度扭曲了心灵。电影在此无声地揭示了当代日本社会的问题。它在提醒观众,杀人动机的产生有着浓厚的社会根源。

电影是以女教师的成功报复收场的。她成功地在精神上击垮了青年杀人犯。这个情节显然跳脱了"恶人最终悔改的"大团圆俗套,流露出浓厚的"以牙还牙"的哲学。给观众一种淋漓尽致的感觉。不过,这个情节也可以说是极其悲观的,因为它暗示着,对付社会环境培养的悲剧人物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报复。

《告白》观后感 篇二

昨天看了一部日本的悬疑片《告白》,看完之后,心情一直时很压抑的。虽然是10年前的电影,但还是感慨万千。

故事的情节其实很简单。一位女老师,为了向杀害自己女儿的两个学生复仇的故事。不说复仇的手段是不是残忍,是不是变态。但是作为一位母亲,得知自己的女儿,因为一些很可笑的理由被两个学生活活的溺亡了,而两个学生在未成年保护法的保护下,可以逍遥法外,而且没有丝毫的悔意、歉意,还在这位老师面前洋洋自得的说起作案的全过程。我想,任何一位母亲都是无法容忍的。既然法律不能制裁你们,那我就用我自己的方式来。

整部影片都是灰色的,阴暗的天空,连绵的雨天,看不到一丝亮丽的色彩。这也折射出片中每个人的阴暗心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丝毫没有同情心的学生;为了给自己女儿复仇,不折手段的老师;为了想引起母亲关注,而选择杀人希望登上报纸头版头条的学生A;为了证明自己不是胆小鬼而杀人的学生B;一味袒护自己儿子,不管对错的学生B的母亲;为了自己所谓的事业,抛家弃子的学生A的母亲。每个人都是一个悲剧。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校里,提倡“爱的教育”,认为学生都是天性善良的,犯了错,只要多关心他们,多爱护他们,他们就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记得我上学那会儿,只要你犯了错,老师就会惩罚你,打手心、蹲马步、立壁角。让你知道,犯了错,就有惩罚。小恶不惩,大恶难戒!

家庭里,要么一味的纵容、溺爱,孩子犯了错,都是别人导致的,跟自己孩子没关系。要么忙于自己的事业,对孩子不管不问,只是一味满足金钱上的需要。所以没人告诉他们,什么事是对的,什么事是错的!

有错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大人!

告白影评 篇三

电影《告白》是一部关于青春题材的电影,但这部电影却与其他同类题材的电影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它并未有对阳光积极的青春表示肯定,也没有对青涩的爱情表示出那种纯洁的美好。它太关注与人性的阴暗,整个电影给人带来更多的是观影的不适和紧张。但对于一部带有惊悚意味的电影来说能带个观众这样的感觉那代表它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又回过头来看,自电影诞生与兴盛,有几部电影能把惊悚与青春放在一起。我想就算有也是寥寥无几的,因为从人们以往的认识来看这两个话题似乎实在是有点太不搭调了。但这部影片却做到了,两者配合的相得益彰。而且从影片的整体上来看,与惊悚题材的电影无论从制作上还是从理念上都有巨大的差别,甚至是离经叛道。但其产生的效果却与前者如出一辙。这么一部独特的电影它究竟是怎么做到这些的?那么我们就从画面,声音,整体构架上去仔细的分析这部电影。

