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万有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教案设计 整改报告 事迹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三农问题研究论文(10篇)

时间:2023-05-03 11:55:07 浏览量:

篇一:三农问题研究论文

  

  关于三农问题的毛概论文3500字(2)关于三农问题的毛概论文3500字篇二

  《对“三农”问题的几点认识》

  提要:“三农”问题已成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文章分析认为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但农村经济发展的平台急需搭建、县乡机构改革应进行到底、尽快通过农村再组织变革提高农民收入;并提出了当前支农发展的财政政策取向:通过财政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和农村,政府主导建立城市乡村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的初始分配能力和禀赋以及财政拨专款设立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基金以及其他鼓励性措施,专门资助和鼓励大学生到农村从事创业活动。

  关键词:“三农”问题;农村经济;财政政策;政策取向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新世纪前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必须有发达的农业作支撑。在中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2/3左右,只有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收入,农村市场才能够扩大,也才能真正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没有发达的农业,没有繁荣的农村,没有殷实的农民,就不会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十六大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新年伊始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要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通过增发国债扩大政府投资支出以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的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了四年多来,这一政策在提高经济增长率方面的确起了作用。但是,这种政策效应由于投资增长速度超过GDP增长速度而打破了国民收入分配关系中消费与积累的平衡,造成了消费占GDP的比率逐步下降,消费需求严重不足,这种消费需求不足对经济长期发展而言才是更为可怕的。目前的现状是,拥有很大一部分财富的高收入者消费倾向很低,绝大多数人因缺少财富而无力消费,居中间阶层的人,有一定的财富而有能力消费,但因市场能够提供刺激他们消费的新产品不多,也不去消费,这类人主要是城镇中的中产阶层,但是调查表明,中国城镇居民在耐用品消费方面已接近饱和,因此,国家出台的如对居民储蓄存款利息征收利息税、增加公务员工资、开办消费信贷等旨在刺激消费的政策,对消费需求的增长作用不是很显著的原因主要在此。

  如果不能把占人口2/3左右的农村需求搞上去,任何扩大内需的政策效果都难以持久。调查资料显示,1985年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58.5%,到2000年却降到38%。中国农民最需要消费,农村市场潜力最大,但是农民无钱消费。有人疑惑中国人均GDP不到1000美元却出现了买方市场,这与广大农民收入水平低,进入不了消费市场直接相关。另据调查,中国农村人口8.7亿,大约有2.1亿个家庭,任何商品在农村的普及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就会增加至少210万的销量。根据《2001年中国统计年间》的统计资料,2000年底城乡居民家庭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对比情况,仅在彩电、洗衣机和电冰箱城市居民拥有量分别为116.56台、90.52台和80.13台,而农村地区的这一数字仅为48.74台、28.58台和12.31台。如果农民收入能大幅度提高,这些耐用品消费在农村就大有市场。

  近年的积极财政政策注重投资需求的扩大,轻视消费需求的增加,而最终消费需求的增长所引致的投资需求的增长、国民经济的增长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政策作用点应调整到刺激消费需求,而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应当成为重中指重。

  二、农村经济发展的平台急需搭建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与农业的关系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以农补工阶段、农工自养阶段和以工补农阶段。按照国际通则,在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一国就进入农工自养阶段;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一般是以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作为结束提供农业剩余发展工业的标准(刘书明,2001)。中国目前人均GDP2000年已达到人均800美元的水平,但是,由于中国城市化严重滞后,在近20年的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农村人口城市化率极低,1978年城镇人口比重为17.92%,到1999年为30.89%,仅上升13个百分点。城市化严重滞

  后于工业化,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协调,导致中国工业在国有企业攻坚改革和入世冲击的内外双重压力下,难以自养,还需要农业继续输血。所以近年农产品收购价格下降很快,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由1994年的139.9下降到1999年的87.8,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不断减少,1998年用于农业支出的财政支出比例为10.69%,1999年就降到8.23%,2000年又降到7.75%。

  积极财政政策已实行四年多,城市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平台已搭建好,但是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公共设施尚十分短缺,据调查,全国仅1/3的乡镇有供水站,83%的村不能饮用自来水,13%的村不通公路,53%的村没安装电话,已安装电话的电话费比市话费高近一倍;虽然95%的村能通电,但电价昂贵,普遍是城镇电费的2倍以上;93%的村能接受电视,但信号相当弱,彩电信号尤差(文启湘,陶伟军,2002)。公共医疗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公共照明设施都十分落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借助积极财政政策,下大力抓一抓,把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解决“三农”问题创造必要的前提,为农村经济快速增长搭建平台。

  三、县乡机构改革应进行到底

  “三农”问题不是农民的问题,根源不在于农民,而是思想上的重工轻农,政治上的“城乡分治”,体制上的机构臃肿、人员过冗,制度上的唯“家庭承包责任制”、反对任何制度创新等多种因素所造成的。对“三农”问题,给人普遍的感觉是“雷声大雨点小”,近年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似乎很少把“三农”问题考虑在内,似乎只要把土地的承包期延长30年就可以了,根本没考虑到由于现有的制度使农民负担沉重,农民已不迷恋生养他们的土地。难怪以研究“三农”而著名的温铁军博士疾呼慎言“三农”。

  可是,广大农村、广大农民有巨大的潜在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要想把这种巨大的潜在需求变为现实的需求,只能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的收入。对如何提高农民的收入,大多数人认为通过稳定延长土地承包期、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对农民征收的各项非规范性的收费、调整农业税和农产品税等规范性税收税率即可。笔者认

  为这种“切分蛋糕”的做法在短期内可以使农民收入有所增加,十分必要。而根据付光明等(2002)调查表明,以政府数十个涉农部门从部门利益出发,从农村、农民、农业中争夺自身经济利益为特征的部门内生交易费用“综合症”是农民负担重的根本原因。如果不彻底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削减不必要人员,就难以达到乡镇机构减人减支、农民减负的目的。但现实推行的政府机构改革从中央到地方名义上已基本完成,从上到下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层层分流非常顺利,而到县及以下乡镇机构人员再难分流了,或者名义上分流出去了但仍然要拿农民负担的工资。因此,如果不彻底把这些人从政府职能部门剥离掉,政府机构改革成果难以巩固,税费改革也难以推进,从长期来看,即使把“蛋糕”做大,而切分“蛋糕”的人有增无减的话,不能保证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收入。经验证明,只有增加农民收入,才能扩大市场,国民经济才能稳定发展,“无农不稳”就是这个道理。

  四、通过农村再组织变革提高农民收入

  要想做大“蛋糕”,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收入,只能通过组织变革或制度变迁来改变农业的生产方式、销售方式、劳动和资本的组合方式,使农业内部重组和重新分工、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实现舒尔茨(Schultz,中译本,2000)所说的“农业的报酬递增”。要使农业产生较高的回报率,关键是在农村再组织的基础上引入先进的生产要素。农村再组织的形成首先需要摆正农业和农村基层政府职能的定位,服务和保证再组织所需的各种契约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这样现有的庞大的农村县乡村机构和人员,必须精简去2/3左右,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才能不受干扰地自主地形成农村再组织;其次要取消各种对劳动力流动的人为限制,如废除户籍制度,以国际税法中通用的居住标准来判定一个人的居民身份,允许承包的土地使用权转让流通,农民有权放弃土地承包权,城里人如果有好的农业生产技术也可以到农村来承包经营土地;否则,即使再组织形成也发挥不了作用,先进的生产要素不会进入。

  传统的观点一直认为农业资本利润率低,但这一观点也反证了一旦变动后,农业资本的利润上升的空间非常大,这是工商业资本投入

  农业的极大驱动力。这从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这两种哈耶克(Hayek,1988)意义上的“市场合作的扩展秩序”的农村社会的再组织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作用可以证实。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中国农村社会的再组织形式是农业产业化。国内自1990年代初由山东诸城市提出,有关农业产业化的研究成果颇丰,笔者无意再置喙于此,这里只想谈一下积极财政政策在农业产业化推广方面的设想。

  虽说农业产业化是以农民为主体推动的农村秩序的重构,是基于自利原则上的农户与工商企业的自愿合作的结果;但是实践中,由于政府仍维持着的垄断,使农业产业化无法涉足一些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领域;由于多年的工农“剪刀差”和根深蒂固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农业发展资金严重不足;由于现有教育体制安排,忽略了广大农村,致使农民的知识存量普遍不足;也由于运输、信息收集、监督合同等环节的规模经济要求;还由于中西部地区广大农村发展的落后,致使其农业产业化缺少应有的基础设施平台支持;因此,政府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存在巨大的作用空间。

  五、解决上述“三农”问题的构想

  理论上被视为短期政策的积极财政政策自1998年以来已实行近五年了。最近关于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呼声很高,马拴友(2001)认为增发国债、扩大政府投资以扩大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无论从短期、中期,还是从长期来看都是不具有可持续性的;刘尚希和赵全厚(2002)引入政府资产存量、政府收入流量对中国政府债务进行分析,分别得出政府以资不抵债和政府已无法再提高收入流来降低财政风险和改善债务状况。他们从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靠发债搞政府投资的积极财政政策已经不能再实行了。他们从理论上从发达国家的经验上断定国债不能在大规模的发行了,积极财政政策应考虑淡出了。对此笔者不这样认为,关于目前中国政府还能否大量发国债支持上述提到的农村经济发展,引用陈云同志“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话,让这些同志查看一下中国金融机构、投资企业近年的国债资产增长情况,再走到老百姓为购买国债而排的长长队伍中,从中国城乡居民拥有近九万亿的储蓄存款的情况来看,三到五年内拿出1/3左右存款投资国债是非常

  可能的。这就是说三五年内还有3万多亿的国债发行规模。至于债务风险问题,对内发行国债,只要保证政府的可信性,本金偿还不应在令人担心的考虑范围内(可用新发行的国债的一部分来偿还),只需考虑每年财政收入中用于偿还国债利息支出的可行性。从近年税收增长的情况来看,这似乎不成问题。从中国具体国情(而不是比照国外的经验数据)来看,发行国债、推行政府主导下投资的积极财政政策仍有空间。再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来看,在现代信用制度下,国债市场是一国金融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因为(1)国债为社会公众、社保基金、投资基金、银行、保险公司等提供了一种零风险(目前我国还是较高收益)的投资对象;(2)国债市场的价格,既为中央银行提供市场信息以随时调整政策取向,又为其他金融市场产品的价格提供参照基准;(3)为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形式金融监管提供重要前提条件,这是因为发达的国债市场具有足够的市场流动性,可保证市场参与者的信心,最主要的是为中央银行从事公开市场业务、实现货币政策意图提供操作对象和场所。可是目前中国国债的规模、品种、期限结构、利率结构和交易方式都远没达到发达的国债市场标准。今后围绕与货币政策配合的效应,国债发行的空间也会很大。

  党的十六大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新年伊始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要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今后积极财政政策作用方向应重点扶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支农发展方面具体可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投入,通过财政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和农村。目前中国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3,而政府财政支出直接用于农村人口的农业支出比重不足1/10(1999年为8.23%,2000年为7.75%);农民自身的收入由于农产品价格下降,增产不增收;乡镇企业多年的不景气;许多城市限制农民工打工的歧视规定等原因,农民收入增长逐年下降,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实际收入近几年呈绝对的减少,所以,1997年政府提出的开拓农村市场,到现在也没有多少扩

  大的迹象。不是农民不需要商品,而是农民没有钱消费。调查表明,农民有限的剩余资金还被遍布城乡的邮政储蓄系统零星收购然后缴存到中央银行。农村经济现在成了无人扩大再生产,仅仅维持简单再生产,有些地方连简单再生产也做不到。在此情况下,政府如果不再对农业投入,后果将十分严峻。国外经验表明,国家对农业支持越多,农业盈利水平就越高,社会资金投入农业也就越大。中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十分落后,积极财政政策在这方面很有文章可做。因此,政府应对农业投资给予各种优惠或奖励或补贴,如通过税收优惠鼓励农业利润用于农业再投资、对农业贷款实行财政贴息、对私人兴建农村基本设施建设给予财政补贴等等。

  二是政府主导建立城市乡村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这可借鉴新加坡在社保方面的做法,把目前中国农户自发进行的防卫性储蓄以省或市为单位协调统一使用,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保制度。短期内的资金缺口可考虑国债资金贴补,从长期来看,经济的全面增长,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只要制定合理的社会保障给付水平,建立这一城乡统一的社保制度是可行的。经济理论告诉大家,最终消费提高是扩大内需的关键,包括增量消费和存量消费。消费增量的提高依赖于边际收入的增长,边际收入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这不是短期能实现的;而社会消费存量的增长则主要取决于居民预期的稳定。针对预期的不稳定,城市居民的基本对策是增加个人储蓄保障,所以储蓄存款不受降息、征利息税的影响仍以年均14.3%速度增长;农村居民的对策是多生孩子,养儿防老,农民收入大多用于计划生育罚款了,不能进行农业投资和和生活消费。只有建立充分的社会保障制度,把分散的个人储蓄保障转变为规范的社会保障,才能提高城乡居民的预期稳定性,才能把他们的存量财富用于消费;只有建立涵盖县乡村基层干部的社会保障制度(这要大规模的精简基层机构和人员),通过政府买单来保障基层干部的利益,一方面有利于基层政权的稳定,另一方面解决农民负担过重,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缓解农民投资和消费的资金约束。

  三是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的初始分配能力和禀赋。

  这是解决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起点上的不公平,通过教育一方面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民主意识,才能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另一方面提升农民的人力资本。《中国教育与人力

  资源问题报告》提出人力资源开发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成败。把中国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重点是通过教育提升人力资本、提高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业人口的能力。从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和财政支出的比重来看,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自1996年以来逐年下降,教育经费支出的增长幅度低于GDP和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2000年国家财政教育投入占GDP的2.56%,低于国家制定的4%标准,也低于世界5%左右的平均水平;用在农村中小学教育上的经费与用在高等教育上的相差无几,1999年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占当年教育总经费的25.7%,而同期高等教育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22.8%,但农村中小学教育是义务性的,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性的。因而,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先考虑特困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部免费,以后逐步惠及全国适龄儿童,真正体现国家在基本教育方面的义务性。另根据Persson和Tabellini(1994)使用OLG(overlappinggenerations)模型研究了在财政纯粹进行再分配的情况下,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综合经济均衡和政治均衡,他们认为基于初始能力和禀赋分布的收入分配越不平等,转移支付率越高,经济增长率越低。在我国目前收入分配差距日趋拉大的情况下,通过增加税收进行财政转移支付和政府投资的再分配,将会对国民经济稳定增长产生影响。因此,增加政府在农村教育方面的投入,是提高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本价值、能力和禀赋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

  四是财政拨专款设立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基金及其他鼓励性措施,专门资助和鼓励大学生到农村从事创业活动。当前,农业大学或其他大学的适农专业的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去,有缺少创业资金的原因,也有农村即使是乡镇企业也提供不了与城市可比的就业环境方面的因素。政府应制定政策鼓励到农村去的大学毕业生,专门设立基金资助

  是一个方案;允许他们的人事档案户籍关系保留、或挂靠在所在省市的人事部门,不用迁移到他们所去的农村基层部门,并可以做一些期权安排:如规定凡到农村工作若干年以上并做出较大社会贡献的大学生以后子女上学费用可免除、考大学可加分等。另外建议农业大学以培养农村干部和农业科技人员为主,不纳入高考入学范围,免试入学,免费培训(所需费用由财政投入,目前的资金缺口可考虑国债筹集资金)或者被培养人员回到农村生产经营有了收入后再交学费,农业大学的课堂最好设到农业试验田里,设到农村的广阔天地去。切实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迅速转化农业科技生产力,提高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

  总而言之,我国农村人口比重过大,农业现代化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得不到较快增长,制约农村消费需求增长,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多年积极财政政策既没有改变物价指数持续下降、民间投资和消费增长缓慢、经济持续低迷的局面,也没有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相反城乡经济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继续推行积极财政政策,重点解决“三农”问题,支持农业、关注农村、关心农民,彻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的小康,进而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

  参考文献:

  [1]文启湘,陶伟军.积极改善农村公共消费品供给[N].光明日报2002-8-6.[2]付光明,黄正林,沈亚林.部门内生交易费用“综合症”是农民负担重的根本原因[J].管理世界,2002(11).[3]舒尔茨.报酬递增的源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4]马拴友.中国公共部门债务和赤字的可持续性分析[J].经济研究,2001(8).[5]刘尚希,赵全厚.政府债务:风险状况的初步分析[J].管理世界,2002(5).[6]Hayek,F.A.TheFatalConcEit:theErrorsofSocialis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8.[7]Persson,T.andG.Tabellini,1994,IsInequalityHarmfulfor

  Growth?.AmericanEconomicReview,vol.84,no.(June),pp.600-621.

