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万有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教案设计 整改报告 事迹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国家应急能力体系建设的切入点是5篇

时间:2023-04-30 11:20:11 浏览量:

篇一:国家应急能力体系建设的切入点是

  

  微信号:236747201公众质疑:有的人同在一个城市可以买豪车,有的人开普通的车,而有的人没有车;孩子想出国就出国、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网上炫富等等。而却有很多人现在家庭的生活还难以为继,遇到重大疾病就感觉到很困难,生活很艰巨。这些现象使得总书记提出()。

  构建一个城市的安全体系,其目的是()。

  在危机事件后重塑政府形象要做到()。

  在下列建设项目中,哪些属于邻避效应的项目?()

  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东日本大地震,造成约两万人死亡,并发生了严重的核泄漏,日本也出现了很大程度的恐慌,和杭州一样也发生了抢盐事件。

  本讲认为,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要等同于安全生产事故一并来看待。

  东黄爆炸事件,总书记在现场提出的方针是()。

  我们拥有庞大的互联网的群体,网民就是公众,网民代表了一个国家,也代表了社会的中间力量、青壮年、甚至一部分老人,它覆盖的范围非常广,所以说我们从网民就可以看到社会的()。

  本讲认为,在突发事件中,哪些心理传导的效应会对公众的心理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导致产生公众心理恐慌?()

  根据本讲,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包括哪些方面?()

  对于有些隐患的排查,客观地来看,还有一些技术难点,需要专业知识,还要导入专家制度。同时还要配备相应的技术装备。

  政府信任指在突发事件后,在社会关系中,公众、非政府组织或社会组织,对政府秉持的信赖状态。

  美国的全国突发事件管理系统,由哪些子系统组成?()

  本讲认为,在突发事件当中公众产生心理恐慌的原因是:()

  国务办二号文当中明确指出,城市面临的风险特点包括()。

  本讲提到,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法》第38条新增,对生产经营单位未采取措施消除事故隐患的,给予处罚。

  做应急管理工作,做安全工作,等到出事之后要加强处置动作。把整个的工作重心是放在处置上。

  政府信任修复阶段的即时性修复指在面对一个突发事件时,可以边工作、边提高、边改善。

  随着科技的发展情况,对地震灾害的监测和预警的能力已有突破性进展,但完全能够预警还有一定的差距。()

  ()是舆论引导与信任修复的基石。

  一杭州网友在网上传播了日本8.13大地震,造成核泄露污染海水,食盐不能吃的消息,引起抢盐事件,在本讲中被称为首因效应。首因效应又叫什么?()

  根据本讲,我国2007年颁布并实施的()对突发事件做了界定。

  本讲认为,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要鼓励引导各部门和企业把工作重心放在()上。

  新技术城市公共安全管理集成创新需要利用()技术。

  ()第22条,明确提出来,所有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定期检查本单位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本讲认为,做好安全生产或安全防控工作,首先要了解的就是()。

  根据本讲,()是舆论引导与信任修复的基石。

  某地要建一座核废料处理厂,为防止出现公众心理恐慌,必须要办理哪种手续?()产生政府信任危机的舆论因素包含()。

  国家应急能力体系建设的切入点是()。

  建构一个城市发展体系过程中,最核心因素是()。

篇二:国家应急能力体系建设的切入点是

  

  2019年常州市专业技术人员《应对公共危机管理》试题及答案(66分版)

  考试中途请不要离开,即使您关闭浏览器或电脑,系统也将持续计时。

  (一)

  单选题:每题1分,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

  天津爆炸案出现没有总指挥的状况,该如何解决。

  A.

  警察局长总指挥

  B.

  事故公司领导负责

  C.

  按照《突发事件应对法》选任

  D.

  武警交通队长担任

  2.

  公众质疑:有的人同在一个城市可以买豪车,有的人开普通车,而有的人没有车;孩子想出国就出国、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网上炫富等等。而却有很多人现在家庭的生活还难以为继,遇到重大疾病就感觉到很困难、生活很艰巨。这些现象使得总书记提出()。

  A.

  全力扶贫

  B.

  政府作为

  C.

  全力合作

  D.