画面

如果确实要给这部电影的画面一句话概括的话那就是:多而不杂,平而不虚。影片的面面延续日本电影的一贯风格,严谨的镜头语言,唯美的画面效果。似乎这些都可以定位日本的大多数电影,但是作为惊悚系列的电影,这样的处理在很多人看来却是华而不实的,镜头严谨必然让人产生不出视觉的不适感,画面唯美必然显得不够紧张。因为从以往的惊悚题材电影上来看,主观与低角度永远是主体,因为那样才能让观众真正感觉出恐怖感,但我们在回过头来看《告白》它实实在在的做了个大胆的实验,影片中镜头很碎,不像以往一个镜头摇出几个景。但镜头固然多,导演却抓住了一个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每个画面中故事的主体与重点,这点与唯美的画面配合的相当完美,无论从对焦与用于转场的空镜头都处理的极其紧凑,几乎没有一个镜头是没有用的,每个画面都充满张力和力量,似乎都在讲述着无数的故事,每个画面都能引出观众的想象,所以往往是观众的思维总是跟不上影片的节奏,所以导演故意把影片的节奏弄得缓之又缓。但这也并非是考虑到观众的这个因素,不能让观众完全看懂但又不能让观众完全看不懂,那么也只能让观众看清楚个大概,这样又引发观众更多的想法,使得影片更加的紧张!从这点上看就不难看出电影的精妙之处,它完全摒弃了以往平面式的叙事而更多的是从心里上进一步的崩溃观众。所以这部影片的镜头多但是不杂,另外影片镜头的角度没有用到低角度,角度大多数是平视。平实的镜头大多是给大家带来生活化的视角,很平淡也很虚,大体看来不实在。但同样的效果配合上不同的音乐却显得格外的不同,那么音乐上又有什么文章呢?

声音

在声音的处理上影片与大多数同类电影如出一辙,甚至还逊色于某些优秀的惊悚电影,但它在一方面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就是与画面的配合!在画面的部分提到了音乐,那么这个重要的部分就是音乐。该影片的原声很多,音乐相当丰富,因此它始终也没有一个主题的音乐出现,那么这就给影片的深度上提供的大量分量。总是使人揪心和不确定。也许就是导演最初的意图。就像影片出现大量的声画分离一样,怎么看都像是一张诡异的笑脸。这就是这部影片最具独特的部分。永远让观众看不清导演的思想,但又似乎可以抓到认知的影子。

构架

一个电影的构架是决定于影片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因为导演是否能够讲清楚一个故事,就要看影片的整体构架是否合理。蒙太奇作为一部电影的灵魂就是因为它在构架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构架对于一部电影来说相当重要。

这部影片之所以成功,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它精妙的购架。《告白》的构架相当巧妙,这从片名上就可以看出,导演在这个上面是煞费苦心。这部电影的故事不是平面的而是一个有着多维角度的立体状。它不但讲述人物故事而更多的是在进行心灵的独白,但这种独白不以画外音的方式出现,这已经是一个突破。而这个恰恰又增加了影片的故事性。使影片看上去不单调。其实假使抛去这些方面单从故事上来看,故事简直是无聊到了极点。所以单从这点上来看。导演注重的根本就不是故事,而这也恰恰印证了影片的片名。它的视角在于意识,关注的是人们肉眼看不到但却可以表现出来的东西,所以它的整体构架已经不能单纯的从讲故事来分析,而是要把自己的心灵和电影的主题调到一样的频率。这个电影的绝妙之处就在于它总是以一个思维去引导着你走。让观众完全入戏,是一种催眠式的结构方式,所以观众根本上也就不会注意到结构和剪辑的影子了。如果非要从技术上给它一个解释的话那么一句话便能概括。它的结构是一个哑铃状的,把大量的故事个人物复杂的关系放的中间,而其余两部分更多的是情感,但这么一讲对于一部以意识为主导的电影来说无疑是残酷的,因为毕竟抛去的是更主要的东西。

《告白》这部电影无疑是成功的。它获得了第34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作品、最佳导演、最佳剧本和最佳剪辑4项大奖。但单从这些上来看一部电影的成败又是不可取的,一部电影的成功最根本也是最主要的是要取决于观众对它的认知和肯定,面向观众是一个导演的品德也是一个导演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告白》做到了这一点,它反映出一些存在却只能是感知的东西,但重要的却不是这一点,是观众能够真真切切体验到这一切,是体验而不是领悟,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的差别所在就是体验与领悟的差别,电影是视觉文化它必然要做到立体,必然要让观众在一定意义上身临其境,《告白》的成功便在于此。

《告白》观后感 篇四

实际上,片中并无完全的恶人,虽然他们残害他人或者自残,我们却无法用常规的道德标准去界定他们的善恶美丑。这是一部令人观之毛骨悚然的电影,因为故事和主题都极其冷血与疯狂,影片对青少年心理问题与人性的深刻探讨犹如《大逃杀》那般残酷。然而,这又是一部相当文艺与温情的电影,画面充满美感与创造力,很多时候也会令你感动。