篇二:三农问题研究论文

  

  三农问题论?范?3篇三农问题论?三农问题思考与对策三农问题论?五中全会指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作的重中之重”。农业不发达、农村不繁荣、农民不富裕的问题,习惯上统称为“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是我国全?建设?康社会中的?个关键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全?进步。因此,要把解决“三农”问题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的重要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妥善加以解决。?、“三农”?作?临的问题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农村内外部各种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直长期困扰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第?,农民问题。主要是三个??:?是农民收?增长缓慢。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多数农民仍然只能通过种粮,散养家禽获得收?,?这些收?都不?,如种植?稻,除去种?、农药、化肥和??等开?,每亩纯收?仅为160元左右。区2000-2004年的5年中,农民?均纯收?只增加632.5元,不及城镇居民收?增量的1/3,平均增长率不到8%,仅为城镇居民收?增幅的?半。?是农民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由于缺乏风险分散机制,长期以来农民?直是农产品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农业的?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主要由农民来承担。在劳动?转移中,农民作为最弱势的群体,常常是最低?资的接受者,创造着城市经济财富却不能分享其利益。普遍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不能享受公共卫?、医疗和教育。即使进?城市,实际上成为城市建设者和财富创造者,但却不能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城市公共福利,更没有平等参与社会事务的政治权?。三是农民的?化素质得不到较快提?。由于缺乏?化、教育等??的?够投?,师资?量薄弱,拖?农村教师?资问题严重。许多农村的培训机构由于受到?学历风的影响?处在关停并转的局?。农民教育培训滞后、培训?不?、针对性和实?性不强。针对农民的科技服务滞后,服务难以深?。同时,随着对农民?技能的要求越来越?,很多农民外出难以找到合适的?作,难以转移到?农产业。第?,农业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耕地少、分散,受?候的制约较?,交通不便、通讯困难、能源短缺等客观问题?直存在。农?基础设施?多数年久失修,抗?然灾害能?很低。导致农业经济?常落后,农村??贫困??。?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区虽然有农业产业化项?30多个,但多数项?带动?较弱,竞争?不强,规模不?,辐射?不?,特别是缺少农民参与的产业链条,农民能从中获益的不多。三是农产品结构与市场结构不相适应。由于缺乏强有?的沟通城市、?向国内外?市场的流通体系,千家万户的??产与千变万化的?市场缺乏有效的联结?段,难以避免结构调整的盲?性。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平不?、不适应市场对农产品需求多样化、优质化和精细化的需求,致使农业发展长期缺乏有效的市场拉动?。第三,农村问题。主要是三个??:?是经济基础薄弱。由于庞?的乡村管理构架与薄弱的乡村经济不相适应,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投?和教育“两基”投?等原因导致乡村负债问题?分突出,由于这些债务?多是公益性?出,?出项?本?没有经济效益,难以通过项?收益和资产变现清偿。这样不仅使正常的经济周转困难,还使乡村的信?体系受到严重破坏。?是城镇化进程滞后。要看到,“三农”问题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城乡经济结构是密切相关的。城镇化率低,且村镇极其分散,?业企业??且少,缺乏产业群规模的?型企业的?撑,缺乏规模效益,与区域经济?业化的要求极不适应,农民的?农产业出路极其狭窄。三是乡村?貌落后。由于基层组织和乡级政府职能上的错位,乡村规划落后,或基本上没有规划,?法有?执?规划的问题?分普遍,导致乡村建设混乱,村容、村貌不堪??。?、“三农”问题的对策?六届五中全会为我国农业农村?作指出了明确?向,为破解“三农”难题提供了新途径。今后,我们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建设?康社会的?度来认识和对待,始终不渝地加强农业和农村?作。重点做好以下?作:?是要调整区域发展思路,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不能仅局限于农业,必须放到区域经济的总体思路之中,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努?形成带动农业增长、农民增收的整体合?。区地处市区,?地?积740平?公?,只有耕地8183公顷。2004年全区农民?均纯收?3174.9元,来?种植业、养殖业的仅占13.6%和39.2%。单纯靠农业?幅度增加农民收?,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因此,必须跳出“三农”圈?谋划“三农”,??实施?业化战略,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龙头企业建设带动农业产业化,找准?条适合??的发展路?。?是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转变农业增长?式。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然途径。因此,必须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从区情况看,农产品加?能?弱、产业链条短、?业化?平低仍是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围绕提?农业经济效益、城乡?体化发展,必须着眼全局,牢固树?“?业?区、以?哺农”的发展意识,推进农业和?业的换位,?农产品深加?之路,以?业化的思维抓农业产业化经营,追求效益最?化,实现?业与农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三是要继续推进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增加农民收?。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必须坚持“市场定位、资源取向”,善于从培育本地特?中寻找?向,构筑具有?较优势的产业结构。就区实际来说,区?地资源少,饲草资源丰富,发展畜牧产业有传统、有基础、有资源、有市场。鉴于此,要??推进主副换位,在农业内部实现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换位,??发展畜牧业,加快优质畜产品?产加?基地建设。加强特?农业基地建设,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发展?效经济作物和特?农业。

  四是要加?投?,加快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针,加?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投?与扶持,落实好新增教育、?化、卫?等事业经费主要?于农村的政策,努?缩?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要加强以农??利基本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产条件,减少农业?产的?然风险。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度,改善农村交通、通讯、供电状况和农民抗御?然灾害的能?。加强农村信息?络的建设,让农民更多更快地了解?产资料和农产品市场的?情,以趋利避害,多受益,少受损。加?农村科普教育的普及?度,加强农村的精神?明建设。五是要抓好农民培训?作,提?农民素质。加快农业发展,当务之急是建设??新型农民队伍。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进?农业实?技术培训,?向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使适龄农民成为具有较?科学?化素质和较强就业能?的新型农民或产业??。同时,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造就?代既有较?思想道德素质?有?定专业技能、?明守法的新型农民。六是要加快?业化、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富余劳动?转移。?先,抓好区域经济,加快?城镇建设。发展区域经济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结合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其次,调整劳动?结构,搞好“两个转移”。减少农民、转移农民是富裕农民的前提。要积极推进劳动?布局换位,??发展?农产业,?励、?持农民从事民营经济,实现劳动?就地转移;建?健全劳务输出?络,努?发展农产品加?业,尽可能多地就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加快?城镇建设,在?城镇建设中积极发展和培植专业市场、中介组织等多种类型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就业。七是要加强村屯规划,规范村镇建设。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积极推进新村镇建设,搞好村镇规划,严格规划管理,严格执?新村镇“规划?张图、审批??笔、建设?盘棋、管理?个法”的制度,做到科学布局、合理安排,?求反映地?特?、体现?化内涵、保护?态环境。进?步改善集镇形象,不断提?村镇综合管理?平,着?整治农村环境,美化、净化村容镇貌,尽快改变农村的脏乱差现象,扎实开展?明村镇创建活动,改变农村的各种?活陋习,倡导健康、?明、科学的?活?式,创造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化?活丰富多彩、?与?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是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保障机制。在巩固区、镇、村党组织开展的“三级联创”活动成果的基础上,进?步把“三级联创”活动延伸拓展,与农村党?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星级化管理”和党员“双培”活动结合起来,选配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要进?步理顺两委关系,加强村民?治组织??建设,发展基层民主,增强?治能?,完善“?事?议”、民主监督等制度,实?村务公开,提?村民?治的制度化?平。在保障机制的建???,要积极推?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着?推进农村卫?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民有地?看病、看得起病。要积极探索农业?产保险等机制。总之,要通过多??努?,把农业搞强,把农村搞活,把农民搞富。三农问题论?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中国“三农”问题透视农业的脆弱实?改?开放政策后,中国农业取得了巨?成就,但是,其脆弱地位并没有根本改变,增长曲线始终处于强幅波动之中。由于中国还不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市场对农业的调节还很不到位,因此,中国农业的周期性波动不是主要由供求关系等市场?量所决定的,?主要是由政策偏差和政府?为的不良偏好所决定的。农民?产积极性的下降,对农业投?的减少,直接源于利益?较法则。当某些政策倾向和外部环境对农民的利益造成损害时,农民就会采?减少投?、甚?撂荒的?式表?不满,由此导致减产。前年全国粮?总产仅4亿3千万吨,粮?安全问题??次被提了出来。去年粮??产出现重要转机,总产达到4亿6千9百多万吨,但能否巩固住这?趋势还很难说。中国粮??旦出现较?缺?,由于??众多和交通不便的缘故,靠国际市场调节是没有保证的。解决中国?的吃饭问题,其基本??点应放在国内市场上。资源瓶颈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障碍。在?前的技术条件下,耕地仍然是发展农业的基本要素。但是,中国有限的耕地却每年以上百万亩的速度急剧减少。中国的淡?资源严重不?,?均占有量仅及世界平均数的1/4—1/5,可?于灌溉的?源?益减少。农业的资?投?严重不?。农民由于负担沉重,收?增长缓慢,以及农地产权制度上的缺陷所引发的短期?为,没有能?或不愿意向农地投资。现有?融体系根本不把农民作为服务对象,农民即使有合理信贷需求也融资?门。政府财政?于农业的公共投资占财政?出的?例越来越低,?使?量农??利设施年久失修,农村公共?品供给严重不?。??资源是发展农业的主体要素。农村劳动?过剩是?个总量概念,?从结构上看,有知识、有?化、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和市场流程的新型农民却数量有限,极为稀缺。这种状况不是在向好的?向转变,?是朝着更加恶化的?向发展。市场竞争考验着农业的今天和未来。在计划体制和普遍短缺状态下,增加实物产量?乎成了农业发展的唯??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来?于需求的约束使实物产量偏好风光不再。卖粮难、卖果难、卖猪难、增产不增收构成对农业的新困扰。农民既要?对国内市场的疯狂竞争,也要?对国际市场的激烈?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这??法并不总是有效。某种优质品种在种植初期可能会卖个好价钱,但?旦??积推?,价格?即?落千丈。优质?猪、棉花、反季节蔬菜、?果等都没能逃此厄运。这种由个体理性?导致集体?理性的现象是很普遍的。

  以家庭为单位的农地承包制度遇到新挑战。这种承包制把?地使?权分散到全国2亿多农户,过于精细?形不成规模,???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随着??增减流动和耕地数量的变化,承包权长期不变与调整承包?积的?盾越来越尖锐。虽然中央政府?再声称家庭承包制的政策“长期不变”,但各地正在推?的所谓“?地流转”制度改?正在动摇着承包制的基础。其未来结果如何,现在还很难做出?个明晰的判断。这?的关键问题是,放弃或失去?地的农户能否有?个新的谋?出路。如果没有这种出路,或者眼前有路?最终?不通,那么,他们重新返回?地的要求就会始终存在。农村?地制度的演进,已经?到了?个关节点上,能否正确处置,关乎中国农业未来的兴衰?计。农民的贫困1997-2000年,农民收?增幅急剧下降,1996年为9%,1997年为6.4%,1998年为4.7%,1999年为3.3%,2000年为2.1%。1995年每亩农业纯收?为376元,?2000年下降为161元。2001年以后增幅虽有回升,但仍在低?平徘徊。去年取得6.8%增幅的好成绩后,继续保持难度很?。从农民收?平均值看,还是在缓慢增长,?不是绝对量减少。正是这个“平均值”容易模糊?们的视线,看不清问题的严重性。根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的调查,2万多被调查农户,2000年最?1%收?农户拥有全部收?的9.6%。这部分1%的??拥有的收?是最低20%收??群收?合计的1.7倍,按照?均收?计算达到26290元/?。每户家庭纯收?达到102700元,分别是最低20%收??群的37.34倍和33.94倍。这样算下来,去掉?收?户的份额,相当数量农户的收??平不是缓慢增长,?是绝对下降的,也就是马克思所描述的那种绝对贫困化。农民增收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农民穷困既是农村经济?临的突出?盾,也是事关全局的重?问题。农业长期不增收,农民?产积极性受影响,农产品供求形势就可能发?逆转;农民收?和农村购买?上不去,不仅?业品的市场需求将受到制约,也会影响农民对农产品的消费?出,加剧农产品的卖难,令扩?内需?针难以真正落实;农民?活得不到持续改善,农村不稳定因素就会增加,从?产??量“流民”,危及社会安定;农民不能富裕起来,全?建设?康社会,加快现代化的?标就不可能最终实现。造成中国农民增收难的原因主要是:1.税负。沉重的税费负担压得农民喘不过?来。“头税轻,?税重,三税?底洞。”?多年前农民??早就作了形象?动??准确的概括。据有关??调查,税改前的农业税全国平均只占耕地产量的2.5%,很轻;三提五统费总额是农业税的三倍,较重;?在规定的税费之外,所谓的社会负担、以资代劳、达标集资等“三乱”收费的?额?税费总额还要多,?且没有什么约束,随意性很?,确是?底洞。2.债务。巨额的债务负担是悬在农民头上的??利剑。乡村巨?的债务负担,通过?系列中间环节,最终都转嫁到了普通农民?上。3.?组织。农民没有集体谈判能?,也是造成其贫困的重要社会原因。在社会现阶段,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利益集团,各?能够从社会利益总量中分到多?的份额,???取决于各?的社会地位和贡献,另???取决于他们的组织程度和影响政策的能?。在这种集团性的利益?逐中,哪个集团的组织程度?,??的劳动争取社会给予较?评价的能?强,哪个集团就有可能争取到更?的利益。由于农民居住的分散性、?产?式的封闭性、社会交往与联系的局限性、思想观念上的保守性,他们并没有形成?个紧密的利益集团,?数众多的优势被组织程度的松散所抵消,因?表现出的群体?量?分微弱。他们只能充当社会利益分配结果的被动接受者,?很少有可能以主动进取者姿态和实?影响社会利益的分配向有利于??的??倾斜。中国农村近乎于天?数字的劳动?供给,是造成农民收?增幅缓慢的??前提。不减少农民,不减少农村??,农民就不可能真正富裕起来。农民的卑微从理论和法律地位上讲,农民是全体社会成员中具有平等地位的构成部分,与?、兵、学、商、?享有同样的权利,并不低??等。但是,农民的名义社会地位与实际社会地位相差甚远。农民在社会结构中的实际地位处于最低层。农民的职业本来是神圣的,没有农民的劳作和?勤耕耘,就没有?类?存所必需的消费资料,也就没有?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然?,鄙视农民,看不起农民职业的社会?理却根深蒂固。农民耕作了?辈?,给社会创造了?量的财富,竟然被说成是没有“?作”。?从事其它职业的?,?被?个组织正式录?那天起,就算参加了“?作”。除了农业以外的任何?业,录??员?乎都要经过筛选,合格者才能上岗。?从事农业?产的劳动者,其素质似乎不需要有什么要求,凡是别的?业不要的?都可以?农业。现?的刚性户?管理制度,把农民牢牢地拴在?地上,使农民的迁徙?由和择业?由受到了极?限制。在严格的户?等级制中,农户处在宝塔式等级阶梯的最低层。农民要想改变??的户?性质,变为?农户或城镇户,如没有特殊理由和关系,?乎是不可能的。现在虽然有所松动,管制不再那么严格了,但农民想变成?个真正的“城市?”,仍然是?种极不容易的事情。现?的户?制度对农民是极为不利的,把他们限制在狭?的地块上,?代?代繁衍下去,与?益发展的现代?明始终隔着?段距离。国有财产名义上是属于全民的,农民也是其所有者中的?员,理应从国有财产的收益中得到好处。可事实上,农民对国有财产没有实际占有权和?配权,从国有财产的收益中分到的好处也很有限。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列项时被称为“国家财政?援农业资?”,似乎这部分钱是国家和“????哥”从外部施舍给农民的,农民从来就积累不了资?。?实际情况并?如此,国家在奠定?业化基础的过程中,以价格剪?差的形式从农民那?取?了?量资?,农民为国家做出的真实贡献长期被掩盖了。

  到头来,农民反?成了困难户,成了被“救济”的对象,这在逻辑上实在太荒唐。农民在财产关系上的这种不平等地位,是其社会地位整体低下的重要根源。中国农民是极易遭受外部攻击和伤害的群体,但是他们极能忍耐。对他们的利益不损害到?定程度,他们的情绪很少明显表现出来。在以往?搞政治运动的年代?,许多农民吃不饱饭,过着?乎?贫的?活,但还虔诚地“学?寨”、“割尾巴”、“搞穷过渡”。推?农业?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商品经济观念有所增强,?主精神开始复苏。但是,农民的总体?量还是很单薄,不?以有效抵抗外来的伤害。对农民的伤害主要有:政策性伤害,如农业基建投资减少,取消或不兑现已公布的奖励政策,某些产品国家订购价格偏低等;交易性伤害,如收购农产品压价,残次农机具、假农药、假化肥卖给农民,?产资料价格?幅度上涨,超出了农民的承受能?等;?政性伤害,如有些地?政府机构的少数?部,依仗权势横?乡?,巧取豪夺,?吃?喝,乱搞摊派,严重侵害农民的合法权益。?对这些伤害,农民敢怒不敢?,顶多发发牢骚,消极怠?,不积极完成交售指标,??调整?产结构。农民缺少参与政治的具体组织形式。?前在中国?陆,??有?会,记者有记协,艺术家有?联,学?有学联,?商户有?商联,总之,各个阶层都有?个政治性的常设组织,唯独农民阶级是个例外。特别是农村实?承包制以后,家庭成了农村主要甚?唯?的?产经营单位,?产?活以及部分公共事务都通过家庭来完成。随之?来的是党团组织、民兵组织、妇代会、治保会等原有各种村级正式组织的功能弱化,?新的村民委员会?极不健全,致使农村社会?向失调状态,许多早已消失的消极甚?丑恶现象重现。长期以来,对农民问题的观察,有相当数量的观察主体是从城市利益偏好出发并以其为判断标准的。多年来,我们没有能够跳出这样?种循环,当农业衰退,农产品供应不?,威胁到城镇居民的切?利益时,农业才被??次重视起来。也只有在这时,才体谅到农民的苦衷,?是“休养?息”,?是“增加投?”。?旦形势好转,就?把农民丢在?边,置农民利益于不顾,直?农民不堪负担,?产积极性下降,农产品急剧减产为?。前?年,有些城市推出了所谓“腾笼换鸟”的就业政策,撵?农民?,腾出位置让城市下岗职?就业,其歧视性就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解决“三农”问题的四点政策建议1、牢固树?起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想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破除城乡分割的发展观,在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政策措施和?作机制上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观念,把城市和?业的振兴,把农村、农业的繁荣和农民?活的改善,放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循环中和整个社会的全?进步中加以通盘考虑。要消除城乡间?产要素难以有效流动的障碍,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向?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要调整国民收?分配结构和财政?出结构,逐步形成?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机制,逐步缩?城乡差别。2、实现我国农村三?战略转型确定中国今后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标,不能仅仅满?于表层的物质需求,?要着眼于解决更带根本性的深层次问题。战略?标应是实现以下三?战略转型:?是农业产业的战略转型。中国农业产业未来的发展?向,是从传统农业产业向现代农业产业转型。这种战略转型的主要内容包括:技术基础转型。既要发挥传统耕作技术的优势,?要?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武装农业产业,??增加农业产业的技术含量,改善农产品品质,提?农业劳动?产率和?地产出率。产业结构转型。低层次的产业结构是与?给??的?然经济和封闭狭?的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对着市场范围的扩?和竞争的加剧,?对着需求层次的提升和需求多样化,农业产业的供给结构必须进?战略性调整,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这种结构调整不是?次性的,不是靠?政命令推动的,?应该成为?种市场导向的有内在动?的?产者?主?为。产业组织转型。农业产业的?产、加?、储运、销售、服务等环节,应通过专业性产业组织分?协作去完成,发挥分?优势,以提?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能?,形成规模效益。?是农村社会的战略转型。?家?户的细?规模经营,贫弱的经济和不便的交通,阻碍着农村向现代社会形态的转变。改变这些不利条件的根本路径是城乡互动,良性转换。通过推进?业化和城镇化战略,有序地把?部分农村??转化成?农产业??,进?游离?地变为城镇??,从?融?现代社会?活之中。通过教育、?化、科技、?员交流、产业联系、各种媒体的纽带和中介作?,把城市现代?明输?农村,逐步改造农村的社会意识和社会结构,把农村演变到现代社会形态中来。三是农民?份的战略转型。长期以来,中国的农村政策存在着“见物不见?”的情况,反复加以强调和“狠抓”的是“农业”、“粮?”等对象,?于作为其主体的?——农民的状况如何,则漠不关?,甚?屡加伤害。解放农民,还农民?个平等的社会地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解决农民“国民待遇”问题,不能仅靠道义诉求,需要有实际措施和步骤。在义务教育、户籍管理、迁徙?由、市场准?、劳动就业、公共?品使?、民主参与等诸多领域,完全可以逐步取消对农民的歧视性限制,在解放农民的路上迈出实质性步伐。3、推?以农民参与为主旨的?业化路线推?以消化农民为主旨的?业化路线,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之?。必须改变策略,把以城市利益为导向的?