  经济发展

  3.“表哥”事件引起轩然大波,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之下,这位官员被调查了,调查他并不是他在处理这场危机应对的情况怎么样,反而是由于现场一个表情引发了一场审判,最终这位官员还被判了刑,很多人开玩笑叫一场微笑引发的审判。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政府信任面临的()挑战与特点。

  A.集体性的行动(抗争)

  B.公众终止与政府积极的互动

  C.集体性的行动(诉求)

  D.

  政府官员容易成为焦点

  4.产生政府信任危机的舆论因素包含()。

  A.

  媒体导向

  B.

  心理挫伤

  C.

  公共直接利益

  D.

  公共间接利益

  5.在张家村拟建一座核电站,该项目引起了周围民众的恐慌,该种恐慌在本讲中被称为哪种症状()

  A.恐核症

  B.恐水症

  C.急性焦虑症

  D.慢性焦虑症

  6.根据本讲,()是舆论引导与信任修复的基石。

  A.技术水平

  B.措施手段

  C.领导作用

  .制度设计D.

  7.本讲提到,现在基尼系数过高,贫富差距较大,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社会集体焦虑,通过哪种措施可以改善人们的心理感受()

  A.调节分配制度

  B.城乡医保同筹制度

  C.廉租房制度

  D.提前退休制度

  8.本讲认为,做好安全生产或安全防控工作,首先要了解的就是()。

  A.不确定性

  B.目标

  C.风险

  D.消极影响

  9.本讲认为,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要鼓励引导个部门和企业把工作重心放在()上。

  A.政府引导

  B.科普宣教工作

  C.处置工作

  D.隐患排查治理

  10.到今天为止使用互联网网民的人数规模已接近()亿。

  11.在经历了一次危机之后,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产生了怀疑,不仅有怀疑也有批评,甚至还有其他衍生问题。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需要去考虑()。

  A.在危机发生的时候,我们究竟面临哪些挑战

  B.立即着手工作面对即将到来的危机

  C.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公众给予的怀疑和批评给予立即回复

  D.对公众的怀疑和批评避而不谈

  12.根据本讲,我国2017年颁布并实施的()对突发事件做了界定。

  A.《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成员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职责分工的通知》

  B.《危险化学品企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实施导则的通知》

  C.《安全生产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13.本讲认为,隐患排查工作,首先要加强(),将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等同于安全生产事故一并看待。

  A.风险管理

  B.风险与隐患清单

  科普宣教工作C.D.处置工作

  14.小王去某整形医院做隆鼻术整形,手术失败,造成小王毁容。二年前,小王在百度上搜到该医院的信息,此事件在网上迅速发酵,引起公众恐慌,该事件和本讲中哪件事件属同一性质()

  A.苏丹红事件

  B.李天一事件

  C.雷洋事件

  D.三氯氰胺事件

  15.面对危机过程中,如何减轻损失和损害的情况下更好地维护公共部门的形象,改善公共部门的工作,以推动政府工作的深入和完善,甚至政府公众的诚信这个契机是()。

  A.政府信任修复

  B.政府信任

  C.公众的怀疑和批评

  D.媒体导向

  16.本讲认为,与PX项目相比,殡葬厂、垃圾处理厂具有哪一特征()

  A.收益性

  B.公益性

  C.规模效益

  D.竞争性

  17.本讲认为,下列()属于中石化青岛输油管道泄漏爆炸事故企业层面的原因。

  A.城市应急管理的系统的规划有问题

  B.事故发生地段规划、建设情况混乱

  C.没有做城市公共安全规划

  D.隐患排查不彻底,未能发现泄漏处管线腐蚀点

  18.本讲提到,()是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亮点之一。

  A.强调指定安全隐患登记表

  B.强调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

  C.强调隐患治理与上报

  D.强调预防为主,增加隐患排查治理等制度

  19.天津港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造成了公众心理恐慌是由于现场存放着哪些物品()

  A.电子产品

  B.玩具

  C.氰化钠等危化品

  D.汽车

  20.建构一个城市发展体系过程中,最核心因素是()。

  .科学指导A.