简而言之,影片用一种温柔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充满着暴力和血腥的犯罪故事。坦白说,我不喜欢这部电影,原因是它所表达的主题和宣扬的人生观令我极度反感,但这并不代表我否定它是一部优秀的电影,至少它在叙事与技术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教师作为教育机制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对学生循循善诱本是职责与应尽的本分,但一旦使权力成为满足自己私欲的工具,便会如同天使变成魔鬼般对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毁灭性,天堂地狱只在一念之间。

片中的女老师精心策划了一个“劝人向善”的复仇计划,看似合情合理,实则毫无人性,令人不寒而栗。而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初中生来说,没有成人世界的争权夺利尔虞我诈,有时杀人的动机却是很简单而可笑的,甚至清澈。片中的两个少年一个内心自信强大,一个自卑懦弱,却为了博取他人关注或认同,自恃有着《少年法》的“保护”,纷纷堕入罪恶的深渊。

体制的不成熟与致命的漏洞,最终都让他们找到了肆意伤害他人的“合理”借口,并且如愿以偿。究竟是体制的冷漠造成现实的悲剧,还是人性的扭曲导致生命的毁灭?而这一切,都充分体现出人性之中最邪恶的一面:至亲亦可杀。在《告白》中,我甚至寻找不到一丝希望的亮光,全片自始至终弥漫着令人不安的复仇与杀戮,对人性丑恶的一面进行着没有任何底线的展示,这也是我反感这部影片的原因之一。

教室黑板上那个大大的“命”字仿佛无时不刻地强调生命的珍贵,但生命在他们眼中到底意味着什么?电影没有正面作出解释,只是借助人物疯狂的举动缓缓揭开谜底,从各个主人公不同角度的叙述中,观众可以一览整个故事的全貌,剧情推进犹如日本侦探小说般缜密。在“推理”的过程中,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采取了一种极端的方式去发泄内心对世界与他人的不满,他们视生命如草芥,无端残害他人生命,甚至直接令善良和道德瞬间崩塌,结果却是殊途同归——间接地残害了他们自己。抛开故事与主题,如诗一般的画面令整部影片的观赏性极佳。

试想,这样一个极度阴暗压抑的故事,如果用最“正常”的技术手段去呈现,那将很有可能使观者如坐针毡。所幸,《告白》并没有落入大多数文艺片的窠臼,影片大量运用慢镜,用唯美的色调与冰冷的现实形成了对比强烈的反差效果。导演将自身对于镜头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强大的视觉掌控力将影像风格运用到了极致,以变幻莫测的技术手段制造出非同寻常的观影趣味,令几位主人公无常的命运如鬼魅般在银幕上如影随形。而那片反复出现的天空始终阴沉得令人近乎窒息,不留情面地让最后一缕光芒消失殆尽。

《告白》观后感 篇五

之前看过书了,已经领略到这个故事的变态,但完全没有两个小时的电影来的这么震撼人心。必须承认,这个电影拍的非常成功,原著中的几个角色分别第一人称叙述,在电影里也很自然的衔接起来,完成的讲述了这个故事。

原本只是三个人,森口悠子、下村直树、渡边修哉,他们的故事。两个小孩把老师的孩子杀了,老师要报仇。很简单的走向,却用很多个人的角度极端完整的把故事的每一个侧面展现在观众眼前,直到最后复仇成功,一个完全称得上3D的剧情。

而看到最后,原来整个故事的起因、那么多人死掉的最深层原因,竟然是因为渡边的妈妈是一个太聪明、太能干的学者。她的天分与能力导致没有办法和“普通人”一起过普通的生活,离开了家庭继续自己的事业,而小小的儿子就没有了妈妈。电影多次慢镜头播放了妈妈离开家坚定的步伐,但是我相信,一步不回头的走掉的妈妈一定满脸泪水,她怕自己一回头就不忍心走了,她深深爱着这个流着自己的血的孩子。然而她并不知道,这个背影让身后的孩子听到了“一个重要的东西破碎的声音”,她更不知道,这一走,决定了自己几年后的死亡。