  业化路线改为城乡联动、有?量农民参与的?业化路线。在法律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规制下,?励有条件的农民创业办?,既可以在乡村办,也可以到城市办,取消各种歧视性的准?限制。在??政策上,?励农民到?业部门就业,既可以离?不离乡,也可以离??离乡,最终改变农民的职业?份。在中国,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业仍有很?发展空间,仍有很多?较优势。?资本密集型的?新技术产业?节制挤压和替代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业是不明智的。这样做的结果,不仅给城市就业造成困难,也堵死了农村劳动?转向?业部门的通道。在?业化技术档次的选择上,应当有?个合理的梯次结构。4、推?以吸纳农民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化战略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不可能?步到位,要经历?些中间环节和过渡阶段。他们?先作为外来??流动于乡村和城市之间,再进?以边缘群体的形式较稳定地聚居在城市?主要区域,直到最后完全融?城市主流社会。这?演进过程是实施?农化和城市化战略的必经之路。不能因为边缘??增加城市压?、破坏环境、犯罪率上升、形成贫民窟等负?影响的存在??为地阻?这?进程。只能采取积极措施,兴利除弊,尽量减轻这种国内移民所带来的阵痛,帮助边缘?群尽快融?主流社会。中国政府和城市当局对外来??或边缘群体应当采取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政策。能够以民主、法制、?权的原则维护主流社会与边缘群体之间的平等,?少应保证最低限度的即公民权利意义上的平等;在市场准?,起码是劳务市场准???提供更为平等的机会;要建?和形成边缘群体与主流社会之间的?盾缓冲和化解机制;在使?公共物品??,当主流社会的公共空间?法吸收他们的情况下,应当帮助他们在法治的基础上建???的公共?活,否则?社会这类组织便会填补这个空缺。三农问题论?三农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的?项政策性思考三农问题论?三农问题研究关于三农问题的?项政策性思考“三农”问题,是上上下下?分关注的问题。改?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经历了两个?的阶段。第?个阶段,就是实?家庭经营的基本经济制度,给农民以?产经营?主权,极?地解放农村?产?的阶段。第?个阶段,就是现在开始进?的?业反哺农业、城市?持农村的阶段,主要是对农民多予、少取、放活。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中央连续两年发出?号?件,为解决“三农”问题,出台了?系列“真??银”的政策措施,“三农”?作出现期盼已久的重?转机,呈现多年来少有的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的喜?局?。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三农”问题,既有农业外部的问题,也有农业内部的问题,积累多年,?分复杂,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得到彻底解决。从根本上来看,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业化、城市化的道路。道理很简单,只有农民数量减少了、市民数量增加了,农产品才有更?的消费空间,农民的?产成果才能顺利地转化为直接收益;只有?业的实?增强了,才能够反哺农业,惠及农村。?前,××的?业化、城市化?平还不是很?,以?补农、以城带乡的能?还不是很强。因此,我们要顺应发展?势,遵循经济规律,努?推进?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根据发展的实际情况,着?激活农业的内部活?,提?农业?产的效益,尽可能多的增加农民收?。最近,我到澧县、桃源等区县市的部分乡镇,与县乡村?部座谈,到农户家?访,了解“三农”,问计“三农”,收获和启发很?。我感到,当前农村经济?作中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农产品加?和流通问题。现阶段,提?农业?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在?产环节上没有什么?的问题,关键是要开展加?,提?农产品附加值;搞活流通,使农产品卖得好价钱。我市这些年在培育壮?农业龙头企业、流通型农民专业协会??取得了?些成效,全市农产品加?企业产值过百万元的有多家,流通型农民专业协会有多家。但相对于我们这样农业?重?、农村??多的地区来说,显然是数量偏少、规模偏?、带动?偏弱,还不能让农民从加?环节、流通环节获取更多、更稳定的收益。特别是现在许多地?的种养规模迅速扩?,到了急需引进加?龙头企业予以消化的阶段了。像桃源县枫树维回乡的牲猪,去年全乡养殖规模上百头的就增加了多户,没有加?企业,效益就上不来。?、?地流转问题。随着中央?号?件的贯彻落实,特别是省政府宣布从今年开始取消农业税,农民从承包的?地上将获取更多的收益,很多弃?务?的农民纷纷要求收回承包地,这就使过去处置?地过程中存在的流转不规范、抛荒地拍卖还债等问题集中暴露出来,引发?量纠纷。另外,?些地?、?些农民群众对“?地承包经营权年不变,增?不增地、减?不减地”的政策,没有很好地理解和贯彻,也引发了不少的?地纠纷。据统计,××年,全市发?农村?地纠纷多起,占农村各类纠纷的,今年仍呈上升趋势,成为当前农村的?个热点问题。三、乡村负债问题。前些年,由于教育“两基”达标、兴办集体企业、治?修路、买税填税等原因,乡村两级形成了?量的债务。在这??,尤为突出的是基?会问题。据统计,年?底,全市共有农村合作基?会家,股?余额亿元,放款余额亿元。在中央亿元再贷款资?的?持下,经过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努?,已累计兑付股?亿元,占全部股?余额的,?前还有亿元的缺?。要想尽快把剩下的股?兑现给股民,靠以吃饭为主的市县财政来解决,难度是很?的。现在,部分股民情绪较?,上访不断,给农村稳定带来了压?。四、农??利基本建设问题。?前,农村?利?程建设与管理遇到了很多困难,已严重影响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是?程?化病险严重,效益急剧衰减。我市?型农村?利?程?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年代,经过??年超负荷运?,?多?化、失修、病险严重。全市座?型?库中,有多座存在不同程度病险,?达。全市?型蓄??程应蓄?亿???,?前实际蓄?能?亿???,仅占应蓄?量的。处?型机电设施,已全部达到或超过了使?期限,设施完好率不?,实际排灌能?下降为万亩,仅占设计能?的。全市灌溉渠道?程硬化率仅为,?渠卡、堵、淤、漏现象普遍,渠道?利?系数只有—,部分渠道仅为,实际灌溉?积仅为设计灌溉?积的。?是?程投?严重匮乏,投?渠道越来越窄。长期以来,农村?利建设资?主

  要由各级财政投?和群众筹资投劳。?近?年来,国家对我市?利投?逐年下降,××年为亿元,××年减少到亿元,××年只有亿元了。从××年起,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将完全取消农村劳动积累?和义务?,这对我市的?利建设,尤其是江河湖库的治理构成了较?的压?。三是基层?管单位?存困难,技术?员流失严重。由于?费长期收缴困难,到位率低,?部分基层?管单位专业?员纷纷?谋?路,造成?程技术?才?量流失,?员素质逐步下降。?前,全市基层?管单位?员?,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仅占,具有初级以上职称的仅占。五、主产粮区财政负担重问题。××是粮?主产区,根据《粮?风险基?管理办法》,地?财政必须在上级财政的补贴下,配套设?粮?风险基?。这样粮??产越多,配套越多,给粮?主产区财政带来了巨?压?。???,配套资?总额较?,地?财政???付。—××年,市财政预算共安排粮改配套资?亿元,平均每年在万元以上,最多的××年为万元;粮改配套?出占当年财政?出的?重平均每年在以上,最?的达到。另???,国有粮?企业包袱沉重,地?财政??化解。到去年底?,全市粮?企业亏损挂帐累计达到亿元,其中政策性挂帐亿元,经营性挂帐亿元。?前还有多名企业职?没有置换?份,按有关政策需安置资?多万元。沉重的财政负担,使得地?政府缺乏促进粮??产的积极性,不利于中央?励粮??产政策的落实。边调查,边思考,我感到化解农村经济中的这些突出问题,必须更多地运?市场的办法、经济的办法。从完善、配套政策上出实招。为此,有必要实?“五个?”的政策,使?业反哺农业、城市?持农村的?针在具体经济政策上得到更好的落实。⒈减少?块税收。主要是减少针对农产品加?和流通企业的各项税收,?宽松的税赋环境,促使更多的农产品加?龙头企业,更多的农产品流通专业协会成长、发展、壮?,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军作?。⒉放开?块政策。主要是放开?地流转政策,对“?地承包经营权年不变,增?不增地、减?不减地”的政策,进?适当调整。⒊挂上?块?帐。对农村基?会?款问题,由国家安排农村信?社挂?部分帐,继续安排?部分再贷款资?,同时,延长已下拨的第?、?期再贷款的偿还期,豁免利息,彻底解决遗留问题。⒋增加?个税种。像征收城市建设维护税,?于城市建设?样,增设农村基本建设主要是农??利建设税种,筹集公益性?利?程建设专项资?,作为?项基本收?,列?各级财政预算,专项?于公益性?利?程的管理、维护和基本建设。⒌分摊?块基?。粮?风险基?主要由主产粮区来承担,是不合理的,应该主要由粮?消费地区承担。这就需要国家实?统筹,搞好转移?付,切实减轻粮?主产区的财政压?,进?步增强粮??产积极性。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0好?章需要你的?励你需要服务吗?提供?对?服务,获得独家原创范?了解详情期刊发表服务,轻松见刊提供论?发表指导服务,1~3?即可见刊了解详情

篇三:三农问题研究论文

  

  三农政策论?论?常?来指进?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学术研究的?种?段,?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学术交流的?种?具。论??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参考?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论?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的,但它与?般议论?不同,它必须是有??的理论系统的,应对?量的事实、材料进?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三农政策论?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财政?农?度逐渐加?,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成为重中之重,本?就我国当前财政政策下所存在的“三农”问题进?步做出简要的阐述,分析了三农问题使我国财政政策在农村?产?活??存在严重的不?,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应进?步加?财政?出,建?社会保障体系,加?扶贫?度,提?农民素质等采取的财政政策。  我国的财政政策是我国对宏观经济进?调控的重要?段,我国积极的运?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协调稳定发展,并逐步?向繁荣。财政政策要配合宏观经济的发展,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发挥着积极的作?,其作?是?可取代的。?前各个??都对我国财政政策进?研究、探讨,??部分研究都针对我国当前财政政策中存在的问题进?分析,并提出?些相应的实施财政政策的建议。本?拟从当前财政政策下还难以解决以及国家予以?度重视的“三农”问题出发,试通过对我国当前财政政策现状下的“三农”问题进?研究以及分析,提出?些相应的解决对策,充分发挥我国农业?国的优势、在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和挑战中、提升我国的综合竞争?。  ?、我国财政政策存在的“三农”问题  根据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来看,中国农业与发达国家相?差距很?,?先,财政政策下?农?出占财政总?出的?例?,因此导致农业发展落后,现代化的?平不?,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地利?不合理,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经营市场化的?度不深。其次,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剩余劳动??法得到妥善疏导和安置,农民?就业难,农民贫困??多,农民增收困难。最后,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化?平普遍不?,农业技能?平提升难度?,造成与当前社会现代化严重脱轨。这?系列的问题都需要我国的财政政策进?调节。  ?、我国财政政策下“三农”问题的解决对策

  (?)加?财政?农合理安排各项农?  我国财政应该加?财政?农?出的财政规模,加强财政?出的管理,合理利??农资?,在?持农业发展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不断提?农业?出在财政总?出的?例,增加财政?农投?。?先,20xx年,在积极的财政政策下,财政、农业两个部门通?合作推?改?试点政策,对农业“三项补贴”政策进?了进?步的改善和调整。调整范围波及全国,20%的农资综合补贴资?全部拨款于农村农民。?励农村农民粮?规模经营,同时为了?持和?励耕地地?保护,财政政策采取选择相应地区实施“农业?持保护补贴”来取代农业“三项补贴”。其次,合理安排财政?持农业的各项?出,?励农业进?科学研究、提?科技含量,改善作业模式,减少单纯的劳动?作业,加?机械作业,?量投?先进的?产设备,改造落后的农业?产模式。同时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财政加?投?资?,兴修?利、电?、铺设道路等??的基础建设。

  (?)完善农村保障体系推动农村经济  我国农村居民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直处于弱势地位,为了推动农村经济平稳发展,急需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先,财政部门加?了最低?活保障补助?出,在全国范围内为农村农民建?最低?活保障制度,对还未建?社会保障制度的地区实??励制度,其次,财政部门应采取扩?农村社会保障的范围,对贫困农民给予最低收?保障、逐步解决农民养?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参保问题,同时进?步加?农民?就业保障,增加农民?就业岗位,对于农民?创业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持。

  (三)加?扶贫?度拉动农民增收  ?前世界各国共同?临的重?发展问题就是贫困问题,也是我国财政政策下更急待解决的问题。20xx年,财政部办公厅主任、新闻发??欧?汉曾说过:“扶贫脱贫是硬任务”。明确指出帮助农民拜托贫困,帮助农民增收,才会是?要任务。同时中央财政也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采取节本增效,推进产业化,城乡?体化,农村产权制度改?等财政政策保障农民脱贫增收。

  (四)加强农村教育提?农民素质  我国财政应把农村教育作为投?重点,。主要抓好农村义务教育,将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列为我国财政投?的重点。我国财政在义务教育上坚持保基本、补短板、提质量原则。政府???,改善贫困地区农村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保证农村教育的校舍、基础设施,?励招商引资建设校舍,做到农民??有学可上,也要打破户籍制度,调整义务教育财政投?体制,?持农民?随迁??就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对教师?活补助政策,?励教师下到乡村,下到边远?区助教。继续实施“特岗计划”、“国培计划”,另???,要加强对农村劳动?的科技培训和职业技术教育,加??持技能学校下乡组织培训,特别是要把青壮年农民以及在家待业农民作为主要培训对象,提?其科学种养?平和务?技能。从提?教育?化?平来提?农村??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个农业?国。在??世纪九?年代中期开始?今,“三农”问题?直是我国财政政策关注的问题,关于“三农”问题的?益显现出的不?,不仅制约了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还影响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前“三农”问题仍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必须正视和重视,因此我国财政部门更注重运?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进?宏观调控,对“三农”问题进?调节,使我国经济、社会全??发展,当前我国财政政策的实施,达到兼顾经济稳定增长和经济结构均衡发展两??的要求,使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全?建设?康社会的总?标。三农政策论?2  ?前,县级央?正处于货币政策落实与执?的重要阶段,因?,保证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畅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辖区?融机构针对央?货币政策与相关措施作出响应已经成为当前县级央?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村信?社给予“三农”发展?定的?融?持,但是,在政策调整的作?下,农村信?社对“三农”?融?持的?度却随之削弱。为了进?步推进“三农”发展,?融政策需要发挥??作?。  ?、县级央?货币政策传导渠道阻滞的具体表现  第?,县级央?货币政策传导前瞻性严重缺失。当前,县级央?内部?多数?部的知识结构相对?化,对操作实务培训与考核的重视程度不?,没有时刻关注宏观经济?融形势的转变,?且在研究货币政策?势??不深?。  第?,县级商业银?业务?主权缺失,难以对央?指导措施及时反应。国内?融业主体就是国有独资商业银?,?在国有商业银?经营管理机制改?的过程中,县级商业银?资?管理?主权不断缩?,同时,在贷款权限上收的作?之下,县级以下机构只具备存款功能。  第三,银?与企业关系恶化。县级企业改制已经逃废了很多银?债务,影响了银?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在这?情况下,银?的不良资产提??出现亏损的情况,对于企业来说,也只是昙花?现,随之破产并倒闭。虽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两者关系有所改善,但是受之前逃废债?为的影响,使得银?对企业信贷?持?度的?幅度削弱,影响企业贷款,导致县级央?货币政策的推?受到严重阻碍。  ?、保证县级央?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畅通的有效策略  ?先,全?提升基层央??部综合素质。在开展?部培训??,需要以专业化作为主要?标,积极培养专业性?才,熟练掌握业务知识,了解货币政策,对?融服务精通,以保证更好地适应央?管理?作的发展趋势。基于此,构建?素质?部队伍,提?队伍的专业性与务实性。  其次,对商业银?经营?为予以正确地引导,促进经济增长并对?融风险予以严格防范与化解。县级央?需要对相关?融部门进?引导,积极转变其经营的理念,对信贷政策予以合理地调整,实现客户市场的细化。同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信贷营销措施,对全新的信贷品种予以全?创新,更好地为县级经济提供信贷?持。  最后,建?并落实货币政策警?机制。对于县级央?来讲,需要按照?融法律法规,针对管辖区域的?融机构执?货币政策的警?机制,以保证实时监督?融机构实际经营的状况与?付情况,并定期进?通报。针对县级央?“窗?指导”措施反应不灵敏的问题,或者是知错不改正的问题,都应当以通报或者是现场检查等多种措施予以严厉督促,以保证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整改。  三、?融政策???持三农的具体途径

  1.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予以细化  农村信?社本?所承担的风险要?于其他商业银?,所以,国家需要注重对农村信?社的?持,以保证其具有?持“三农”的能?。第?,应积极贯彻并落实中央?号?件的精神,将农牧区的资??于当地,从根本上取消财政资?存款歧视政策,对社会资?进?正确地引导,使其更好地?于“三农”建设,进?满?农牧民在?产与?活中,甚?是调整养殖结构等??的资?借贷需求。第?,国家应当始终保证对农村信?社的税费政策给予优惠,以缓解农村信?社在落实“三农”政策??的压?,积极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以保证政策执?过程中充分发挥作?。

  2.农村信?社要始终保持“???任”  现阶段,国内农村信?社不仅具备政策性,同时也具有明显的商业性特征。但是,“三农”问题?分突出,?农业始终是弱质产业,农民也是弱势群体,农村地区始终落后于城市地区。为此,农村信?社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在农村?融中发挥主?作?。因此,该机构的政策性?较明显。另外,农村信?社可以免除对国家带来的巨额负担,因?商业性?彩也?分突出。由此可见,农村信?社需要继续承担“???任”。其中,国家需要在利率与税收等多个??提供优惠政策,并且通过某种形式固定,进?对农村信?社超额付出予以有效补偿。此外,可以在城市化发展理想且“三农”问题初步解决的区域设?农村商业银?,进?有效地规避政策性和商业性的?盾与冲突。

  3.监管机构需重视?银??融机构市场准?