  B.人的能力

  C.训练有素部队

  D.领导意识

  21.()第22条,明确提出来,所有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定期检查本单位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A.《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成员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职责分工的通知》

  B.《危险化学品企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实施导致的通知》

  C.《安全生产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22.建构一个城市的安全体系,其目的是()。

  A.控制舆论

  B.便于管理

  C.预防风险

  D.减少成本

  23.在我国发生的安全事故中,死亡人数达到多少人时,属于特别重大安全事故()

  A.3人以下

  B.30人

  C.8人

  D.10人

  24.现代化智慧城市建立的基础是()。

  A.城市特色

  B.公共安全

  C.科技人才

  D.高技术公民

  25.我们拥有庞大的互联网的群体,网民就是公众,网民代表了一个国家,也代表了社会的中间力量、青壮年、甚至一部分老人,它覆盖的范围非常广,所以说我们从网民就可以看到社会的()。

  A.技术支持

  B.经济发展力量

  C.主体力量

  D.舆论导向方向

  26.()是舆论引导与信任修复的基石。

  A.制度设计

  B.人

  C.舆论导向

  D.技术水平

  。国家应急能力体系建设的切入点是()27.A.提高执法能力

  B.提升公共服务管理能力

  C.规避不公平制度

  D.完善管理制度

  28.某地要建一座核废料处理厂,为防止出现公众心理恐慌,必须要办理哪种手续()

  A.土地规划手续

  B.土地证

  C.社会稳定性风险评估

  D.建筑施工手续

  29.主讲人在去法国交流时发现,法国把公众的心理安全、人的安全写进了哪种国家策略()

  A.国家发展策略

  B.国家安全策略

  C.国家能源策略

  D.国家经济策略

  30.本来在以前的一个时代,公众可能各方面条件还不错,现在进入市场化经济,到处都需要花钱,买房需要花钱、孩子看病需要花钱、孩子上学需要花钱,在这种情况之下,那么他对政府说:“一开始我不需要花钱的,现在你看,我入不敷出,我经济压力比较大。”那么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容易产生对政府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主要来自于()因素。

  A.心理因素

  B.间接因素

  C.舆论因素

  D.直接因素

  (二)多选题:每题2分,至少有一个选项正确,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本讲认为,要化解公众的心理恐慌,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A.做好信息公开,建立完善的新闻发布和信息发布制度

  B.建立突发事件管理系统和建立快速干预制度

  C.重视心理安全

  E.

  在宏观层面,构建社会治理体系,提高治理水平与治理能力

  2.在人类发展核电的进程中,下列哪些核电站曾发生过核泄漏事故()

  A.福岛核电站

  B.美国三里岛核电站

  C.秦山核电站

  D.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3.政府信任危机的原因及分析包括()方面。

  A.心理因素

  B.直接因素

  C.间接因素

  舆论因素.D.

  4.日本重视人的心理安全,在东京都的城市规划设计建设中,要求达到哪些指标()

  A.安心

  B.安定

  C.安静

  D.安全

  5.本课程讲述了隐患排查治理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工作,应该按照哪些原则明确职责()

  A.全方位

  B.全过程

  C.谁主管谁负责

  D.全员

  6.本课程讲述了隐患按照整改难易与造成后果的严重性可分为哪几大类()

  A.重大事故隐患

  B.特大事故隐患

  C.生产事故隐患

  D.一般事故隐患

  7.美国人城市管理过程当中我们可借鉴的经验有()。

  A.定量化

  B.包括日常监管

  C.设立评价系统

  D.安全体系单一发展

  8.

  9.

  10.

  11.

  12.

  13.《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明确指出的四大突发事件分别是()。

  A.意识作风风险▏E.社会安全风险

  B.自然灾害

  C.公共卫生风险

  D.事故灾难

  14.一个危机后的政府信任工作要观察()。

  A.公众在实际工作中最容易和信任挂钩的是感受、观察

  B.观察政府对危机处理的速度

  C.观察政府的行为、公平正义、价值取向

  D.观察利益受损程度

  天津港爆炸事故给我们带来哪方面启示。15.