觉得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做“复仇”会更加切合主题,从头开始,主线索就是悠子老师的复仇,影片结尾她从电话里走到学校礼堂,渡边修哉的面前,告诉他他自己做了炸药自己摁下发送键炸死了他的母亲————他所做的“大事”的唯一目的。看得出悠子老师对杀女凶手的仇恨深到入骨,她不报警、也不直接杀掉他们,而是用一切方法打破他们心里的防线,让人崩溃、生不如死,她要把她失孩子的痛苦给凶手也尝尝。于是先谎称牛奶里注射了有艾滋病病毒的血,又通过操控接任班主任的头脑简单的热血教师寺田良辉给下村直树施加压力,长期关注修哉的网站了解他的内心,并从北原美月那里得知修哉的真正弱点是他的妈妈。整个故事形成一个圈,造就了一场畅快淋漓的悲剧。

原本应该与故事无关的两个人,直树的妈妈下村优子和班长北原美月,几乎是死得最惨的,一个喷了满墙的血,一个在地上拖出一条血痕后呆在了冰箱里。电影里没有过多交代美月的身世,但是我猜她也是缺乏家庭关爱的一个孩子,性格强硬而且有自己的思想,在全班同学都在“制裁杀人凶手”并且作为一个积分游戏来玩的时候,她完全不参与;作为被老师欣赏的班长,不为人知的另外一个她却羡慕用毒药杀害全家13岁女孩,自己收集了很多化学药剂,最后因为和渡边修哉争吵,语言直接刺痛到他的内心而被杀。一个敏锐的、勇敢的女孩,缺乏关爱也缺乏保护,就那样被残忍的杀掉。

很久没有写字,第一篇影评就写了这么一部挖掘人性至深的电影,完全没有办法掌控,理解层次和表达能力都欠缺很多。看过一阵会不会好一些。

总之,很痛。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痛。

《告白》观后感 篇六

什么是生命?什么是爱?——

《告白》这部电影一直听人说蛮好看的,今天下午终于看了看,果然很不错,看了开头就不舍得放下。

这是一部由小说翻拍而成的电影,如果光看小说的话,我完全有理由那会是本一旦翻开就让读者舍不得阖上书页,拥有高度评价的小说。所以,我决定去找来拜读一下!据说,它不仅占据了2019年周刊文春「杰出推理小说排行排」的龙头宝座,在该年各推理小说的排行榜中也都是名列前茅,它更在2019年获得了书店大赏的殊荣,成为了这本小说大放异彩的一年。尽管如此,由于小说是采用各个主角们的独白与证词作为主要的叙事架构,很多人认为要将这样的一部小说翻拍成电影可以说是不可能的任务。

故事发生在一群未成年的中学生之中,未成年的杀人犯被高明者反击,仍有可能继续报复社会。一开始让我想到我那当中学老师的同学,面对着同样混乱的这群孩子们。想想我们以前的学校中,班级中也有许多混乱的学生,现在不知道又都长成怎么样了呢?我们总说一代不如一代,面对现在的这些孩子,想想是不是真的越来越不对头了……家长们啊~自己过去就这个样子,怎么来管自己的孩子呢?有些家长也许就想了,自己以前就这个样子,现在不是也蛮好嘛~就不用多管孩子什么了?那就给老师找麻烦,添负担?

哎呀,好像又点扯远了,言归正传,当天即将辞去教师职位的女老师,于其担任班导师的1年b班的全体学生面前,开始诉说起一段漫长的告白——故事也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故事反映出的日本校园暴力和少年犯心理问题,在不少真实的社会案件中早有体现,松隆子扮演的森口坚持用自己的方式来控诉教育和体制的无能,其冰冷让人恐惧,其悲伤也让人同情。导演一开始就层层剥开犯罪的过程,然后再摧毁整个伦理世界,连最原始的情感也不放过,都成了肮脏的动机。突出了非常状态下的心理畸变,片中小演员的出色表现足以震撼成年人的既定思维。热情单纯的男老师成了双方行动中的无知工具,森口的报复得以完善和升级。在前半部影片中的混血牛奶,轻易毁掉了一个自卑男孩和他的母亲,但仍需要自负女孩的帮助才能找到对手的“软肋”,剧情这才真正进入高潮。关于生命价值的拷问在影片中随处可见,可几乎所有人的独白都是出于自私的动机,殃及他人也毫不在意。“玩笑啊”,影片中最后出现的台词,其实是否定了所有人的虚伪。压抑和冷酷足以震撼观众,但电影提出的问题并没有解决——未成年的杀人犯被高明者反击,仍有可能继续报复社会。

一直很佩服日本勇于面对现实的勇气,中国会让这样的片子通过审核吗?更不用说会有导演会拍出这样的片子给我们看吗?会让一个个孩子去演出这样血腥的角色吗?