    ?先,对?银??融机构监管法律法规予以全?完善,落实?银??融机构风险评估与分类监管?作。  其次,对?额贷款公司或者是P2P贷款平台等经营的?式予以严格规范,有效地提升新型?融机构的准?门槛。与此同时,可以将其纳?到银监会或者是?民银?监督与管理的范畴当中。  最后,积极构建?银??融机构的监管流程,以保证其持续性与专业性,全?增强检查?作的效果,降低?银?机构不正当竞争?为的发?,规避负?的风险。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章针对县级央?货币政策传导渠道阻滞问题进?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对策。基于此,对于?融政策?持“三农”建设的途径做出相关研究,希望为“三农”建设提供保证。三农政策论?3  本?运?宏观经济学的财政政策、财政?农、“黄箱政策”和“绿箱政策”等相关理论,对促进三农问题解决中财政政策的作?进?研究。介绍了我国三农的基本现状以及三农存在的问题,回顾了不同阶段我国财政?农政策的发展情况,并进?步指出财政?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完善我国财政?农政策的建议。  ?、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

  (?)农业增长问题  农业增长问题分产业职能、产业素质、产业开放三个层?。产业职能层?的农业问题表现是农产品的供给问题。从1997年开始,我国成为了农产品的纯出?国,每年的贸易顺差达50亿美元左右。由此可以得出,产业职能层?的中国农业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产业素质层?的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业的现代化转型问题。?前我国整体的农业产业素质仍然偏低,主要表现为家庭经营难以实现规模化、有限的成功的农业产业化模式不能得到推?、农产品市场体系还不健全,购销体制不够畅通;产业开放层?的农业问题表现为农产品国际竞争?的问题。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农产品在价格、品质和信誉??都有很?压?,?对国外集约型农业的挑战,我国产业开放层?的农业问题任重?道远。

  (?)农村发展问题

  (1)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据统计可以得出,我国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相对不?。改?开放初期1981年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绝对额是29.2亿元,20xx年增加到5064.5亿元,虽然绝对额增加了172倍多,但是其占全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重却?直较低,直到20xx年也没有突破3%。

  (2)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前看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农村基础教育的财政投?情况,如表1所?。

  (3)农村医疗卫?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IMF的统计,20xx年?均GDP为3000-6000美元的国家的社会保障(包括医疗卫?和住房)?出占政府总?出的?重平均为41.4%,?我国的只有25.1%,我国的医疗卫?财政投?占GDP的?重与同等收?国家相?低了55%。据统计我国1997年农村卫?费?占全国卫?总费?的44.59%,20xx年占42.79%,到20xx年降为34.93%,到20xx年只占22.57%,这就导致了农村医疗卫?缺乏发展的?持动?。

  (三)农民问题

  (1)农民增收问题。国家统计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收?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城乡差距的问题仍然不容?觑,如表2所?:  从表可以看出,20xx年农民?均纯收?为7917元,?20xx年增加了2763.8元,年均增长率为17.88%,20xx-2012年,城乡居民收?差距略微缩?阶段。但是这?阶段,城乡居民收??为3.10:1,绝对收?差距由12021.5元拉??16648元。

  (2)农民素质问题。?先,我国农民?化素质偏低,如表3所?。其次,据统计,20xx年末我国农业从业?员34874万?,其中技术?员207万?,所占?例仅为0.6%;每个农村家庭仅有0.09?有专业技术职称,受过职业教育培训的?数为每户0.12?。20xx年,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只占3.4%,接受过中等技术教育的仅占0.13%,?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达76.4%,农民的科技素质偏低。  ?、财政?农发展的现状分析

  (?)我国财政?农的政策  据统计20xx年,中央财政?农资?从20xx年的1200亿增为1500亿;从20xx年到20xx年,中央财政?农资??出累计达4.47万亿元,年均增长23.5%。我国财政?农政策具体为以下?个??:

  (1)政府增收扶贫??。20xx年起,国家开始实施优质粮?产业?程,并实?“多予、少取、放活、两减免、三补贴”政策。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中显?,20xx年农民?均收?6977元,到20xx年达到7917元?20xx年增长2倍,年均实际增长10%。

  此外统计数据显?,?《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xx-2010年)》实?以来,我国农村的贫苦??数?从9422万消减到2688万,贫困率从10.2%下降到2.8%,政府累计投?扶贫财政资?达20xx亿元。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据有关资料显?,党和政府?于乡村道路建设、农村电?改造以及?畜饮?等农业基本建设改善的投资?从20xx年的56.4亿元增长到20xx年的267.86亿元,占中央基本建设投资总规模的?例从3.1%上涨到了7%。

  (3)农村基础教育??。20xx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意见》中指出“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免除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偿提供教材和补贴寄宿??活费”。20xx年,学杂费在全国农村范围内得到免除,并对贫困家庭学?提供免费课本和补助寄宿??活费。

  (4)农村医疗卫???。20xx年,我国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到20xx年06?,新农合医疗试点在全国共有641个县(市、区),覆盖近2.25亿农民,参合率为72.6%。20xx年?20xx年底,全国20xx个县(县级市)共设有县级医院9238所、县级妇幼保健机构1987所、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2243所、县级卫?监督所1821所。全国3.42万个乡镇共设3.8万个乡镇卫?院,床位93.3万张。全国59.9万个?政村共设63.3万个村卫?室,村卫?室覆盖率达90.4%。20xx年国家财政对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升到240元/每?每年。

  (?)财政?农存在的问题

  (1)财政?农投?不?。整体来看,我国的财政?农投?规模不?,如表4所?:  从该表可以看出,美国的农业财政投?是我国的三倍左右;就?均来看,我国的农业??是欧盟的70倍,美国的142倍,?本的206倍,可是中国农业???均财政投?量约为美国的1/472。

  (2)财政?农的结构不尽合理。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贡献率的70-80%相?,我国的科技贡献率仅有40%,农业基本建设投?、农村扶贫资?额度都?较低。如表5:

  (3)财政?农?出重点不突出,?式缺乏灵活性。财政?农的项?较多导致国家财政?于农业的?出?较分散,?持的重点不够突出,致使资源得不到充分使?。第?,我国财政?农?出的?式是由中央和省制定。这种缺少灵活性、单?死板的?出?式不能根据各地域的实际情况作出反应,同时也影响社会资本对农业进?投资的积极性。

  (4)财政?农的体制有待完善。我国的涉农部门?较多,如林业局、国?资源局、农业委员会、农业机械服务中?等,国家财政?农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经过很多的中间环节,导致资源使?分散效率不?。我国的财政农业?出实?分级管理,中央、地?的职责划分不清,出现“多头管理”的现象,影响财政?农资?效?。  三、完善财政?农政策的建议

  (1)加?财政?农的投?,建?稳定增长机制。国家应该继续加?对农业投?的?持强度,扩??农财政的覆盖范围,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及?康社会奋??标的实现提供强有?的?持。我国的农业综合?持率为3.3%,?按照WTO的《农业协议》中的“黄箱政策”,其可以达到我国农业?产总值的8.5%。“绿箱”政策12项?出内容(包括10项是农业补贴)中我国有六项没有涉及。由此可以得出,我国财政?农投?还有很?的上升空间。

  (2)优化?农结构。由上?章可以得出,我国的农林??部门事业费?出所占?重偏?,占总的财政?农?出的60%以上,?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投?、农村扶贫救济资?额度相当低。为合理分配财政?农资?,我国应该逐步增加这些?重偏低领域的投?,尤其应该提?农业科技进步的经费?重。

  (3)丰富?农?式。应该注意财政?农?式的灵活性、多样性,拓宽渠道,完善惠农补贴?式。政府应该对农业的补贴?段进?改?,改变单?刻板的?式,充分调动地?的?主性和创造性,刺激社会资本对农业进?投资的积极性,促进农业和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4)完善财政?农体制。党和政府应该不断对财政?农体制进?创新,全?推?“乡财县管乡?”,建?财政?农资?的绩效评估系统,对财政?农资?加强监管,充分发挥财政?农政策的效?。?先应该确定评估责任者,赋予其明确的“责权利”;其次应该对?农资?项??项进?绝对把关,并对资?的分配使?、运?以及使?结果进?严格管理。

篇四:三农问题研究论文

  

  三农问题论文

  [摘要]农业在我国产业经济结构中占据着较大比重,是保证社会稳定发展,完善产业结构,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关键环节。加强“三农”建设,是党和国家当前阶段推行农业现代化,保证农民的人均受益,深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首要工作。在此基础上,本文根据“三农”建设的现状与基层现代化技术推广面临的主要问题,对当前阶段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措施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三农;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

  1当前阶段“三农”与基层农技推广的发展现状

  1.1“三农”建设的现状

  根据研究可以发现,农业生产科技水平的提升,是促进整体农业建设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推进农业相关产业优化升级的核心力量。然而,现阶段农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由于生产模式的限制,使得大部分农产品种植、产业经营、劳动生产处于分散状态,生产水平较低。在我国,农民生产大多采用分户生产-经营模式,较为分散的管理生产结构,导致现代化技术的普及成为建设难点;其次,农业产业机器化、自动化程度不高,人力资源投入较大。目前,农产品的供需市场以买方市场为主导,对农产品的质量与生产量有着较高的要求。但由于区域化农业发展的特性,使得部分地区出现产品过剩,价格低迷的情况。

  1.2在基层建设技术推广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

  1.2.1体制结构不合理

  在基层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对体制的专业化管理有着较高的要求。但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仍旧沿用计划经济的管理,乡镇组建的农业科技部门大多参照上级县政府单位农、林、畜牧业等部门进行建设,是县级农业相关部门的延续。这使得乡镇农业部门以双重管理为主,其农业技术的推广有上级部门进行指导,人力、财政等管理工作则主要有乡镇政府负责。双重管理体制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技术推广工作的灵活性,保证县级单位对乡镇基层政令执行的有效监管。但在另一方面,人权、事权的归属不同,不利于乡镇基层专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稳定建设,降低了推广人员的工

  作积极性。与此同时,乡镇一级的技术推广人员时常被其他单位抽调,发生“在编不在岗”的情况,分散了技术人员的精力,人才流动性大。

  1.2.2工作人员专业化水平不强

  现代化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当前阶段农业技术的分类逐步细化。新技术的研发、优良品种的培育、土壤成分的配比技术等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提升了农业技术推广对专业化人才的要求。然而,基层推广人员的编制问题及财务、事务的管理等方面的不足,导致政府专业化人才储备匮乏。一方面,农业专业相关的专业人才引进力度不足,实际工作缺乏专业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专业推广人才的流失,导致技术推广队伍的专业技能水平不高,出现技术断层、先进技术的推广经验不足等问题。尤其是在实践阶段,技术掌握不熟练、缺乏相关经验地情况下,使得部分技术人员在进行推广工作时进度缓慢。

  2在基层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有效建议

  2.1深化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创新管理机制

  农业在产业结构类型划分上属于劳动密集型,现代化技术的管理、生产模式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程度不深。为此,深化农业领域技术改革,政府应大力推广先进技术,应创新技术引进方式,立足农业发展的实际,不断进行尝试。首先,根据区域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专业理论指导,合理地将科学技术引进到农业发展建设中来。提升农业建设的技术水平,完善农村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其主要目的在于改善农业发展的单一性产业结构,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从而提高农民的整体收益,为农业产业的飞速发展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其次,深化农业技术的应用程度。在保证合理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将其大范围地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等行业。在农业领域深化技术的利用程度,不仅可以提升农产品的生产效率,还能在提高农产品生产质量的基础上,优化农业资源配置,从而促进区域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2.2扩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领域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农业科技和农业现实生产中起到桥梁作用,应当改变目前过分侧重种子供给、播种培育指导等产中领域的现状,把服务领域前推后移。一是加强对本区域农业、农民需求的调研,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

  机制,推进农业科技研制培育更适合土地生长的作物新品种,生物肥料、动植物疫苗等,提高农业整体科技化水平;二是把农业推广由单项向综合服务延伸,向农民提供订单式服务,开展市场营销服务,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2.3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

  一是把农业技术推广纳入法治轨道。相关部门要积极出台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同时各地各部门应强化对农业技术推广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督察力度,确保把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落到实处;二是加强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调整财政支农资金结构,参照其他项目资金的申报、管理、使用、评价成熟的做法,建立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申报、管理、使用、评价一整套流程,确保农业技术推广资金充足、使用有效果。

  3结语

  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合理的引用到农业生产、管理、经营的各个环节,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及质量;还能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保障农业生产的经

  济效益,提高农业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为此,相关政府部门应从基层出发,通过改革技术推广管理机制,运用创新推广模式,提升员工专业化技术推广水平,强化政策扶植力度等方式,深化先进技术在农业领域的适用范围,提升农业技术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赵菊英.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在农业服务中的作用和发展对策[J].农家科技旬刊,20xx(04).

  [2]麦麦提图尔荪,塔什.当前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J].农家致富顾问,20xx(06).

篇五:三农问题研究论文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得必然产物。以下是学术堂为大家整理得《关于三农问题得论文》共5篇,仅供参考。

  【第一篇】论文题目:论市民与农村得深度融合--解决“三农”问题得可选之路

  ---------------------------------------------------------------------------------------------------------------------感谢使用本套资料,希望本套资料能带给您一些思维上的灵感和帮助,个人建议您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内容做适当修改和调整,以符合您自己的风格,不太建议完全照抄照搬哦。

  ---------------------------------------------------------------------------------------------------------------------

  摘要: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重要得战略方针。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多种经济形态得不断涌现,我们需要用新得视角来审视“三农”问题,而市民与农村得深度融合便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得可选路径之一。

  关键词:“三农”问题;

  特色小镇;

  田园综合体;

  市民农庄;

  我国“三农”问题由来已久,20世纪90年代中期,“三农”问题作为一个概念已在社会上开始流传,由于其背后隐藏得复杂性、艰巨性及广泛性,逐渐成为经济转型过程中社会关注得重点和焦点,并于2005年10月在党得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文件正式提出了“三农”问题。

  1“三农”问题

  “三农”是农村、农业和农民得统称,“三农”问题,表面上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质上就是要解决农民长效增收、农业发展壮大、农村发展稳定得问题。鉴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生产力相对低下以及工业化、城镇化转型期间积累得复杂矛盾等多种因素,“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历年来关注得重点,2004年以来中央1号文件已经连续14年关注这一问题。通过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多年努力,我国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取得了一定得成就,但不可否认,“三农”问题依然是我国现阶段需要特别关注特别着力得难题。归纳起来,当前“三农”问题得核心主要聚焦于:农民自身与发展现代农业得匹配问

  题,农业发展与科技服务得匹配问题,大量资金需求与政府财政投资得匹配问题三个方面。

  2田园综合体

  在2017年得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到了“田园综合体”得概念,并要求“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得田园综合体”.田园综合体是在城乡一体格局下,顺应农村供给侧结构改革、新型产业发展,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得一种可持续性模式。部分学者也将田园综合体直接定义为“农业+文旅+地产”得综合发展模式。但“田园综合体”这一概念本身也蕴藏着一个重要内涵,即将市民和农村深度融合、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未来解决“三农”问题得重要手段之一。

  3市民与农村深度融合得模式

  除了田园综合体,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先后出现了特色小镇、市民农庄、私人农庄等组织形式,它们都旨在加深市民与农村得融合,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但具体细节上存在一定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时间背景、建设内容、体量规模、主要特点、主要功能和发展趋势等方面。

  出发点相同:都是通过市民与农村得深度融合解决“三农”问题,通过城乡要素流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主要消费群体相同:都是面向城市居民中事业有成、高净值人群。主要业态相同:都包含“大农业”业态,基本上都会涉及特色农业、旅游、养老、地产、休闲等业态。发展现状相同:都处于初步发展期,都还未形成经济规模和成熟得模式。

  侧重点不同:特色小镇产业范围广,不仅包括战略新兴产业、现代农业,也包括传统产业,其他则主要围绕大农业发展相关产业。参与主体不同:私人农场主要是市民和农民,其他形式得主体包括市民、农民、村集体、产业开发公司、金融机构、地方政府等。规模不同:特色小镇一般要求不超过3平方公里,市民农庄平均规模约为10平方公里,田园综合体规模平均在3~5平方公里。

  4市民与农村深度融合得优势

  4.1可以较好地解决“农民自身与发展现代农业得匹配问题”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现代新型农民,他们要具备相应得知识技术,懂得一定得经营管理,而目前城镇化进程使得大量有知识有能力得农村劳动力或者农村大学生,选择留在城市工作,从而造成从事现代农业得劳动者并不具备足够得能力,另外大量得进城务工人员也造成了农村劳动力不足。市民与农村得深度融合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无论是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市民农庄、私人农庄哪种模式,均有一个运营商在其中对接需求与供给两端,作为市场行为主体得运营商需要有收益有利润,发展特色农业