  A.设计不合理

  B.查处力度不足

  C.政府与企业联系过密

  D.审批环节不到位

  16.美国的全国突发事件管理系统,由哪些子系统组成()

  A.多部门协调系统

  B.公共信息系统

  C.交通管理系统

  D.现场指挥系统

  17.在某市王家村附近要建设一些项目,根据本讲下列哪些项目建设可能会引起公众心理恐慌()

  A.危化品仓库

  项目

  C.保健医院

  D.核电厂

  18.深圳宝安建立的一个平台五大体系包括()。

  A.预警体系

  B.指挥体系

  C.保障体系

  D.指令体系

  19.在危机事件后重塑政府形象要做到()。

  A.结合现代治理体系塑造政府形象(信任修复)

  B.全方位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

  C.加强突发事件中舆论引导制度设计

  D.发挥好相关政府领导人的作用

  20.《危险化学品企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实施导则的通知》。这个导则明确提出()

  A.是预防和减少事故的有效手段

  B.是社会安全的保障

  C.隐患排查治理是安全生产的重要工作

  D.是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风险管理要素的重要内容

  (三)判断题:每题1分,如发现选项为A和B,则正确选A,错误选B

  1.本讲认为,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派出的隐患也可以成为一般事故隐患。

  A.(是)

  B.(否)

  2.《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二十条规定省级和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引发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定期进行检查、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A.(是)

  B.(否)

  3.在英国,中央政府专门的部门负责收集风险和隐患。地方政府分析、评估、制定专门的登记册或登记表,向上级政府报告。

  (是).A.

  B.(否)

  4.人口的老龄化不会对城市安全管理带来影响。

  A.(是)

  B.(否)

  5.主讲人认为,我国还没有可以进行心理干预的专科医院。

  A.(是)

  B.(否)

  6.“王子造纸厂事件”造成群众上街游行,是由于要把造纸厂建在江苏启东。

  A.(是)

  B.(否)

  7.一般情况下,旅游的安全水平和这个国家的治理能力是成反比的。

  A.(是)

  B.(否)

  8.政府信任修复阶段的即时性修复指在面对一个突发事件时,可以边工作、边提高、边改善。

  A.(是)

  B.(否)

  年3月11日发生的东日本大地震,造成约两万人死亡,并发生了严重的核泄漏,日本也出现了很大程度的恐慌,和杭州一样也发生了抢盐事件。

  A.(是)

  B.(否)

  10.在本讲中提到,现在核电技术取得长足发展。据专家讲,我们用的新一代的核电机组,发生事故的概率已经不足百万分之一。()

  A.(是)

  B.(否)

  11.“首因效应”是传播学的一个概念,其本质是一种“优先效应”又称“第一印象”,或者叫“先入为主的效应”,对公众的心理有非常大的影响。

  A.(是)

  B.(否)

  12.风险对管理的目标,甚至是对整体的目标,都能产生影响。

  A.(是)

  B.(否)

  13.在城市的安全规划当中,绝大多数的规划目前已使用了全新的规划方式。

  A.(是)

  B.(否)

  14.政府信任修复阶段的中长期修复是按照危机管理的具体事件划分的。

  A.(是)

  B.(否)

  15.安监总局签发的第16号令中第四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

  制度,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负责。.

  A.(是)

  B.(否)

  16.本讲认为,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要等同于安全生产事故一并来看待。

  A.(是)

  B.(否)

  17.政府信任指在突发事件后,在社会关系中,公众、非政府组织或社会组织,对政府秉持的信赖状态。

  A.(是)

  B.(否)

  18.国家反腐所抓的贪污犯法庭上承认:“我再次表示认罪和悔罪”。涉嫌到买官受贿、行贿买官,还有部队的两位前任副主席先后落马被判刑。这些都体现的是政府信任危机中的政府自身行为能力这一原因。

  A.(是)

  B.(否)

  19.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督促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主体,健全本行业领域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A.(是)

  B.(否)

  20.风险是指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

  A.(是)

  B.(否)

  21.羊群效应就是从众效应。

  A.(是)

  B.(否)

  22.日本“大地震”,核电厂发生了核泄漏,污染了海水,造成海盐收到了污染,食盐已经不能使用了。

  A.(是)

  B.(否)

  23.本讲强调,在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我们要做好事件本身的处置,同时要做好信息管理,要实现信息管理与事件处置的同步。

  A.(是)

  B.(否)

  24.“雷洋事件”是一场典型的公共危机事件,网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与讨论,随着这种舆论讨论的深入慢慢引向了安全管理问题,引向了当事一方的公众所质疑的信任问题,甚至整个政府部门的安全管理问题。

  A.(是)

  B.(否)

  25.随着科技的发展情况,对地震灾害的监测和预警的能力已有突破性进展,但完全能够预警还有一定的差距。

  A.(是)

  (否)B.