整部电影由生命和爱这两个主题贯穿始终,故事开始,松隆子扮演的森口老师就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命”字。生命——“啪”的一声就消逝了吗?还是“轰”的一声消逝的?最后,也许你会有自己的答案。爱,我在整个故事里看到的是母爱。作为妈妈的松隆子对于被她2个学生a和b残忍杀害之后,而实施的报复之母爱。而且,未成年人… …杀了人都还能被法律保护着,可想而知这个做母亲的心里有多难受,看了故事之后,就会感受到她的母爱是怎样的,能让那两个学生让他们生不如死,并且亲手杀了自己的母亲,也听听生命“啪”的一声消逝的声音。但我想老师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复仇啊~他们始终还是自己的学生,是想把他们引向光明的正途的,是想让他们明白,什么是“生命”吧!如果这两个孩子在下手之前想明白了的话,自己的母亲又怎么会消逝在自己的手中呢?只可惜,许多时候不管老师,不管家长做多少努力,这些孩子始终就是明白不了……森口老师的母爱不仅是对自己孩子的,还有对这两个学生的!

《告白》观后感 篇七

很久之前就看过电影,但那时实在不知道什么,不知道那阴沉的色调讲述的到底是什么意思,直到最近听说是个大黑暗,我才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看看。

修哉童年被母亲抛弃,留下阴影,他想得到母亲的赞美,于是努力参加发明比赛,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可是现在得到荣誉和去做了好事并不能引起媒体和大众的关注,大多数人都只对“路娜希事件”等类似充满强大感官刺激,让人满足偷窥猎奇欲望的东西才感兴趣。好事不能引起母亲的注意,那就用母亲给我的才华做坏事吧,不加思考的拉上了“笨蛋”小直做“伙伴”,把年幼不懂事的爱美杀害。但这种充满爆炸性的新闻也没有引起母亲的注意,于是他在学校安装下炸弹,当然学校没有爆炸,修哉也尝到了恶果。

小直是个对自己充满否定,又想通过某事追求确立自己不是失败品的小孩,究其来源也是父母教育问题。修哉的话刺激了他,于是不甘当失败品的他把醒来的爱美扔下游泳池。母亲也刺激了他,于是不甘当失败品的他把刀刺向了母亲。

森口老师之前是想通过艾滋病病毒和同学压力对他们进行报复,班级里的同学果然没有辜负他的期望,纷纷加入“表演正义”的行列,“不需要自己的理念,只要附和就好”“既能做好人又能发泄日常的压力”这有什么不好?但就如书里借班长之口说出:“愚蠢的凡人忘记了自己并没有制裁他人的权利。”

到底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件,父母家庭的影响不能忽视,其次是媒体的宣传作用,就如森口老师所说,“为什么要把路娜希事件给了特殊待遇,给某些孩子心中的黑暗面烙下了这样的存在,煽动可悲的孩子们崇拜愚蠢的罪犯。”媒体有罪。

《告白》观后感 篇八

这已经是第四遍看《告白》了吧,我有个习惯,喜欢的电影会时不时去温习,喜欢的音乐会单曲循环很久。好东西就是每重温一遍,都会有新的感受,这也是我喜欢看经典电影,经典著作以及挺经典音乐的原因,他们的每一个细节都值得去品味和推敲,不会让人产生浪费时间的感觉,不像质量差的作品细节处理的并不好,如果深入去看其实就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行为,尤其是读书更应当读经典之作。

一直都很想写一篇关于《告白》的读后感,但是因为自己拖延的毛病,当然更重要的是恐惧写作的心理在作祟。今天就狠下心来把已久的感受和感慨一并表述出来。因为并没有对影片背后的社会背景进行考证,也没有对电影的拍摄技术进行分析,全是自己的主观感受而已,所以表达出来的东西可能会过于主观,但也算是自己的深思过后的东西吧。等将来,在细细回味也是一种幸福。