  (现代农业中得一种)

  就是其中得重要内容,运营商在尽心打造这一业态过程中,需要去寻找较好得技术、雇用较好得人员来生产经营。如此就通过市场和资本得力量将部分高素质得人员重新拉回现代农业,同时也为农村培育了一批有相关知识得从业者,进而解决农民自身与发展现代农业得匹配问题。

  4.2可以较好地解决“农业发展与科技服务得匹配问题”

  农业得发展对科学技术得依靠程度越来越高,农民对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中得认知也逐渐重视,他们自觉运用已掌握得技术知识,来提升现代农业得质量与产出。与之矛盾得是,虽然政府涉农得科技人员并不少,但是由于农民数量众多,每名农民真正获得得科技服务则相对不多,影响有限。相反在市民与农村深度融合得各种模式中,由于市场化运营商得进入,运营商就要负责特色农业或周边现代农业得技术提升问题,否则其整体运营模式就会受到冲击,运营商有动力也有能力

  (资金实力)

  去寻找本区域特色农业及周边现代农业所需得技术及引入形式,通过商业化运作,实现农民、农业、运营商得多方共赢。如此就通过市场和资本得力量将现代农业需要得技术引进来,同时也减轻了政府在此方面承担得压力。

  4.3可以较好地解决“大量资金需求与政府财政投资得匹配问题”

  近几年我国政府采取“多予、少取、放活”得方针,财政开始反哺“三农”,当代农民从财政中获益是前所未有得。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在“三农”问题上得欠账较多,单纯依靠政府财政得投入无法快速推动“三农”问题得解决。经过探索,社会资金将成为弥补这一缺口得重要

  力量,而市民与农村深度融合得各种模式就是吸引社会资金、资本、资源、资信进入农村、发展农业、帮扶农民得重要载体。运营商得存在不仅在商业上对接供给与需求,而且在制造供给、创造需求得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大量投入资金、资源,这一方面为运营商得运营模式提供了基础,但另一方面从客观上为“三农”问题带来了大量资金,这些资金、资源提升了农民素质、解决了农民就业、发展了现代农业、营造了新农村。

  5市民与农村深度融合需要注意得问题

  市民与农村深度融合得各种模式也存在诸多弊病,需要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多加注意。

  5.1另类房地产开发

  市民与农村深度融合得四种模式都有可能在实际操作中变成另类房地产开发。以特色小镇为例,目前从事特色小镇开发得多为房地产开发企业,这些企业在开发过程中,以农村、田园为噱头,大肆建设庄园式、农家式田园别墅及洋房,利润获取以出售房产为主,并无长期扎根“三农”,发展“三农”得打算。这种经营模式,对现代农业

  发展、农民就业毫无帮助,而是变相地低价拿地开发房产,而房产正是我国当前严格控制得过剩产业。

  5.2圈地运动

  同样,也需要防止“圈地运动”得发生。部分企业假借服务“三农”,开发特色产业,增加农民就业得名义,大肆前往城市周边圈地,拿地之后,迟迟没有动静,而是等待土地得升值。因为我国得城市化仍在不断推进,城市周边得土地越来越稀缺,价值也逐渐上升,在机会到来时,无论是转手卖掉或交予地产商联合开发,运营商都会赚得盆满钵满,而一直等待“三农”问题解决得农民则是完全落空。

  5.3资本得逐利性

  虽然引入市民与农村深度融合模式得目得是要通过市场化得手段、资本得力量辅助政府解决“三农”问题,但是资本都是逐利得,对此,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不能缺位,要善于引导资本得力量,将资本引入农村得基础设施建设上来、农业得特色发展上来、农民得素质提升与就业上来。通过平衡、引导,使市民与农村深度融合模式在政府、农

  民、农业、农村、市民、运营商、资本之间取得良好成效。

  5.4循序渐进

  市民得参与是上述四种模式推行得关键,这也就要求涉及得农村不能距离城市太远,一般要求分布在城市周边一小时通达圈之内。其实就我国目前得交通便利性及城市分布情况,大部分农村地区

  (除西藏、新疆等偏远地区外)

  都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当然,离城市越近得农村地区就越容易引入该模式、离大城市越近得地区就更容易引入该模式。可以说,随着城市得发展,该模式是一个循序渐进得发展过程。

  总得来说,市民与农村得深度融合是一种既能解决目前部分“三农”问题,又能发挥市民消费能力、提升体验价值得有效方式。市民与农村深度融合得四种模式在理论上是可行得,但是在实践中还需要诸多检验,在运用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邢艳芝。论破解“三农”问题和发展农村经济[J].

  经贸实践,2016(17).

  [2]韩长赋。巩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J].中国合作经济,2012(12)

  [3]李青海。田园综合体建设得路径选择[J].经济论坛,2017(9).

  [4]陈宇峰,黄冠。以特色小镇布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得浙江实践[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6(9).

  ---------------------------------------------------------------------------------------------------------------------感谢您使用本套资料,您可以根据您的风格和实际情况对本套资料做相应的修改,这样才能变成属于您的东西,切勿完

  全照抄照搬哦,这样就失去了本套资料存在的初心,相信您在工作和学习路上会一路高歌,完成您最初的梦想。再次感谢!

  ---------------------------------------------------------------------------------------------------------------------

  ---------------------------------------------------------------------------------------------------------------------感谢您使用本套资料,您可以根据您的风格和实际情况对本套资料做相应的修改,这样才能变成属于您的东西,切勿完全照抄照搬哦,这样就失去了本套资料存在的初心,相信您在工作和学习路上会一路高歌,完成您最初的梦想。再次感谢!

  ---------------------------------------------------------------------------------------------------------------------

篇六:三农问题研究论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论

  文

  题

  论“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目:

  摘

  要

  “三农”问题是我国长期的历史梦魔,至今未能得到完全解决,它“绝不仅仅是道义或者公正的问题,而是一个横亘在中国现代化道路面前的现实难题。迄今为止,三农问题一直都是社会的焦点,并逐渐演变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三农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国民的素质,社会的稳定,及国家经济的发展。在一个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大国,全面实现小康必须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为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实施了很多有效的政策,在政府﹑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三农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并获得了一些成效。

  关键词:三农问题

  改革开放

  现代化建设

  小康社会

  目录

  摘要

  一

  三农问题的背景

  二

  三农问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

  三农问题的概念

  四

  三农问题的综述

  五

  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与现状

  六

  三农问题的个案分析

  七

  三农问题与改革开放的关系

  八

  解决三农问题对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

  九

  三农问题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关系

  十

  解决三农问题对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十一

  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十二

  全面解决三农问题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贡献

  结论

  一、三农问题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地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促使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然而,中国农业产品开始同外国农业大国竞争,从而开始出现农民“手里有粮买不出”的现象。随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大部分农民认为种田没有足够的收入,因而出现农民进城打工的现象,随之而来的是农村地区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投入减少,引发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农村人丁稀少。由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三农问题成为当今社会显著的问题。

  三农问题的内容: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的经济收入低,增收难,素质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贫富差距大。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基础设施不齐全,经济不发达。

  农业问题: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的东西卖不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二、三农问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中国的革命其实质上是农民的革命。农民一直就占中国人口的大部分,农民的生活状况关系着中国的社会稳定。在现在生产建设时代,农业也是工业、服务业等的基础和支柱。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难点和重点都在“三农”。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还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足、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问题还很突出,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在现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才能切实优化经济结构和实现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三、三农问题的概念

  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个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

  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名族复兴。

  四、三农问题的综述

  农业问题,主要是指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因此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还没有形成完全意义上的规模经济,目前还存在着部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从现在来看,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的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导致了农村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城市,两极分化明显。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其一: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水平素质总体水平不高等问题。据统计,截止2000年底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其二:减负问题,自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以来,农民负担大大的减轻了,这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五、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与现状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关系到党和国家失业发展的全局。不论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改革开放以后还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可见三农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性。所谓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国家安,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一定要处理好三农问题,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

  全面积极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取得的成就显而易见,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明显的完善,对农业发展支持力度也明显提高。但是当今三农问题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三农自身缺少自我发展的内部劳动力和调节机制且政策却大都存在短期效应,难以保证长期目标的实现,而政策的着力点大都放在了缓解三农问题的外部矛盾上,因此我们应该继续着手三农问题的解决。

  六、三农问题的个案分析

  赣州市是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比例大,“三农”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近年来,赣州市一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以建设和谐赣州为目的,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中心,充分发挥生态优势,积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农业和农村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形势,农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部分问题得到了解决,但不可否认赣州市和全国一样,三农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我们认为,解决三农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希望毕其功于一役,目前的关键是寻找突破口,也就是寻找培育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增长的路径。

  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培育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路径。实践农村的科学发展,需要做好保护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农业,转化生态农业。树立起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转化生态就是创造生产力的观念。

  “生态兴则文明兴”,提高农村的综合生产能力,就是要以生态良性发展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孟建柱在江西担任省委书记是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清山”的目标任务。江西要以生态建设为突破口,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从生态维度分析,赣州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环境破坏严重,二保护欲补偿资金紧缺,工业园区及城市建设占用耕地较多,农业用地

  紧张,粮食连年减产,经济作物生产比重远远大于粮食生产,不会是他就是要保护生产力,作为全国生态示范区,赣州只有多山的优势,森林积蓄量和绿地面积并不大。

  建设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只有发展生态农业,才能提高其综合生产能力。有利条件主要集中在:

  1、赣州生态保护与储量良好,生物多样,文化丰实,旅游条件好。

  2、已有较扎实的经济基础,可持续增长力较强。

  其制约因素有:

  1、自然条件较差,多山少地,可用耕地少,发展空间有限。

  2、农业产品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过大,深度加工能力不强。

  3、环境保护意识有待加强,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尤其是不够重视生态保护区源头在生态建设中的经济补偿问题。

  以赣州市的老革命根据地宁都县为例,该县近年来在生态建设方面做了以下努力:

  1、按照“封管造并举,长中短结合,乔灌草搭配,和平快统一”方针,抓好植树造林与封山育林工作,森林覆盖率,绿化率,累积量逐年上升。

  2、以小流域治理为龙头,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有效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

  3、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示范区建设,生态条件,质量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4、加大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环境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从树立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转化生态就是创造生产力的观念出发,赣州的生态农业建设要遵守以下四条基本原则。一是可持续发展原则,二是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原则,三是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型原则,四是因地制宜原则。

  七、三农问题与改革开放的关系

  我国农村经过成功的改革迎来了新的形势。农业生产全面增长,主要农产品供应紧缺的局势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农业生产向商品经济转化中还有横多不协调现象,理论界对“三农”问题的讨论也多集中与分析出现困境的原因,讨论相应的对策,并进一步突出深化改革的构想。从此“三农”问题成为了理论界研究的重点。

  “三农”问题的病根是农民穷,这个穷不是绝对意义上的,而是发展速度上的。其实质是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城市居民,不解决这个问题,所有的方案都没有任何用处。其根本原因是农民劳动生产率低,历史上发达国家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城市化,也就是减少农村人口。理论和事实都说明解决“三农”问题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城市化。而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主要依靠改革开放

  八、解决三农问题对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

  解决了三农问题,国家的粮食安全就有了保障,农村人口就有了

  稳定,整个国家就有了稳定,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社会稳定,国家才能进一步的进行改革开放,国家才能进一步发展。故而“三农”问题与改革开放是相辅相成的,更是密不可分的。

  九、三农问题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关系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我国农村生产力落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的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农村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也明显落后于城镇。从我国的未来发展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前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我们必须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自觉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重点放在农村,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十、解决三农问题对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1、解决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首先,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生存的第一需要。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吃饭没有保障,一切都无从谈起。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能够保证,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仍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

  问题。中国人口基数太大,而且还在增加。随着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中国人均可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任何时候,中国人民的饭碗只能端在自己手里,中国人必须养活自己。“三农”问题不解决好,国家的粮食安全就没有保证。

  2、解决三农问题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

  在中国,如果没有2/3以上农村人口的稳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稳定;如果没有农民对社会稳定的大力支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只能是空中楼阁。如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3、解决三农问题是城市化建设所需劳动力的提供者及需求者

  在城市化的建设中,农村劳动力所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而“三农”问题可以让农村劳动力的家庭更加富裕,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为城市化建设作出更多贡献。现代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是劳动力,有些劳动力是依靠脑力,而有些更需要体力。譬如在建筑行业中,农村劳动力为建筑建设提供的最基础的力量。

  4、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目标。对照这个目标,最大的差距在农村;实现这个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可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因此“三农”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尽快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我国迫在眉睫的紧要任务

  十一、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十六届五中全会为我国农业农村工作指出了明确方向,为破解“三农”难题提供了新途径。今后,我国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始终不渝地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农村教育问题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入的根本原因。尤其像一些地区偏远的村落,教育无法很好的实施,教育资源匮乏。因此对于政府而言,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农村的教育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和投入。农村现状的改变更多地依赖于教育质量的改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农村的教育提高了,农民的素质提高了,“三农”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第二、制定更加积极的城市化发展战略,为城乡产业转换和农民

  身分转换拓宽空间。要重新考虑我们的城市化政策,正确定位大中城市发展与小城镇发展之间的关系,政策的重心应当转向积极鼓励发展大中型城市。

  第三、适时调整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以乡镇工业园区为载体提高农村土地使用效率。首先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内部的不平衡,使之合理化。减少传统种植业,退耕还林,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使大农业内部比例适当、结构平衡。其次坚持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合理布局农业产业。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中部粮食主产区抓住主销区腾出部分粮食市场的机遇,扩大优质粮的生产,提高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旱作农业和生态农业,避免地区雷同、恶性竞争。

  第四、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和教育培训,增大农民人力资本投资。要加大对农民科学技术知识培训和使用技术培训的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其次要加强对农民特别是农村后备劳动力的文化基础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和“绿色证书工程”培训,形成全方位的教育培训网络,培养造就适应现代农业生产、能够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胜出的新一代农民。再次是要改革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和运行机制。各级政府要设立并增加专项资金,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农村科普活动,普及推广各种实用技术。

  第五、增加政府对农业的投入。资金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农业增长的速度和农民收入。政府财政可利用世贸组织《农业协议》中的“绿箱”措施,加大支持那些风险大,投资效益低,有示范效应的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研和推广服务等项目。并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力度,增强农业的抗灾能力。降低农民的生产风险。还要关注农村信息网络的建设,让农民更多地了解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市场的行情,以趋利避害,多受益,少受损。加大农村科普教育的普及力度,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第六、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必须坚持和完善“村民自治”,积极推行和落实“四民主”,相信和依靠农民,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在管理社会事务、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积极性,依靠农民的力量形成良好的农村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同时,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尊重农民的创造精神。

  第七、可借鉴的国外三农政策

  政府对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美国现行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的主要手段是数量管理与财政补贴相结合。政府对主要农产品如小麦、玉米、棉花等确定目标价格,若当年农产品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政府则向农民补贴二者差价,以保护农民的收入。

  政府对农业财政支持政策。近二十年来,日本逐渐调整了对农业的财政投入重点,在世贸组织规则允许的“绿箱”政策范围内,支持本国的农业发展。从过去补贴生产、流通环节转向支持农业基础设施等方面,与提高生产率有关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重,在农业预算中

  有明显提高。

  十二、全面解决三农问题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贡献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中共中央领导集体都始终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党召开了多次中央全会专题研究农业农村工作,每次都会明确对今后一段历史时期的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站在全局的高度对农业农村工作进行谋篇布局。我国有13亿人口,9亿多农民.只有农民,农业,农村的三农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好了,才能让社会更和谐.现在城镇居民的收入是农民的三倍还多,许多不利于农民的因素是农民增收困难.农民的贫困,使得社会也出现了很多的矛盾.现在党中央大力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给予农民的优惠政策,是农民能更好的增收.只有农民富裕了,三农问题更好的解决了,才更加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否则,只有城镇人口富裕的社会,不是全面的小康社会,是一部分人的小康,大部分人的贫穷.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更是与农业、农村、农民联系最紧密的一个基本的奋斗目标。深刻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只有农村和农民全面实现了小康,我国社会上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小康社会。当前要突出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城镇化进程,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农村先进生产力快速健康发展起来,“三农”问题就会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会真正的实现。我国已经初步实现了小康,但还是较低水平的、很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这种低水平和不平衡主要表现在我国农村地区。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农村全面实现小康已经是有了坚实的基础,但相对城市而言,农村面临的困难更多,农村全面实现小康还有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历史进程。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要矛盾在农村而不在城市;在基层而不在大中城市;在中西部地区而不在东部。“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一个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这是因为,“三农”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我国13亿人口绝大多数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现代化是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就谈不上全国的现代化。“三农”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不断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千方百计提高农业竞争力,才能为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乃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雄厚的基础。“三农”工作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条件。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农村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

  当前建设农村小康社会面临最突出的问题还是农民增收问题。农民不富裕,中国就不富裕。过去提高农民收入的途径有三条:农产品增产、农产品提价、乡镇企业发展。但现在这些条件都受到不同程度

  的制约。因此,在新时期阶段提高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发展更有新思路,改革更有新突破,更用新的思路和举措解决新的问题。

  结论:

  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缓解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提高了国民的索质,保障了利会的稳定,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意义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追切需要。首先,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追切需要。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生存的第一需要。手里有粮,心中小慌。吃饭没有保障,一切都无从谈起。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丛本能够保证,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仍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中国人口基数太人,而且还在增加。随着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中国人均可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任何时候,中国人民的饭碗只能端在自己手里,中国人必须养活自己。“三农”问题不解决好,国家的粮食安全就没有保证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在中国,如果没有2/3以上农村人口的稳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稳定;如果没有农民对社会稳定的大力支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只能是空中楼阁。如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长期得小到有效解决,势必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提

  出的全而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惠及十几亿人的目标。对照这个目标,最大的差距在农村;实现这个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可以说,全而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解决好“三农”问题对我们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课题,需要不断的做研究、不断的去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富强