  26.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当中,公众对政府及时处置突发事件、保障公共安全提出更高要求。

  A.(是)

  B.(否)

  27.目前,我国基尼系数较高,但不能说明贫富差距大。

  A.(是)

  B.(否)

  28.做应急管理工作,做安全工作,等到出事之后要加强处置动作。把整个的工作重心是放在处置上。

  A.(是)

  B.(否)

  是指在遇到灾害的时候,企业、公众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而不是一味地把这些危机应对的工作,所有的危机应对工作期待政府,期待政府给包办。

  A.(是)

  B.(否)

  30.政府信任修复指在危机事件后让公众、社会组织对政府信任重新回到积极的状态,恢复对政

  府的信赖度与政府的公信力。

  A.(是)

  B.(否)

  --------------------------------------------------------------------以下无内容

  -------------------------------------------

篇三:国家应急能力体系建设的切入点是

  

  一、单选题

  1.面对危机过程中,如何减轻损失和损害的情况下更好地维护公共部门的邢象,改善公共部门的工作,以推动政府工作的深λ和完善,甚至政府公众的诚信?这个契机是

  ⊙B.政府信任修复

  2、根据本讲,2015年5月29日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入开展(),切实消除隐患。

  ⊙A.安全生产专项整

  3、()是舆论引导与信任修复的基石

  ⊙D.制度设计

  4、本来在以前的一个时代,公众可能各方面条件还不错,现在进入市场化经济,到处都需要花钱,买房需要花钱、孩子看病需要花钱,在这种情况下,那么他对政府说:“一开始我不需要花钱的,现在你看,我入不歎出,我经济压力比较大。”那么他在市场经济条件之下更容易产生对政府的不信任。这种不信1要来自于()因素。

  B.间接因素

  5.公众质疑:有的人同在一个城市可以买豪车,有的人开普通的车,而有的人没有车;孩子想出国就出国、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网上炫富等等。而却有很多人现在家庭的生活还难以为继,遇到重大疾病就感觉到很困难,生活很艰巨。这些现象使得总书记提出()。

  ⊙A.全力扶贫

  6、本讲认为下列()属于中石化青岛输油管泄露爆炸事故企业层面的原因。

  ⊙℃.隐患排查不彻底,未能发现泄漏处管线腐蚀点

  7、国家应急能力体系建设的切入点是()

  ⊙D.提升公共服务管理能力

  8.在张家村拟建一座核电站,该项目引起了周围民众的恐慌,该种恐慌在本讲中被称为哪种症状?()

  恐核症

  9.产生政府信任危机的舆论因素包含(C媒体导向)

  10、本讲认为,做好安全生产或安全防控工作,首先要了解的就是(C风险)

  11、天津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造成了公众心理恐慌是由于现场存放着哪些物品(氰化钠等危化品)

  12、本讲提到(生产经营单位)是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责任主体。

  13、蝴蝶效应是哪个国家的气象学家在1963年提出来的?(美国)

  14、到今天为止使用互联网网民的人数规模已接近(7)亿

  15、在经历了一次危机之后,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产生了怀疑,不仅有怀疑也有批评,甚至还

  有其他衍生问题(C)

  C在危机发生的时候,我们究竟面临哪些挑战。

  16、天津爆炸案出现没有总指挥的状况,该如何解决(A)

  A、按照《突发事件应对法》选任。

  17、构建一个城市的安全体系,其目的是(预防风险)

  18、现代化智慧城市建立的基础是(科技人才)