影片中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对那群学生不仅是其中几个重要角色,而是全体学生充满同情,我感受到他们的柔弱感和无助感。开始的悠子的一段对学生的告白,就轻易地让那群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受到极大的影响,以致后来的行为全是来自当初的那段告白的影响,这完全体现了来自成人世界的力量,这种力量一旦强加于未成年人中,作用是非常显然的,从影片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这一点,这完全是因为,青春时期甚至在20几岁之前的孩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还处于一个发展阶段,而在这个关键期,孩子很容易受到外界力量的影响,很容易受到蛊惑。但如果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的话,那学生自然也能健康的成长,当然影片中反应的是错误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不正确引导。这也表明这个时期家长和老师以及社会对这个群体的引导责任,我们从影片中可以看到社会媒体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大量报道以及对他们的谴责和抨击,这完全会对未成年人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直接的消极结果就是造成其他未成年人的模仿,比如美月对露希娜的崇拜。此外,影片中的少年A和B的家庭教育都存在问题,前者是父母早年离婚,后者是过于溺爱。最明显的是少年A的告白中有提到:“我知道杀人是不符合法律的,但从没有人教过我杀人是错误的行为。这可以明显感觉到,少年A的是非观和价值观从小就缺乏引导和教育。在影片中,可以感受到这些学生他们可以任意地受到老师的摆布,很多人抨击这一代的学生是多么的险恶,学生时代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需要老师和家长来引导的,甚至需要同龄人的引导。

影片的确凸显了“引导”的作用。悠子老师和推特老师两个人布下的局让整个班级处于一片不正常的状态,每个人都充满着对小值和修哉慢慢的敌意,这也强烈的体现了青春期的孩子的心智的薄弱,这时候他们并没有建立稳定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极容易受到外界尤其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即使到青年时期也是啊,不然五四运动怎么能开展的那么好,当然这个运动是体现的好的世界观。

这部影片应该值得所有老师去看,首先老师要反省自己是否做到真正的老师,影片中两位老师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风格,一种是悠子老师代表的是与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为了避免自己处于风波之中,这是极自私的行为,影片中也通过一些细节体现了悠子老师完全不是一位合格的老师,从学生的口子就多次提到悠子老师的不负责态度,学生一出事就找其他老师去处理,甚至从不同人口中多次提到悠子老师爱孩子胜过爱孩子,当然爱自己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她的行为已经让学生和家长明显感到她因为爱孩子而忽视了学生,这就说明她只能是一位好的母亲,而不能是一位好的老师。尤其是在那段她对班级所有同学做最后告白的那一段,她其实从内心里就觉得这群孩子天性就是邪恶的,她根本没有深入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从学生对于她的离开的欢呼也可以明显感觉出悠子老师的失败,其实很多老师都认为学生没有感受,是群麻木的人群,就是因为那些所谓的大人们的这种刻板印象,导致他们不能和青春期的孩子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不能正确地引导他们。

而推特老师代表的是另一种致力于与学生打成一片的老师,与学生建立朋友的关系而不是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这种教育态度是很好,但从影片中推特的各种行为来看,他只是一位不成熟的老师,他看起来像学生们的大哥哥,但是学生需要的不仅是一位能玩到一起的大哥哥,而是需要一位能进行心灵引导的长辈,他们需要的是一位能引导他们发展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长者。而推特并不能做到这样,也因为他太年轻,本身的经历就很少,只是一个照本宣科的老师而已。从他对少年B的处理方式来看,可以看出他也不是一位合格的老师,他都没有去了解少年B为什么会不来上学,而是一意孤行地按照所谓他认为正确的方式去对待少年B,结果使结果更加糟糕,美月说的对,的确是推特间接害了少年B,使其作出杀母的极端行为。

影片中一直被提到的另一位老师,即患有艾滋病的老师,这才是最理想的老师,他有着丰富的经历,自己也是从叛逆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的人,他因为有着深刻的转变经历,所以他更能理解学生,更能从学生的心灵需要出发,他是一位能深入到学生灵魂深处的老师,这样一位成熟的老师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