  主要参考文献:(1)王萍萍贝虹,2001年,第7期,《农民收入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统计研究》.16-18(2)1994年.《中国农村人口发展新格局》.中国人口出版社.33-35(3)张红宇.2001年.《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问题研究报告》.34-36(4)张平.1999年.《中国农村居民收入不平等与非农就业》.中国财政出版社.23-27(5)国家统计局.《2000年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第1版.中国统计出版社

  (6)宋宏远.2000年.第2期.《增加农民收入是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关键》.《中国农村》.12-15(7)《十六大政治工作报告》

  (8)《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

篇七:三农问题研究论文

  

  乡村振兴战略三农问题论文(五篇)

  在中国,农业的发展不是一个单一的产业发展,更需农民与农村的协同跟进,即所谓的“三农”,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乡村振兴战略三农问题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乡村振兴战略三农问题论文精选篇1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文件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部署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对扎实做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在这重要的一年,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继续稳住农业基本盘,对于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由谋篇布局进入具体施工阶段。要加强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扎实开展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着力促进粮食生产稳面积提产能、巩固脱贫稳势头提后劲、产业发展稳基础提效益、乡村建设稳步伐提质量。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在外部环境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立足自身抓好农业,依靠自身端牢饭碗,才能更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第一层次是抓好粮食播种面积,推进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进而稳定粮食年度产量;第二层次是下力气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扩大牛羊肉和奶业生产,提高大豆和油料自给率;第三层次是稳定生猪长效性支持政策,保障“菜篮子”产品价格稳定。这三大层次的落实均离不开压实地方责任,要开展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后,坚决杜绝大规模返贫现象发生是过渡期“三农”工作的底线任务。20__年,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脱贫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

  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然而,脱贫地区发展基础仍比较薄弱,脱贫产业需要接续培育,脱贫人口需要持续帮扶。今后要在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重点是壮大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和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让脱贫群众从中获得更多收入,共同走上致富道路。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是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首先要夯实现代农业的基础,筑牢种子、耕地、农机支撑。种子方面,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启动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耕地方面,加强耕地质量提升和种植结构管控,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农机方面,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同时,聚焦农业多种功能、乡村多元价值,做优乡村特色产业。念好特色经,写好融合诀,建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产业平台。

  乡村振兴战略三农问题论文精选篇2近年来,国家全力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不断深入建设,云浮__看似不在其中,实则其地理、政策方位在三者之间,呈“U”字形态势将其团团环抱,不可估量的振兴发展潜力尚待激发。

  一、拥地利——区位优势分析

  云浮市位于广东省中西部,西江中游以南。毗邻珠江三角洲,与肇庆、佛山、江门、阳江、茂名、广西梧州接壤,市区距省会广州仅140公里左右,水路距香港仅177海里左右。__市作为云浮市代管县级市,地处__江流域中部,东邻云安区,东南接阳江阳春,西南靠茂名信宜,东北连郁南县,西部与广西梧州岑溪交界。具体分析其在广东省经济重要各大发展战略版图中的方位,我市处粤港澳大湾区之西、位陆上丝绸之路南部经济带之东、于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之北。距离大湾区建设重要节点城市佛山仅185公里左右;距离丝路南部经济带重要门户广西仅358公里左右(至省会南宁);距离最近的海上丝路沿线枢纽港口阳江港仅152公里左右。位于“一带”“一路”“大湾区”三者间中心地区,同时我市拥有性价比极高的自然、劳动力、交通等资源,对周边地区市场要素吸引能力极强,拥尽振兴发展区位优势。

  (一)东邻大湾区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城市群和城镇发展体系”的重要节点城市中,肇庆、佛山、江门直接与云浮市接壤,由广昆高速、广台高速、深岑高速等交通道路直接连结,距大湾区四大中心城市(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中最远城市香港不超过三百七十公里。大湾区所处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圈是中国最发达的经济区域之一,同时也是我国三大增长极之一,云浮__作为支撑大湾区建设的“首要后方阵地”,其暂未释放的振兴经济发展势能巨大。

  (二)西靠南丝路

  根据《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广西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同时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国内起点,云浮__距离其省会南宁仅有358公里,距离最近的地级市梧州市仅137公里,如若能成功与其建立合作伙伴型发展关系,成为丝绸之路南部经济带“副节点”,通过南宁链接两条经济走廊,以昆明为“分向节点”,南部连接河内、万象、曼谷、吉隆坡、新加坡及沿线各大小城市,西南部连接曼德勒、达卡、加尔各答、班加罗尔及沿线各大小城市,则可依托“一带一路”南部建设成果、政策优势,打通与南亚、东南亚间的经济脉搏,构建联系国际的乡村振兴格局。同时,云浮__作为联系大湾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交通咽喉之地”,其乡村振兴前景无限广阔。

  (三)南依海丝路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福建泉州为起点经广州、北海,围绕南部沿海各大小城市至雅典、威尼斯。__距离其主要门户机场——广州白云机场仅224公里,距海丝沿线港口阳江港152公里、距湛江港278公里、距北海港383公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是中国深化改革,产业升级的一个强大驱动力,__乡村振兴若能结合利用其地理方位,进一步优化建设与周边

  港口、机场所形成的交通网络,通过开辟建设多条快速通道,以畅通连接若干海丝重要交通枢纽,以政策引导、基础设施建设、畅通贸易渠道等方面为着力点,主动促使我市乡村振兴事业接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则能极大程度促使我市乡村振兴相关人才、技术、资金等市场要素的交流渠道得到拓展。云浮__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唇齿相邻之地”,其乡村振兴条件尤为优越。

  二、合天时——重大政策及疫情下经济形势分析

  (一)重大政策

  纵观国内近年开放发展相关重大政策布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在我市以东接壤城市开展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从我市以西的广西开始延伸,“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贯穿我市以南各沿海城市港口,两大国家级战略在我市周边部署落实,呈“U”字形围绕我市,促使我市成为较为罕见的两大战略政策辐射中心、两大战略地间互相交流的必经之地,占据绝佳的政策方位,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振兴发展相关政策条件,同时也担当着“沟通”两大战略的重要任务、更肩负着“连结”两大战略的重要使命。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粤港澳大湾区不仅要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还将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在该战略部署实施过程当中,所产生土地、人口、自然等生产资料需求规模将极其庞大,此背景下的__市对于大湾区建设而言,无疑是“最佳供应者”;在该战略部署实施过程当中,所产生对周边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构成部分的牵引力将十分强劲,此作用下的__市对于大湾区发展而言,无疑是“最先受力者”;在该战略部署实施过程当中,所产生对周边地区科技、制度、产业、政策等社会生产要素的影响将尤其深刻,此境况下的__市对于大湾区战略而言,无疑是“最需变革者”;尤其在该战略部署实施的过程当中,将与周边地区产生长时间、高速率、大体量的物质交换、信息交流、人员交互,在此种区域发展状态下的__市对于大湾区而言,必然是

  “最近分享者”。

  并且,在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落地与“对口帮扶”政策落实的双重作用下,__乃至云浮通过“佛山”这座坚实桥梁成为了全国最具发展潜力经济区域的“第一补给点”;成为了全国最庞大体量顶级城市群的“第一后花园”;更成为了全国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第一后方阵地”。

  (二)新冠疫情带来的契机

  目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广东是我国开放度最高的省份,也是受海外订单被延迟或取消冲击最大的地区,企业生存困难引发的一系列生产、信贷、财政等问题,一方面导致了珠三角地区较发达城市各行业私营企业倒闭数量增多,城市生产、进口能力大幅降低,对周边各种类商品进口需求均有所上升,尤其是农、林、牧、渔等食物类生活必需品相关的待满足消费需要日益增大,是我市乡村振兴初步产业建立、原始资金吸纳、发展经验积累的绝佳时机,也是我市乡村振兴相关产业在将建成的粤港澳大湾区打造知名品牌的绝妙机遇;另一方面导致了珠三角地区大规模企业收入骤降,经济压力增大、用地、用人成本难以维系,进而将生产、办公用地向周边欠发达地区转移,是我市乡村振兴吸引高精尖企业、高附加值产业、高层次人才、高额资本的难得机会。

  三、恰人和——内生动力分析

  内生动力在抽象意义上是指事物发展的内因,是个体和区域发展的根本驱动力量。我市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主要可以分为:较为微观的参与个体内生动力及较为宏观的区域内经济振兴发展内生动力两种。参与个体内生动力主要指生产者、监管者、引导者等以人为主体的主观意识、发展意志;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主要指区域内政策、内需、投资环境等以内部发展条件为主体的各项驱动力。“有待激发的振兴主体内生动力”及“暗涌着强盛活力的内部发展要素”,是我市乡村振兴事业的制胜法宝。

  乡村振兴战略在我市全面推进,有关农业农村的各类创新、创业优惠政策正不断出台;有关乡村人群的各类就业、产业帮扶措施正不

  断落实;有关行业发展的各类设施、制度保障体系正不断完善;相对城市地区的高性价比自然和劳动力资源正不断被发掘;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优势正不断显现。我市乡村振兴参与个体的内生动力正与日俱增,各镇村发展势能正暗潮汹涌。

  四、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一)引导好返乡待业人员,推进振兴

  根据我市年前在外务工人员返乡情况来看,受年底深圳、中山、珠海、佛山各地疫情影响,许多珠三角发达地区自主从业人员相比往年更早返乡,且再外出务工意愿较弱,各镇村返乡待业人数年后或将再次增多。乡村振兴、人社等相关政府部门根据相关政策对该类人群进行积极引导,促使其在乡就业、创业,抓住时机培养一批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的创业者,开发一批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产业,扶植一批能为当地增产创收的企业,将能进一步为我市乡村振兴事业注入全新活力。

  (二)迎合好疫情防控期间珠三角地区市场需求,主动供给

  根据当前的珠三角地区物资需求情形来看,疫情防控背景下城市生产进度缓慢,但对必需品的消耗能力却有所增强,珠三角地区农产品进口需求量愈发庞大。乡村振兴、驻镇帮镇工作队等经济发展相关部门帮助镇村生产、出口农产品的企业、农户对接珠三角市场,通过与城市地区商场、超市、市场、食堂、饭店等销售点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发多条连接珠三角市场的渠道,形成出口网络,将能进一步促进我市乡村振兴产业、企业在大湾区打响品牌,为我市乡村振兴产业、企业初步发展积累资金、经验、声誉。

  (三)利用好经济形势和区位优势,大力招商

  长达两年以来的反复疫情引发的成本推动型通胀下,珠三角越来越多大小企业难以维系经营成本,将生产、办公用地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的倾向愈发明显,同时我市镇村具有离大湾区近、劳动力价格低、用地成本低等区位优势,恰好契合此类企业在疫情经济环境下的生产经营需要,我市各镇政府结合自身优势,主动向该类企业抛出橄榄枝,择优引进适宜当地乡村振兴事业发展的企业,将能进一步盘活农村待

  利用资源,为当地乡村振兴发展吸纳资金、品牌、科技等振兴发展要素,借企业力量带动农民致富、农村发展,打开我市乡村振兴新局面。

  (四)依托好三种战略,构建新型发展格局

  首先是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各项政策,坚持以高质量农业为主体的发展模式,并促使其工业化、产业化、品牌化,同时结合我市镇村特有的农业资源、温泉资源、山林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着力发展乡村旅游,不断提高镇村经济水平、不断壮大乡村振兴力量。其次是通过“对口帮扶”政策紧密联系“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将大湾区作为我市乡村振兴产业关联国内市场的“主战场”、以佛山为“主要纽带”为大湾区建设提供优质的产品、服务,与大湾区建立互通、互学、互补的合作伙伴型关系。最后是我市需积极打通与广西南宁及我市以南各沿海城市之间的政策、道路、文化等方面交流屏障,主动与其建立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的区域协作发展关系,通过“一带一路”接轨国际,拓宽我市乡村振兴相关人才、技术、资金等振兴要素的交流渠道,助推我市乡村振兴事业迈上崭新台阶。

  __市自清朝以来就被誉为“全粤要枢”“岭南粮仓”,沟通广东与大西南最便捷的通道之一。就乡村振兴条件而言,这里苍山叠嶂、潺潺流水,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这里钟灵毓秀、人才辈出,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土壤肥沃、降水丰富,有极具优势的生产条件。在新时代背景之下,我市乡村振兴事业的开展势必要以这青山绿水为依靠、势必要以当下政策布局为依托,我们坚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__人民的奋力拼搏中,我市定能政群携手、凝心聚力全面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三农问题论文精选篇32021年是两个百年大计交汇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全会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为我们今后开展和做好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将持续发扬伟大建党精神,立足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及文旅资源,围绕新发展定位,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做强镇域经济,推动精神落地生根,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奋力谱写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聚力壮大富民产业,培育强劲发展动能

  围绕“做大做强镇域经济”的决策部署,结合街道实际情况,紧扣“宜业宜居泷州新城”的定位,全力推进附城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在“两园区、一基地”上谋求新突破。以雅达电子工业园为龙头,大力推进铨欣工业园建设,带动集聚一批电子企业落户周边,继续打造粤西地区重要的电子生产基地——省级“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必须抓好作为龙头、载体的建设,为项目落户搭建好招大商、引大项目的平台。受财力制约,应在经营、盘活土地上做文章,在引进市场投资主体建标准化厂房上做文章,通过“引凤筑巢”“筑巢引凤”,着力在完善、提升园区承载、服务功能上功夫,努力在谋求园区基础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实现项目落户投产的无缝对接。二是在农业规模化经营上谋求新突破。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也是镇域经济发展“三驾马车”之一,必须立足附城实际,以南药肉桂、牛大力等产业为重点,加大高效种植模式推广和科技扶持的力度,同时,要加速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科技示范大户、种植能手、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集中,鼓励社会资本到乡村发展与农民利益联结型项目,为发展规模经营创造条件。三是在第三产业开发上谋求新突破。我们将发掘各村独特的传统人文资源,推进精品示范村和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发展城郊乡村游、休闲游等相关旅游项目,打造好乡村振兴的精品旅游线路,主动融入全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推进集“种、养、采摘、民宿”于一体的山村田园综合体建设,补齐延链旅游业态,培育新的支柱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聚力提升人居环境,打造宜居宜业福地

  积极争取乡村振兴、帮扶等上级政策性项目资金,结合国土部门,按照“因村因地制宜、尊重群众意愿、保留村容风貌”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村庄规划,依规建村,努力建设宜居乡村、美丽圩镇。一是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对标对表进行

  查漏补缺,结合每月开展的爱国卫生运动,镇村干部、党员、网格员深入一线,派发垃圾分类指导手册,劝导居民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发动群众整治公路两侧卫生死角,引导村民清理生活垃圾、杂草杂物、农业生产废弃物等,合力做好村庄清洁工作;根据各村实际,开展户厕改造,布点建设农村公厕;对有条件的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和铺设排污管网;规范杂物堆放和生活垃圾的转运,完善好环卫机制;进一步提升道路沟渠、供给排水、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通过发动村民、乡贤、理事等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在不损害群众利益的前提下,变废为宝打造“四小园”,解决清拆废料堆积杂乱问题。二是筑造品质宜居圩镇。围绕“美丽圩镇”建设的目标要求,强化争创举措,扎扎实实开展建设工作,通过大力发展商住产业集群,继续开发高档品质商住小区,满足辖内群众住有所居的要求;对城区道路进行升级改造,改善配套设施,建设特色示范街;打造商业综合体,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商圈经济发展,凝聚新城人气,繁荣新城商业,提升新城品质。

  聚力补齐民生短板,绘就群众幸福底色

  坚持以民生为导向,多办群众关心、农村需要、农民关注的好事实事,将美丽圩镇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结合,推动高质量的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向镇村延伸,更好地满足村民群众需求。一是巩固脱贫成果。落实好民政、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加强扶贫资产监管,强化后续扶持,兜牢民生底线,激发内生动力,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同时,积极探索商业保险“防贫保”的保障水平,充分利用好驻镇帮镇扶村定点帮扶资源和“6·30”扶贫济困日活动等优势,推动资金项目向监测对象倾斜。二是提升民生质效。通过全面盘活圩镇闲置土地、资源,打造集优质学校、医院、养老、商贸、金融等于一体的“优质生活圈”,通过加大资源供给,均衡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发展统筹,以满足将来教育的需求;健全医疗卫生保障,推进附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院异地建设工程,实现群众就地就近就医的愿望;打造优质养老服务站,完善服务体系,提升老年人幸福感;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让更多服务走进小微企业、走进弱势群体。三是优化公共服务。重新规划办事服务大厅,优化办事流程,实

  现“一站式服务”;结合“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三大工程,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班或讲座,实现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大力推进民政“双百工程”,打造志愿者服务站,为广大群众提供便民服务。

  聚力建设文明乡村,浇灌文明风尚之花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村入户,抓好乡风民风、精神和文化生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一是涵育文明乡风。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村社会发展各方面,使之成为村民群众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通过在村舍外墙描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振兴等为主要内容的墙画,深入宣传教育;持续开展道德模范家庭、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文明乡风创建活动,引导人们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继续在各村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建设,将其真正建成为教育基地、示范基地、文明传承基地,实现敦化淳朴民风,传承良好家风,培育文明新风的目标,让文明乡风充盈乡村。二是丰富村民群众文化生活。办好各村的农家书屋、文化室、老年活动室等文化场所,充分发挥好基层文化设施作用,让农村文化平台更好地服务于群众;邀请文艺团队下村表演节目,以接地气的文艺演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三是创新乡村治理新模式。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和党员联户机制的组织优势探索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新模式,指导各村修订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及《村规民约》,成立乡贤理事会、红白理事会、禁赌禁毒会等村民自治组织,进一步深化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凡是与村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民生问题和村级重大事项均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党务、村务、财务应定期公开,实现村民和村委会成员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在新的起点,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继续探索产业发展道路,推进特色优质产业巩固提升,做大做强镇域经济,使生产要素活跃起来,村民富裕起来、人居环境美丽起来,一系列民生实事密切着党群