  19、我们拥有庞大的互联网的全体,网民就是公众,网民代表了一个国家,也代表了社会的中间力量、青壮年、甚至一部分老人,它覆盖的范围非常广,所以说我们从网民就可以看到社会的(主体力量)

  20、本讲提到,(B)是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亮点之一。

  B、强调预防为主,增加隐患排查治理等制度。

  21、主讲人在去法国交流时发现,法国把公众的心理安全、人的安全写进了哪种国家策略?(C)C、国家安全策略

  22、根据本讲,(制度设计)是舆论引导与信任修复的基石

  23、本讲认为,与PX项目相比,殡葬厂、垃圾处理厂具有哪一特征?(公益性)

  24、某地要建一座废料处理厂,为防止出现公众心理恐慌,必须要办理哪种手续?

  A、社会稳定性风险评估、25、小王去某整形医院做隆鼻术整形,手术失败,造成小王毁容。二年前,小王在百度上搜到该医院的信息,此事件在网上迅速发酵,引起公众恐慌,该事件和本讲中哪一事件事件属同一性质?()A、三氯氰胺事件

  26、新技术城市公共安全管理集成创新需要利用()技术。B、大数据

  27、()第22条,明确提出来,所有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定期检查本单位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单落实情况,及时消除事故隐患。C、《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28、根据本讲,我国2007年颁布并实施的()对突发事件做了界定。

  A、《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29、本讲认为,隐患排查工作,首先要加强(),将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等同于安全生产事故一并看待。D、风险管理

  30、在我国发生的安全事故中,死亡人数达到多少人时,属于特别重大安全事故?(30人)

  二、多选题

  每题2分,多选、少选、错选不得分。

  1、根据本讲,主要提出了哪些对策和建议?(ABCD)

  A、加强科普宣传教育;

  B、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

  C、加强安全风险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

  D、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2、一个危机后的政府信任工作要观察(ABC)

  A、公众在实际工作中最容易和信任挂钩的是感受、观察

  B、观察政府对危机处理的速度

  C、观察政府的行为、公平正义、价值取向

  3、联合国对应急管理定义内涵是(AD)

  A、重视准备

  D、对资源和责任的管理

  4、日本重视人的心理安全,在东京都的城市规划设计建设中,要求达到哪些指标?()

  A、安心;B、安定;D、安全

  5、根据本讲,应急预案应该按照哪些方向编制(ABCD)

  A、全过程B全方位C全时空D全风险。

  6、在下列建设项目中,哪些属于邻避效应的项目?(ACD)

  A、PX项目C垃圾填埋场D殡仪馆

  7、根据本讲,应该围绕哪三个主要方面,采取建立简洁实用,融合相通的隐患排查治理信息化平台?(ACD)

  A、公众端C政府端D企业端。

  8、本课程讲述了隐患按照整改难易和造成后果的严重性可分为哪几个大分类?(CD)

  C、一般事故隐患;D、重大事故隐患

  9、全方位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的维度包含(ABCD)

  A、技术水平B人C管理理念D制度设计

  10、根据本讲,在突发事件中,要化解公众的心理恐慌,要有快速的心理干预机制,这需要哪些措施建设?(ABCD)

  A、专门的应急医院

  B辅助的新闻发言人,新闻发布的制度

  C危机干预的专家团队

  D日常监测预警的手段。

  11、根据本讲,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包括哪些方面?(ABCD)

  A、道路及水上交通安全整治

  B、危化品、烟花爆竹、油气管道安全整治

  C煤矿安全整治

  D非煤矿山安全整治

  12、本课程讲述了隐患排查治理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工作,应该按照哪些原则明确职责?(ACD)

  A、全过程C、全员D、全方位

  13、政府信任修复认识主要体现在()方面认识

  B公平与正义C价值取向

  14、本讲认为,在突发事件中,哪些心理传导的效应会对公众的心理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导致产生公众心理恐慌(ABCD)

  A、羊群效应B首应效应C鲇鱼效应D蝴蝶效应

  15、在人类发展核电的过程中,下列哪些核电站曾发生核泄漏事故?(ABD)

  A福岛核电站;B、美国三里岛核电站;D、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16、本讲认为,要化解公众的心理恐慌,需采取哪些措施?(ABD)