如果从剧中几个重要学生角色来分析,他们完全不用走上歧路的,他们完全是可以受到引导从而走上另一条光明大道。

拿修哉同学来说即少年A,首先讲一下修哉的身世经历,从小母亲就离开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亲人没有陪伴自己的成长,像这种极度缺乏母爱的小孩更容易出现性格上的缺陷,然而修哉并不是天生就是一个坏孩子,这是可以经过后天的引导来让其走上正轨的,修哉最大的心理需要就是能得到母亲的认可,从而回到自己的身边,希望母亲能以他为骄傲,而作为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他并没有成熟的处理方法来处理自己的这种需要,他容易受到外界社会的影响,比如他看到娜路希通过杀人来博得眼球,他就想到原来还可以通过杀人来得到关注,他只看到这样能得到关注,却没有看到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之前他一直是拼命的发明东西,依靠自己的才能来得到关注。但失败了,之前的这种方法是正确的,但是没有外界的鼓励和引导,他寻找了另一条极端的路,在看到他很自豪的把他的发明介绍给悠子老师时,得到的却是批评和谴责,连一句鼓励的话都没有,让他产生不满和受挫感,尤其是对方还是一位母亲,让他联想到自己母亲会有的反应。如果悠子老师是一位合格的老师,当时就应该鼓励修哉,而不是一味的谴责,并且悠子老师当时完全从自己主观的想法认为这个发明没有人性。美月曾经对悠子说过:“修哉他只是太寂寞了,他爱他的母亲,他只是想见到他的母亲,得到他的母亲的认可而已。”另外的少年B也不是一个天生就坏的孩子,他也只是想交朋友,想得到别人的认可而已,我们可以感受到这时候的孩子都是处于想得到别人认可的时期,他们需要的是鼓励而不是批评,一句鼓励的话可能就挽救他们的一生。

总之,除了那些天生具有反社会人格的孩子,后天的教育可能对他们起到的作用并不明显,但大多数孩子都是需要细心的教育和正确的引导,他们需要的是心灵的满足,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不要忽略孩子们的心灵教育,不要忽略他们的情绪,他们不是一张白纸,他们也是用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只是这个世界会容易受到外界的污染,他们需要的是阳光和雨露的滋润,而不是雾霾的侵袭。

《告白》观后感 篇九

朋友给了我一个网址,是一段叫做23分钟奇迹的视频。讲孩子们怎么被洗 脑的。看了后一身冷汗,不由想起了前几天看的日本电影《告白》。

影片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松隆子扮演一个单亲妈妈,是一所初中的教师。每天,她的5岁大的小女儿会在下午来到她的学校,等妈妈下班一起回家。一天,孩子被发现淹死在学校的游泳池里。当所有人认为这是个意外的时候,松隆子经过调查却发现这是由班里的两个学生干的。这两个学生的目的只是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只是为了表现得比别人出色。他们以杀人为手段来实现自己扭曲的价值观。但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呢?变态的家庭教育造就了这一切。一个孩子母亲从小抛弃了他,去追求自己的事业,他为了引起母亲的注意,让母亲为他自豪回到他身边,就想通过杀人来引起周围人的注意。另一个被家人宠坏了,但又得不到同学老师的认可。所以他为了显示自己强于别人而杀了那个小女孩。

看完这些我沉默了好久。我有个2岁的女儿,我该怎么教育她呢?到她13岁的时候,她会怎么样呢?我们都想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但要做到出类拔萃需要学习什么呢?都说要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但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呢?我们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就是正确的吗?现在的学校教育实在是不敢恭维。功利味道越来越重。孩子从小就接触这些好吗?朋友和我说,孩子有个好的个性就好了。是的,但怎么样的个性算好呢?开朗,积极,谨慎,细心,勇敢,辨别力强,有好的分析能力。好象我能举出很多,而且好多都互相矛盾。

想了半天,回想我小时候我的爸爸妈妈对我的影响。我现在的很多习惯,爱好都传自我的父亲。摄影,读书,集邮等等。父亲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想我也会这样影响我的女儿。但这样好不好呢?兴趣爱好无所谓,但给她更多的空间让她有自己的特点好象更重要。即使这个特点并不是那种优良品质。只要不是坏习惯就行。