  血肉联系起来,为建设风清气正、宜居宜业、平安和谐的现代化美丽__贡献一份力量,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乡村振兴战略三农问题论文精选篇4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我市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乡村振兴实现了良好开局。罗定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为全面推进我市乡村振兴擎画了蓝图,要组织社会各方力量大力支持和参与其中,政协委员就是其中的重要力量之一。政协作为“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政治组织,必须联系方方面面的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建设中,积极组织政协委员充分发挥联系广泛、智力汇集、人才荟萃等的独特优势,充分发挥政协委员的积极作用,以实际行动助推乡村振兴。

  近年来,我市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依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要真正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仍存在差距。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规划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参与是根本。如何充分发挥政协委员作用参与推动乡村振兴建设,笔者认为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发力:

  一、要发挥政协委员“智囊团”作用,为乡村振兴积极建言献策。思路决定出路,办法决定成效。政协委员中人才荟萃、精英汇集,汇集了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和大量优秀人才,是党委政府的重要“智囊团”,被赋予参政议政的重要职责。建言献策是每位政协委员的职责所系,是每位政协委员的义务所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启动,面临许多关键性和普遍性的问题需要党委政府进行科学决策。政协组织要积极组织政协委员,充分发挥智力汇集的独特优势,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智囊”;积极组织政协委员通过专题协商,开展专项视察,提交提案,反映社情民意等形式,积极建言献策,为乡村振兴把脉问诊。如市政协充分发挥政协委员协商议政作用,在2019-2021年期间,委员积极撰写关于乡村振兴发展建议的提案就有38件。其中,被列为

  市政协年度重点提案的有7件,有力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二、要发挥政协委员“连心桥”作用,为乡村振兴汇集强大工作合力。做好乡村振兴工作,需要政协委员助力协同推进,汇集强大工作合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市的一件大事,也是政协委员的一件大事,全体政协委员都不是旁观者,都是主力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各级党委政府是中坚力量,政协委员是党委和政府联系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桥梁和纽带。广大政协委员要坚持问题导向,紧扣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深入基层一线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做好扶贫济困、春风化雨、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要充分发挥自己联系面广的作用,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可以团结的一切力量,汇集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罗定市政协抓住外出委员人数比较多的关键,以“商会”形式凝聚外出委员力量,反哺家乡的建设就收到很好效果。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委员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座谈300多次,收集反映基层意见300多条,撰写调研报告60余篇,举行政策宣讲100余次,外出商会(乡贤会)支持家乡乡村振兴建设捐款捐物已达1700万多元,为全力推动罗定乡村振兴走在前列贡献了政协智慧和力量。

  三、要发挥政协委员“监督员”作用。市十届政协期间,选派市政协领导及委员担任指导员和监督员,参与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民主监督和乡村振兴有关检查和听证活动就达200多人次,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坚强保障。乡村振兴工作要高效运行,就必须接受监督和约束。政协组织必须要承担起这一重要职责,在日常的工作中要通过各种形式,充分调动委员积极性,发挥政协委员民主监督的主体作用,让民主监督的每一个环节都能落到实处。政协委员要充分利用善于发现问题、敢讲真话、敢说实情的特点,通过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把在监督中发现的问题通过大会发言、提交提案、反映社情民意等形式及时反馈给党委、政府,要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行使好政协民主监督主体这一使命,让问题得到及时整改落实,使全力助推乡村振兴建设的各项政策和安排部署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切实增强监督实效。

  四、要发挥政协委员“引领者”作用,为乡村振兴担当先锋模范。

  政协委员是社会各界的模范和代表,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要时刻加强学习,时刻以优秀政协委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乡村振兴中。如市十届政协常委陈尧光,他在广州经营化妆品生意。在乡村振兴“三清三拆三整治”问题上,同村的兄弟叔伯们持反对意见,陈尧光主动回家乡找他们谈心,通过沟通协商,最终达成了共识,自觉把破旧危烂的祖屋拆除。又如市十一届政协常委李弟在乡村振兴中结合自身实际,突出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开展乡村振兴工作,充分发挥政协委员的榜样和示范引领带动作用,为乡村振兴建设献计出力,丰智有限公司投资200多万元在泗纶镇亚灿米基地建成欧陆式小镇及田间观光大道,大力发展有机生态旅游,致力把亚灿米基地所在镇、村打造成为集农业观光、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特色小镇,推动农村第三产业创新发展,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增收。为助推我市乡村振兴建设发挥了政协委员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同时市政协也积极为政协委员开展乡村振兴建设工作搭建平台,围绕乡村振兴的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安排好专题协商会、专题调研、视察等活动,为政协委员参与乡村振兴搭建平台,为他们履职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作为政协委员,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要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更好地发挥政协委员的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三农问题论文精选篇5乡村兴则__兴,乡村旺则__旺。乡村能否振兴,直接关系到__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全面推进高成色民生和提高现代化美丽__幸福指数至关重要。

  一、“加”法增量,让产业旺起来

  乡村要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历代以来,种植粮食是__乡村传统产业,是__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时__被誉为“岭南粮仓”。当今社会,国家已进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壮大实体经济”。为此,__务必要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要善于运用“加”法,增多具有乡村优势的实体经济数量,对农村的一二三产业实现深度融合发展,让__各处乡村产业旺起来。例如:打造“一村多品”的种植业格局,水田种植优质稻米,山地种植油茶、肉桂和南药等经济作物,实施“种植兴村”行动,凸出特色优势;打造“一品多样”的制造业格局,成立农民合作社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擦亮__本土老品牌,打造__本土新品牌,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__传统名优品牌;打造“一乡多线”的服务业格局,农产品销售环节可以通过直播宣传推介,或者借助农产品展销会形式,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不断拓宽电商、“互联网+”和售后服务渠道。

  二、“减”法创优,让生态美起来

  乡村要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__盆地是广东最大的盆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__乡村秀美,林木茂盛,名山秀水多,自然生态优势明显。“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为此,__务必在建设生活环境优美、生态系统稳定、人与自然和谐的宜居乡村中,坚持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要善于运用“减”法,加强对自然生态的整体保护,让__各处乡村生态美丽起来。例如:加强农业污染防治研究,开展农业生产使用“化肥减量”行动;加强畜禽养殖研究,开展农家畜禽“养殖减排”处置行动;强化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废气减排”行动;强化生态保护力度,开展山村“林木减伐”行动等。

  三、“乘”法裂变,让乡风淳起来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__,古称泷州,离广东省会城市较远,乡村分布广,由于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民风也有差异,近水的乡村民风开放豪迈,近山的乡村民风内向自足。“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聚民心、兴文化、展形象,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此,__务必持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挖掘__乡村当地农耕文化蕴含的精、气、神,要善于运用“乘”法,就如每个村民的文明素质都提高一小步,乘以数万人,那么乡村的文明程度会

  呈裂变效应,村民的精神风貌不断提升,让__各处乡村乡风淳朴起来。例如:在乡村中广泛开展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各镇街广泛开展乡村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评比活动;广泛开展“__好媳妇、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强化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社会风尚;广泛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最美乡村医生”等活动;广泛开展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保护好__文物古迹、__传统村落、__民族村寨、__传统建筑、__农业遗迹、__灌溉工程遗产;广泛开展特色乡村建设,营造诗意闲适的人文环境和田绿草青的居住环境,展现__本土的乡情乡愁。

  四、“除”法见效,让治理活起来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入,__乡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富裕的同时,也给乡村治理带来一些新问题。“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为此,__务必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要善于运用“除”法,培育乡村治理最大公约数,除掉乡村治理障碍,力求村民对乡村治理认同,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让__各处乡村治理见成效并活跃起来。例如:强化农村基层干部的日常管理,定期走访慰问农村老党员和困难群众,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坚决扫除农村涉黑涉恶“保护伞”,严查发生在惠农资金、征地拆迁、生态环保等违纪违法问题;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完善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扫除任人为亲的不良风气;集中治理对村级组织“考核评比多、创建达标多、检查督查多”等突出问题,开展农村基层减负工作;坚持依法治村,深入排查化解各类群众矛盾纠纷,做到“小事不出村”。

  五、“N次方”扩容,让村民富起来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__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民国之后,林木砍伐较多,曾出现干旱现象,__一方水

  土养不活一方人,唯有外出“走三行”谋求致富之路,现时__乡村发展正走上快车道,更要谨记不忘求富之本来。“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为此,__务必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运用“N次方”法,加快补齐农村民生短板,不断扩大村民幸福容量,提高农村美好生活保障水平,让__各处村民生活富裕起来。例如: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补齐农村道路基础设施短板,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现乡村“要致富,先修路”;加大就业培训力度,培养新一代“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补齐村民就业求职短板,不断提升农村劳动者素质,实现村民“想有钱,先‘充电’”;优化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补齐乡村学校教育短板,让村民改变传统育儿观念,实现农家子弟“要致富,先读书”;完善农村土地政策,激活土地资源,保障乡村振兴用地需求;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适度放活宅基地和房屋使用权;优化乡村营商环境,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发展逢时势,戮力正当时!乡村要振兴,必须要像一组由“加、减、乘、除”组成的经济“四则运算”,辅之以“N次方”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逐项逐条对标抓好落地落实。我们坚信,在__市委的正确引领下,精准把握当前时与势,下定决心,共同携手,把云桂山作笔,以泷江水为墨,精心煅造乡村振兴经典名句,激情谱写出彩__崭新乐章,推进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美丽__指日可待!

篇八:三农问题研究论文

  

  浅谈中国三农问题研究的论文

  “三农”问题就是对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的总称,我国是农业大国,重视三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谈三农问题的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三农问题的论文篇一:《“三农问题”再议》

  摘要:三农问题是我国当前建设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和挑战,受到历届政府的高度重视。学界对其的研究也是不胜枚举,文章借助美国政治学和人类学家詹姆斯?C?斯科特的《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一书中的相关理论,对我国当前的“三农问题”提出了三点建议,意在对此问题的解决有所参考。

  关键词: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

  是我国当前建设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和挑战,它与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西部大开发问题紧密相连。这一问题不解决,我国的现代化就难以真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就不能真正的实现。故此,历届政府高度重视,并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中作了特别强调。学界对这一中国当前最大的现实问题也极为关注,研究成果不胜枚举,研究内容更为广泛,成为当前经济学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在众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有幸逢阅了美国耶鲁大学政治学和人类学家的《农民道义的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一书,受益匪浅,感触颇深,诚然此作之说可为我国农民问题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1《农民的道义经济学》简介

  詹姆斯?C?斯科特于2001年和2004年先后两次在中国发行的《农民道义的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一书,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和学术魅力,在我国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该力作集中反映了科斯理论阐释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实证主义研究特色,从现实出发来考察东南亚农民生存伦理和反叛逻辑。通读此作,我们很容易发现作者深厚的人文关怀主义情操,他是真正站在农民的立场,深入农民的心理,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说话的学者。书中大胆采用了经济学和人类

  学的研究成果,从理论上构建了“生存伦理”对农民经济活动的重要意义,肯定了其规范性和道义,并实证了“安全第一”原则的决策性和普适性。正如译者所言,本书是一部真正从农民的角度出发,更为现实的考察农民生存和反叛问题的力作。它对研究亚洲乃至世界其他国家的农民问题,都有着极为现实的借鉴意义。

  2启示――“三农问题”

  透过此书看当今中国社会的“三农问题”,启示重重。笔者认为“三农问题”要根本的解决,也要深入农民的心理,站在农民的立场解决问题,而不是纸上谈兵。虽目前国家已投入人力、物力来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业产值,然大量问题尚未解决,大部分农民的贫困问题依然存在,这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进程,必须高度重视。笔者在接受詹姆斯?C?斯科特思想与理论的基础上,综合国内对“三农问题”的研究成果以及部分个人调查结果,依据现象学的部分理论,对当前我国的“三农问题”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2.1切实发挥政府的援助机制

  《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一书指出:“在家庭之外有一整套网络和机构,在农民生活陷入经济危机时常常起到减震器的作用。一个男性亲属、朋友、村庄、有力的保护人,甚至包括政府(虽然较为罕见),都会帮助度过疾病或庄稼歉收的难关。”这就是斯科特所说的援助机制。但显而易见的是,作者对政府援助行为的可靠性难以置信,认为“传统的国家和现代国家都能帮助农民生存下去。然而国家的援助,如果说总会有的话,也是很难靠得住的”。当然这只是作者的主观理解,不管怎样,政府的援助还是存在的。尤其就我国当前的社会而言,政府对“三农问题”极为重视和关心,但重视关心的效果如何,就需要考究了。因此,笔者认为政府应该切实发挥其最基本的援助职能。然当下中国农民的基本生存已不是问题,政府的资助己渐趋落实并明朗化,如农村教育、乡村交通建设及农税取消等等。话虽如此,但我们政府一直所倡导的建设新型农村并没有实现(只有小部分),农民只是暂时满足了基本生活,而在广大农村,子女上学

  及医疗问题依然很严重,贫困依旧是农民的心病。总之,农民脱贫的目标远远没有实现,致富就更不用谈了。因此就需要政府伸出援助之手,解民于危难之中,切实发挥其援助机制,尽可能地缩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脱贫,共同富裕。

  那么,政府如何更好的发挥其援助机制呢?《农民》在对“剥削”进行了现象学分析时指出,“为了达到剥削农民收入的一定平均值的目的,精英阶层可以有极为不同的方法。虽然农民对任何此类索要都会感到不满,但使他感到自己被剥削的最为严重的是那种最经常的威胁其生存要素的、最经常的使其面临生存危机的索要。在农民询问被拿走多少之前,他先要问的是还剩下多少,他要问涉及农民利益的制度是否尊重其作为消费者的基本需要。”从这段阐释我们可了解到,农民真正需要的是维持基本生存的安全感。回归到政府的援助问题上来,我们发现农民需要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安全第一”的生存。简言之,政府保证了农民的安全感,自然就保住了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我们经常宣扬,现代社会农民要致富,就要发展副业,创办自己的企业。然而,斯科特给我们揭示了一个重要的农民行为――规避风险行为。并引用了生存农业经济著作的话作为解释,即“对于勉强生存的农民来说,可恶的风险会相当厉害,因为高于期望值的利润也许抵消不了低于期望值的回报所造成的严重损失”,如此就需要政府来解决农民的风险问题。笔者认为,政府应发动群众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并首先由政府在本地创办企业,作为示范点。这一方面可以给农民提供就业岗位,保障其“安全第一”的生存;另一方面可以吸纳技术人才,尤其是大学生,也就相应解决了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政府的引导之下,一些有思想有能力的农民看到创办企业的益处,也就必然加入到创业的行列中来。长此以往,毋庸置疑,整个农村的经济就会慢慢发展起来,农民的基本保障和致富问题也就相应的解决。

  2.2加强农民的专业知识教育

  《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中指出:“安全第一原则并不意味着农民屈从于习惯:即使是可以避免的风险也不敢承担。当旱季作物、新种

  子、新种植技术以及市场生产等新事物提供了明确的、实质上的收益并且对生存安全没有风险或风险不大时,人们会看到农民们是冲到前面的。”如此说来,农民需要进行一定的革新,只要不是高风险的革新,但是“大量农民的革新行为具有孤注一掷的特征,这使得农民不得不为未知事物而拼搏一番的经济背景同其常见的怀疑主义谨慎态度”,因此,农民要通过革新改善自己的境遇,就要承担一定的经济风险,而这种经济风险只要不是很大,农民就可以坚持下去,不幸的是风险超过预期目标就必然中途放弃甚至破产。在安全第一原则的限制下,农民不会去冒险,只会选择投资少而风险也小的革新,慢慢改善。

  鉴于上述一系列农民自身的主观和客观原因,要设法改变农民的生活境遇,降低经济风险,在保证安全第一原则的基础上转变农民的思维,达到投资少风险小的经济目的,同样需要政府这一强大支柱。从长远利益考虑,解决本质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加强农民的专业知识教育,把新的技术、新的经营理念、新的作物品种、新的行业选择等定期传授给他们(当然初期是针对农民中的精英阶层,因为他们有对新事物的优先和乐于接受能力),使农民掌握更多的专业技术(如防虫、播种、育苗等技术)。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并减少风险,以增加利润。当农民真正看到教育带来的现实利益时,必然会全身心地投身于农业生产。如此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最主要的是农民的生活得到了安全保障,政府的作用也就真正的发挥出来了,其形象也相应的提高了。并且,通过接受教育,农民的个人素质也相应提高,并更能深刻体会到知识的作用,这就对教育在农村的普及起到催化作用。如此良性循环,相信我国的农村、农民、农业问题就会稳步、良好的解决。

  当然笔者的观点有一定的空想成分,这一政策要真正实行是不容易的。由于广大农民同胞知识水平非常有限,认为教育只是年轻一代的任务,他们多年的经验积累是不需要进行教育的,而且可能对农业知识教育有排斥心理(不懂其中的内容),因此真正的落实下去是很艰难的。但是上文提到新事物一般被精英阶层首要接受,我们需要农民中

  的精英阶层的支持,然后再将其经验传授给其他的农民。等农民看到了新技术的成果时,自然就投身于学习及实践中去。

  2.3整合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斯科特在《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中引用了S?爱泼斯坦的一句话:“贱民阶层之所以乐于接受这种给予这种固定报酬的制度,是因为即使遇到灾年它也给予安全保障”。对农民而言,稳定的安全保障比市场经济利润等重要,而土地就是农民最稳定的保障。因此,对土地的优化分配和合理利用是关键。当然,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现代科技日新月异,以家庭为主的小块土地已不能适应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要求。在调查中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小块土地的效率低下问题。由于整块的地被分成若干个小块头,尤其是在平原地区,本来大型的机器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作业,但是由于地形问题或是面积问题,导致大型先进的机器作业很难实施,只能进行小机器作业,效率相对底下,而且耗时耗力。再者其农产品(如小麦)在市场上进行销售时,必然会因为量少且质不高而廉价出售,如此,农民的经济收入就明显降低,若遇上灾年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很多农民觉得发展本业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农民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进入城市,摇身变为农民工,并成为现代城市一道新的风景线。他们的生活状况、心理健康成为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可见土地对现代的中国农民而言已经不是最稳定的收入了(当然是最基本的生存保障),要提高和改善农民的收入及生活水平,就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农民的本业――土地出发,对其进行优化管理及合理利用。