  A、建立突发事件管理系统和建立快速干预机制

  B、重视心理安全

  C、在宏观层面,构建社会治理体系,提高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

  D、做好信息公开,建立完善的新闻发布和信息发布制度

  17、在人类历史上,遭受过核打击的是下列哪些地区?(广岛、长崎)

  18、政府信任危机的原因及分析包括(ABCD)方面

  A、舆论因素B心理因素C直接因素D间接因素

  19、深圳宝安建立的一个平台五大体系包括(ABCD)

  A、指令体系B、预警体系C、指挥体系D保障体系

  20、政府信任危机中其他因素可以通过(ABCD)进行体现.A、政府自身的行为能力

  B、贫富差距的问题异常突出

  C、传统的宣传策略

  D、政府公信力的缺失。

  (三)判断题,每题一分。

  1、在城市的安全规划当中,绝大多数的规范目前已使用了全新的规划方式。(否)

  2、日本“3.11大地震”,核电厂发生了核泄漏,污染了海水,造成海盐受到污染,食盐已经不能食用了(否)

  3、“王子造纸厂事件”造成群众上街游行,是由于要把造纸厂建在江苏启东(否)

  4、风险是指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是)

  5、政府信任修复阶段的中长期修复是按照危机管理的具体事件划分的。

  6、政府公信力在修复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很重要的原因是缺少最基本的信任,使得整个公信力受到调整和影响(否)

  7、主讲人认为,我国还没有可以进行心理干预的专科医院(是)

  8、人口的老龄化不会对城市安全管理带来影响(否)

  9、政府信任是在突发事件后,在社会关系中,公众、非政府组织或谁组织,对政府秉持的信赖态度。(是)

  10、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当中,公众对政府及时处置突发事件、保障公共安全提出更高要求(是)

  11、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东日本大地震,造成约两万人死亡,并发生了严重的核泄漏,日本也出现了很大程度的恐慌,和杭州一样也发生了抢盐事件(否)

  12、在英国,中央政府专门的部门负责收集风险和隐患。地方政府分析、评估、制定专门的登记册或登记表,向上级政府报告。(是)

  13、“首应效应”是传播学的一个概念,其本质是一种“优先效应”又称“第一印象”,或者叫“先入为主的”,对公众的心理有非常的影响(是)

  14、本讲提到,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法》第38条新增,对生产经营单位为采取措施消除事故隐患的,给予处罚。(否)

  15、本讲认为,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也可以成为一般事故隐患(否)

  16《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二十条规定省级和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容引发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的危机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定期进行检查、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是)

  17、本讲认为,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要等同于安全生产事故一并来看待(是)

  18、企业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建设,就是要对辖区内的各类企业调查摸底,就是摸清家底、登记建档,注册入网(是)

  19、政府信任修复指在危机事件后让公众、社会组织对政府信任重新回到积极的状态,恢复对政府的信赖度与政府的公信力。(是)

  20、青年魏则西事件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公共危机事件,对于整个社会的监管力是个强有力的冲击(是)

  21、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建立健全“党政同责、一党双责、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责业领域安全生产工作(是)

  22、对于有些隐患的排查,客观地来看,还有一些技术难点,需要专业知识,还要导入专家制度。同时还要配备相应的技术装备(是)

  23、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督促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主体,健全本行业领域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是)

  24、resilience是指在遇到灾害的时候,企业、公众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而不是一味的把这些危机应对的工作,所有的危机应对工作期待政府,期待政府给包办(是)

  25、城市安全管理的一种科学理念是做好准备。(是)

  26、十九届三中全会提出来,要加快优化统筹国家应急能力建设,构建统一领导、权责一致、高效的国家应急能力体系(是)

  27、风险对管理的目标,甚至是对整体的目标,都能产生影响。(是)

  28、目前,我国基尼系数较大,但不能说明贫富差距大。(否)

  29、安监总局签发的第16号令中第四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负责(是)

  30、政府信任修复阶段的即时性修复指在面对一个突发事件时,可以边工作、边提高、边改善。

篇四:国家应急能力体系建设的切入点是

  