给孩子空间,也给自己空间。让她独立点,我想孩子会喜欢这样的。

告白影评 篇十

看中岛哲也执导的《告白》那天,恰好看过玛丽·雪莱的句子——“一个人走向邪恶并不是因为向往邪恶,而是错把邪恶当成了他所追逐的幸福。”这句话,似乎可以部分地用来印证《告白》中几个人物的行为轨迹,至少在想获得母亲青睐的少年A渡边修哉身上体现了这一点。

影片和凑佳苗的同名原著一样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在思考的纵深度和广阔度方面,也和原著结合得较紧密。原著分六章,分别以神职者、殉教者、慈爱者、求道者、信奉者、传道者为第一讲述人,逐渐将发生在校园的杀人事件的起因延续和复仇展开来,并不断敲打着读者的观感。当其光影再现时,一种压抑又冷酷的气息便被直接表现了出来,随着剧情的推移,杀人者与复仇者的内心激变也轮番上演,不断撞击着观众的道德底线,如果还有底线的话。

此番,中岛再次施展了他的光影技法,且愈发纯熟,紧绷的剧情、阴郁的氛围,精准的镜头,凌厉的剪辑,张弛有度的节奏、恰如其分的配乐……在片中,中岛再次使用了暗喻隐喻的手法,如多次出现的天空景象,片中的天空常常是阴霾氤氲的,即使偶尔露出一点光,那也是被四周的云气所包围着的,仿佛预示着人物内心的阴抑和事件的纠缠。再如,中岛常常通过立于路旁或店内的凸面镜来演示事件的发生发展,片中人物镜像地出现在凸面镜中,形体有所变形,部分被夸大,部分被缩小,仿佛暗示着他们看待事物的视角,因为无法正确而全面的审视,当美好的事物消失后,心理畸变产生了。

中岛依旧擅用色彩,虽然《告白》中充斥着压抑寂寥的冷色调,不似中岛其他作品如《下妻物语》、《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帕高与魔法绘本》那般色彩鲜丽花团锦簇,却在如此冷寂的衬托下,让鲜血的颜色愈发刺目,让爆炸的场面更加浓烈。如少年B下村直树的刀刃划过母亲的咽喉时,那鲜血四溢的画面有了片刻的停滞,木村佳乃甩起的头部,仿佛一道短暂而凄绝的弧线,继而血滴溅落……再如,让少年A渡边修哉以他自己制作的逆向时钟的走向来回放他母亲遭遇爆炸时的画面,仿佛每一分每一秒的逆向都带着股子悲怆和凄厉,继而正向演绎时,让这种悲怆和凄厉翻倍,且令片中爆炸的画面很有层次感。

松隆子奉献了一次优秀的演技,《告白》中的森口老师于影片伊始的平静内敛中隐着莫可名状的心碎和愤怒,她冷静的告白,平和的告诫,继而疯狂的“修复”,当她最后说出是这让修哉重生的第一步时,又带着一抹痛悟惨烈的气息。较之成年演员,饰演小杀手渡边修哉的`西井幸人和下村直树的藤原薰,更让人眼前一亮,无论头脑聪明的还是运动神经好的,片中这两个不满14岁的孩子心理都是扭曲的,成长环境都不适宜,一个母爱缺席,一个被过分溺爱,“错把邪恶当成了所追逐的幸福”,为了这种幸福,不惜代价。西井幸人和藤原薰演出了这种人格的错位,特别是西井幸人,他癫狂肆虐的笑声,不稳定的情绪,时而冷漠时而狂热的眼神,无不塑造出渡边修哉所具有的那种异变,却又异变得令人悲叹。

森口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命”字时,提示同学们,生命很重要,但她知道,他们不懂,也正因为她太了解她的学生们,所以她的计划能进行下去。当美好的事物消失时,不是“啪”的一声,而是“砰”地轰然倒塌无情摧毁,于是一连串追问便应声而发,生命该如何得到尊重,亲子师生的关系该如何相处,少年的人格教育、预防犯罪及少年犯罪在法律面和道德面的惩罚该如何衡量等等。

以上就是为大家带来的10篇《电影告白观后感》,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推荐访问:观后感 告白 电影 电影告白观后感10篇 《告白》观后感 漫长的告白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