  那么怎样施行此项任务呢?笔者认为应重新整合土地,即全部没收农民的土地,并将土地转让给承包商,再由政府发给农民固定的生活补助(当然是要满足农民的生存),这样农民的生活得到保障,有稳定的收入,可以像产业工人或公务人员一样,每月有固定的工资。如此农民为了生活的更好,外出务工,就可得双份的工资,社会上存在的看不起农民的思想也就慢慢的消失,农民的待遇提高了,整个社会也就和谐了。再回到土地上来,承包商可以利用大片土地进行大机器作业,不仅效率高,省时、省力,而且经过专业技术的指导(承包商有条件雇佣农业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也就随之提高。这种上下兼顾的政策才是解决三农问题之道。

  综上所述,要真正解决好“三农问题”,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和政策转变,在保证农民“安全第一”的生存原则之下,通过一定的援助机制及智力支持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协助农村发展事业、推进农业进入现代化轨迹。

  3结语

  詹姆斯?C?斯科特的《农民道义的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这部力作对农民问题进行的深刻剖析对于我们解决“三农问题”有很大的启示,无论是理论阐述还是个案分析,都本着客观的原则,聚焦于农民的切实感受和切身利益,这种替弱者说话的个人主义情操实为可贵。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处理好农民问题是重中之重,而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就是要理解农民,满足农民的心理需求,从农民的切实感受和切身利益出发,真正站在农民的立场上,而《农民道义的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就是很好的理论与实践教材,从中汲取营养,才是治“三农问题”之本。然该力作是以东南亚农民为例进行的考察研究,是否符合中国农民的实际尚存争论,但笔者认为其理论(如生存伦理,安全第一原则)是完全可以解释中国乃至亚洲所有农民的实际状况的。基于此,笔者在粗浅理解该作的基础上,对我国的“三农问题”提出一点看法,意在对此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C?斯科.农民道义的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译林出版社,2004,5[2]马遂.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国时政经济出版社,2003.3三农问题的论文篇二:《浅谈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

  摘要: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旧问题相互交织,情况更加复杂。为此,我们必须紧密结合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特点,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之策。本文在简单总结了国内一些学者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三农”问

  题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三农”问题;对策;城乡一体化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经济结构已得到彻底的改变,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中国家,目前,“三农”问题依旧形势严峻,已成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性制约因素,国家给予了足够的重视,2004年以来的“中央一号文件”一直保持内在思路的连续性,即“统筹城乡发展、多予少取放活”。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词是“促进农民增收”;2005年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06年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7年是“发展现代农业”;2008年是“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2009年是“农业发展与促进农民增收”;2010年则突出“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新世纪中央连发“一号文件”,7次聚焦“三农”,表明了党和政府对“三农”的关注以及“三农”问题的长期性。

  一、国内一些学者的看法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形势下,“三农”问题严重阻碍着我国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针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国内学者提出一些观点:

  林毅夫(2003)认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在保持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差距。他提出了4点措施,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农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二是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发育和完善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缩小地区差距;三是加速科技和体制创新,增强竞争力,迎接入世的挑战,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四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创造就业机会,加速农民就业结构的调整。许经勇(2004)则认为,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的“三农”问题的症结之所在。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就必须使农民从城乡分割的制度中解放出来,与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公民的真正平等权利,即把国民待遇给予农民。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黄红梅(2005)认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就必须在体制上

  实行深层次的改革。杨洪涛、唐美丽(2009)提出了“新土地股份制”的构想,认为“三农”的出路在于以土地为中心的制度创新。

  另外,在许多地方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通过实践来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如吉林省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子。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吉林省在增产粮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养殖业,在种养业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种养加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经营迅速崛起,目前已经成为吉林省农村重要的经营形式,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乃至全省经济的增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福建省则着重实践特派员制为“三农”注入活力,以特派员为核心,在农村形成点、线、面、网的工作平台,促使“三农”的“软实力”和“硬实力”相继协调发展。

  二、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第一个统筹就是统筹城乡发展,而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大好形势下,积极探索改善农业、农村、农民现实状况,实现城乡渐近式融合是一项重要的举措。所以,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是要深化改革,在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同时,从根本上增强农民自身素质,加快农业发展,完善农村治理。

  (一)深化农民社会流动的制度改革与创新,完善社会流动机制

  我国目前仍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农村劳动力在推力和拉力的共同作用下会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但是,户籍制度和土地产权制度严重制约了农民市场竞争能力的健康成长和有效发挥,对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发展有极大的不利影响。就目前我国人口城镇化、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被动局面,必须对这两种制度加以创新和彻底改革。承接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政府要代表包括进城农民工在内的城镇居民的根本利益,要更加注重协调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科学看待农民工为城市及社会所做的贡献,以开放和包容的胸襟容纳农民工,更多的服务于农民工,为农民工在城市就业与定居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把进城农民工作为城市居民的一部分,纳入统一的管理和服

  务,逐步做到权利平等,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发生质的转变,真正成为完全融入现代城市文明的城市居民。

  (二)进一步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十二五”已进入开局之年,继续调整国家财政资源和建设资金的投向,加大对“三农”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逐步实现农村服务均等化,让农民充分享受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的成果。对支持“三农”资金的流向与使用建立起更加透明的监督机制。

  影响“三农”问题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自身素质和受教育程度问题。义务教育为人们参与社会竞争提供了公平的起点,保证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让农村地区儿童都能获得与城市大体均等的义务教育资源,是实现社会正义与公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公共财政支出要继续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支持力度,夯实义务教育阶段成果,适当还要普及农村的高中教育,从而深化义务教育阶段的成果,让广大农民“子有所教”。

  农村卫生事业依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城乡之间卫生保健依然差距较大,农民医疗保障水平较低。继续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以农村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和卫生监督、监测为支持重点,尽快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扩大农村免费公共卫生服务范围,缩小城乡卫生服务差距,进一步做到使广大农民“病有所医”。

  (三)健全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有效机制

  建立起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长效机制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制度性建设。

  首先,要依法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尊重农民的土地流转主体地位,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流转,也不能妨碍自主流转。按照完善管理、加强服务的要求,规范土地承

  包经营权流转。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流转服务组织,为流转双方提供信息沟通、法规咨询、价格评估、合同签订、纠纷调处等服务。

  其次,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公平合理补偿机制,不断提高土地征用补偿标准,改革征用方式。当前,征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补偿办法不够规范,补偿标准过低,补偿方式单一(主要采取货币补偿方式),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缺乏保障。因此,征地制度改革应尽可能多地倾听失地农民的心声,合理满足农民的切身利益。征地程序应保证农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适当提高土地补偿标准;拓宽被征地农民的安置途径;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被征地农民的公平合理补偿机制。

  (四)加大推进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首先,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以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大力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夯实基地基础建设,加大农业品牌建设力度,强化农企利益更加紧密联结的机制,实现农户的小规模生产与国内外大市场对接。依据农业不同产品的特点,延伸产业链条,认真做好市场调查,制定产业规划,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

  其次,农民收入问题的核心是就业问题,就业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的素质。为此,要继续加大对农民技能培训力度,围绕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开展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培训,使农民可以掌握和应用实用技术,让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种植、养殖和从事多种经营等方面的行家能手。另外,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让出去务工的农民具备较强的就业和创业技能,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最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健全符合实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奠定坚实基础。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重点搞好农田水利工程、种养业良种、动植物保护工程;加快实施大中型灌区维护、配套完善工作和节水改造项目,坚持不懈的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快改善农机装备结构,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继续加强

  农业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

  (五)优化农村社会组织结构,扶持农民自组织的发育

  农村基层组织是农民心声的代表。一个地方“三农”问题解决的效果,与农村基层组织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组织是农民在依法、自愿基础上形成的以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维权为目的的民间组织,相对于基层政权组织仅履行其行政使命,其发挥着更大的管理农民内部事务的自治功能。作为农民进行政治参与、表达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新型途径,农民自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在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我们既要从国家主导的角度出发,更应该从农民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出发,以实现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在加强基层政权组织改革的同时,农民自组织的发展,就像其他社会中间层组织一样,同样可以成为代表农民利益,维护农民权益,贯彻并进而影响政府决策的值得信赖的力量。应自觉培育农民自组织,使之真正成为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自治组织。

  参考文献:

  [1]林毅夫.“三农”问题与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03,(01):19-24.[2]许经勇.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统筹城乡发展[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1):40-45.[3]黄红梅.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体制的改革[J].经济师,2005,(02):263.[4]杨洪涛、唐美丽.新土地股份制:“三农”问题的路径探索[J].农村经济,2009,(11):29-33.

篇九:三农问题研究论文

  

  三农问题的研究

  摘要:“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2000年初,湖北省党委书记李昌平向朱镕基总理写信提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及出版《我向总理说实话》后,“三农”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中共中央2003年底正式将“三农”问题写入工作报告。在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然而,近几年农民收入增幅一降再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探求收入增幅下降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措施,以便从增加农民收入入手,解决三农问题.迄今为止,三农问题一直都是社会的焦点,并逐渐演变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三农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国民的素质,社会的稳定,及国家经济的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实施了很多有效的政策,在政府﹑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三农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

  关键词: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解决措施、政策分析、成效

  正文

  三农问题的内容: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的经济收入低,增收难,素质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贫富差距大。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基础设施不齐全,经济不发达。

  农业问题: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的东西卖不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三农问题的背景、产生原因

  (一)三农问题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地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促使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然而,中国农业产品开始同外国农业大国竞争,从而开始出现农民“手里有粮买不出”的现象。随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大部分农民认为种田没有足够的收入,因而出现农民进城打工的现象,随之而来的是农村地区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投入减少,引发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农村人丁稀少。由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三农问题成为当今

  社会显著的问题。

  (二)三农问题的产生原因

  1.农民的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这是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

  2.土地资源不足,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及土地产权模糊。中国由于人多地少的国情,因而农民得到的土地很少,甚至有些地方的农民没有土地,所以在农村种就出现了劳动力过剩的现象。在我国,土地的直接所有权属于乡﹑村社集体,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经济日益发达,因而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加剧,使得地方政府和村社集体不断抢占农民的土地使用权,获取农民的土地,但是地方政府以“经济发展”的名义过分使用土地的代理权,从而村社集体对土地的使用权日益模糊。

  3.资金投入少。农民由于收入少,增收难,就越来越少的投入资金在农业上;国家虽然拨发了大量资金用于经济发展,但大部分都用于二﹑三产业,因此在农业和农村上的投入很少,缺乏强劲的经济后盾。

  4.农民的素质普遍较低。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科技的支撑,农业也一样,但很多农民由于素质低,缺乏知识,不能掌握高科技术,不能将其转化为生产力。

  5.农民的负担重。虽然国家推行农业税,要求减轻农民的负担,但一些地方政府还是压榨农民,农民的负担并没有得到减轻,使农民的收入减少,这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6.农业产业化程度低,这是引发三农问题的重要原因。在我国,还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并没有完全形成规模的经济

  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然而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于农村。因此,要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把工作的重点摆在农村,把工作的入手点摆在解决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上,就如胡锦涛总书记说的要“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解决三农问题,主要有以下一些措施:

  (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这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大新思路”。以工代农,以城促乡,把中国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

  第一,要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制定一个统一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使城乡发展紧密相连,相互促进。

  第二,要统筹城乡产业布局。按照一﹑二﹑三产业互动,促进城乡各产业有机联系,协调发展。

  第三,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针对城乡基础设施差异大,功能不齐全等问题,把城市和农村作为整体,强化城乡设施连接,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巩固和发展城乡教育制度,卫生等公共服务。

  第四,要统筹城乡劳动就业。通过深化的改革,建立统一的城乡人力资源市场和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三农问题的核心——增加农民收入。为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减轻农民负担,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中央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在2003年,中国政府发出《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的文件;二是国家领导人温家宝承诺推出给农民减负具体方案;三是取消农业税,在2005年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经过表决决定,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2005年中央通过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其核心是发展农业和建设农村,加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巩固基础设施建设。

  (四)依靠科技,建立现代化农业。一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应该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走科教兴农战略,还要大力发展技术培训和职业技术教育,进一步提高劳动人民的素质,创新理念,创新思维。二是要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产品的升级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走公司+农户的道路。

  (五)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走城镇化道路。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应大力倡导发展乡镇企业,走城镇化道路,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把农村剩余劳动向制造业﹑服务业和城镇转移,来减少农业人口,对发

篇十:三农问题研究论文

  

  三农问题论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

  “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这是人们对三农问题的形象概括。所谓三农,即指农民,农村,农业。三农问题不是三个问题,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穷”。穷不是三农问题的本质,而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农村中存在的一种历史现象,是三农问题在农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上的集中反映。

  三农问题出现的开端

  纵观中国近代发展,三农问题一直是有待解决的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首先,我们要了解三农问题的现状。农民是农业的主体,但是在现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仅仅依靠农业收入已经无法满足广大农民对优越的生活条件的需求,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民弃农务工,以致农村劳动力不足,土地资源浪费,农业发展缓慢。农村基础设施不好也是导致农民涌向城市的一个原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农村虽然在医疗设施和各项社会保障等方面有所建树,却依然有待进一步完善。一些偏远的山村依旧处于相对落后状态,交通不便,教育、医疗设施相当差,这也是现在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原因之一。在农业生产方式上,偏远地区依旧采用最原始的耕作方式,费时费力,农村发展跟不上城市发展只会拉大贫富差距。

  “为什么现在大多数人要离开农村?”一个农民的回答很干脆﹕“一年到头守着几亩薄田,靠种地为生赚不了多少钱。靠土地过日子

  精选

  心慌,靠种庄稼过日子肚里慌。只有进城打工,才是最好的出路。”他的话道出了大多数农民的想法。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新生代农民工队伍越来越大,而新生代农民却越来越少。据调查,目前务农劳动力中50岁以上的占到50%,文化水平普遍低,其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超过55%,初中文化不足40%,高中文化不足5%,大专以上仅占0.2%.浙江,江苏务农农民平均年龄已达到57岁,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到70%以上。挥汗劳作的多是妇女、老人组成的“杂牌军”,“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不仅离土地越来越远,而且普遍缺乏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愿与技能。一些地方的农民说,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今后我们可能就是“末代农民”了。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农业,农民,农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他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实现。然而,近几年农民收入增幅一降再降,必修清醒地认识到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探求增幅下降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措施,以便从增加农民收入入手,解决三农问题。迄今为止,三农问题一直都是社会的焦点,并逐渐演变成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三农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国民的素质,社会的稳定,及国家的经济发展。

  三农问题的潜在伤害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集中表现在农民的经济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贫富差距大。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在农村面貌落后,基础设施不齐全,经济不发

  精选

  达。农业问题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的东西卖不出去,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农村条件落后,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进城打工,越来越多的儿童和老人被留在了农村。孤寡老师和留守儿童也成了一个越来越需要人们重视的群体。正是因为务农收入太低,许多农民迫不得已离开自己的地,踏上了去他乡的火车。试问,如果这个趋势继续蔓延,谁来种地?谁来养活我们中国13亿人?再问,如果青年男女全都选择出去,谁来照顾年迈的老人,谁来教育可爱的孩子们。因为缺乏父母的教育和关爱,很多农村儿童性格孤僻,胆小,不愿与人交流。这为会其今后的生活带来很多困扰。因为缺乏教育,农民素质普遍偏低,在与城市人口的交流过程中,难免受到排挤甚至侮辱。这是我们都不愿看到的一幕。

  在历史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每一个朝代的衰败都是由于农民的切身利益遭到严重的破坏。如今想要国家的繁荣昌盛关注民生,关注三农是必要的。然而着手解决三农问题,一则是要明确农民想要什么,在如今土地的拥有权已经不再那么紧张,然而关于土地的纠纷案却不少,所以制定严格的关于土地问题的章程是必要的。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有了一定的约束和限制,那些肇事的人们自然也将有所收敛。二则是在城市里打工的农民的孩子读书的问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历朝历代都可见,如今也是一样,在外的打工的孩子在城市里就要像乞丐一样对待,而且不能享受到应该有的教育,对于做父母的这是

  精选

  让他们十分痛心的,父母总觉得自己没什么文化才会变成打工仔,如今寄全部希望于儿女,所以政府应该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以安民心。三则是医疗问题,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在中国看病难、贵,早已是人人有目共睹的了,也因为这些问题而引起的关于道德的风波一起又一起,所以国家应该更好的落实大力发展农村医疗保健问题,使人民不再被高昂的医药费而伤透脑筋,甚至走上不归路。

  三农问题简要剖析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一个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个合理的制度结构和相应的激励机制。当个人生产性努力和具有社会劳动属性的个别劳动及相应的预期得不到社会和组织的实质性认可时,人们就会降低甚至停止这种劳动努力。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当个人的正当努力得不到相应的合理回报、理想和抱负无法实现时,人们不想要为之奋斗,不辞辛劳。

  国家对三农问题的解决措施

  国以民为重,民以食为天,农业毋庸置疑成为一个国家的命脉。

  在中国三农对人民来说已经不再是什么陌生的词语,党和政府也一直在致力于解决关于农村、农民、农业等问题,当然在国家的政策下,有一些关于三农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但是也有一部分的地区的问题依然存在,而且对人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所以为了是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探索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是一党和政府继续关注的事情。

  精选

  针对三农问题,中共中央已经出台了多项政策,如取消农业税及其他税费,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大力加强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给予粮农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大力实施家电下乡补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是这些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政策的实施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很多政策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大学生关注三农问题

  中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传统的农业生产在现在社会中依然相当重要。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关注三农问题,为祖国贡献一份力量。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我国的主要人口比例。农业的崛起,意味着民生的安宁。当看到烈日下农民朋友们播撒种子,汗流浃背时,当看到农民朋友们为节约开支而不舍得穿衣吃饭时,你的内心是否总是会掀起阵阵波澜?

  所以解决三农问题,是为我国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不论何时,不论经济如何发展,外交怎样融洽。三农问题都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

  我想,国家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将那些可行的方案落实,让人民可以安居乐业,而不是说说而已,或者束之高阁。

  精选

推荐访问:三农问题研究论文 三农问题 研究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