  “三点一面”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历程

  我国历史上就是发生公共危机较多的国家之一。在长期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实践中,我国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比较有效的应急管理体制,这是中国政治和行政管理制度的宝贵财富。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转型时期,经济全球化影响越来越深入,城市化、信息化进程加快,人口增长、人力聚集和人员流动增加,生态环境变化,生物技术、能源技术、新型材料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体制转轨,利益分配、社会结构剧烈变动,使得公共危机的形式规模、传播速度和影响程度急剧升级和扩大,以往的应对突发事件的体制已经显得不能适应。经历了2003年“非典”、2008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和5月汶川大地震等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我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建设不断得到推进,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真总结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成就、特点和经验,充分估计、充分肯定、充分运用这一体系,发展和完善这一体系,对于进一步提高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做好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古国,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不断经历着各种各样的灾害和灾难,历朝历代都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应急管理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应急管理工作方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作为一个完整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时间并不长。

  应急管理体系是指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的组织、制度、行为、资源等相关应急要素及要素间关系的总合。只有建立比较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在预防、预测、预警、指挥、协调、处置、救援、评估、恢复等应急管理环节中各方面快速、高效、有序反应,防止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或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负面影响。

  我国全面建设应急管理体系,始于2003年总结抗击“非典”的经验和教训,以这一阶段的应急管理工作作为“起跑点”;发展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的行政能力建设,从而把创新应急管理制度作为“着力点”;提高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把应急管理摆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格局中,并将其确立为“定位点”;形成了应急管理“点”与常态行政管理“面”的结合,推动了科学发展。

  一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起跑点”

  2002年秋,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面对很不安宁的世界,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全党同志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1]2003年春,我国从南到北,经历了一场由“非典”疫情引发的从公共卫生到社会、经济、生活全方位的突发公共事件。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取得了抗击“非典”的决定性胜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党和国家及时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全面、不协调和不可持续性等因素,提出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建设的重大命题。2003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指出,“通过抗击‘非典’斗争,我们比过去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还不够协调;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缺陷;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不健全,处理和管理突发公共事件能力不强;一些地方和部门缺乏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准备和能力。我们要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真正使这次防治‘非典’斗争成为我们改进工作、更好地推动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随后国务院提出“争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2]而几乎与抗击“非典”同时,我们党确立了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都对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作出部署、提出要求。[3]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对应急管理认识的提高,成为科学发展观产生的切入点和重要内容。

  二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着力点”

  党和国家从经济社会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着力加强应急管理制度建设。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深刻分析了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提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加快的国际环境,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必须加快推进改革”“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风险的能力”。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执行力的层面,进一步提出“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2006年8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了我国按照“一案三制”的总体要求建设应急管理体系。《中

  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提高突发公共事件管理和抗风险能力。按照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信息平台,建设精干实用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完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加强应急管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参与和自救能力,实现社会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的整体联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大投入,落实责任,严格管理,强化监督,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4]至此,这三次党的全会基本完成了我国应急管理体系框架的蓝图设计工作。

  三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定位点”

  党和国家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定位。2006年3月,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第一次提出“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局面”的要求,在这个总要求下,提出“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加之此前,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农村建设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作出过部署。这标志着党和国家把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明确了应急管理的定位、目标、任务和政策。2005年初,国务院办公厅成立应急预案小组。7月,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落实“一案三制”建设、加强应急管理的一揽子政策措施。8月,国务院颁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年底,国务院办公厅成立“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和“应急管理专家组”。2006年7月,国务院召开第二次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进一步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2007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国务院分别召开了大型企业应急管理和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会议。由国务院办公厅主管、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主办的《中国应急管理》(月刊)创刊。国务院办公厅首次公开发布《2006年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情况》,对我国2006年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进行了分析评估。与此同时,应急管理体系向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延伸。全国31个省区市都成立了省级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国家防汛抗旱、抗震减灾、海上搜救、森林防火、灾害救助、安全生产等应急管理专项机构职能得到加强。这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了各应急管理专项机构和办

篇五:国家应急能力体系建设的切入点是

  

  AdvancesinSocialSciences社会科学前沿,2021,10(1),20-26PublishedOnlineJanuary2021inHans.http://www.hanspub.org/journal/ass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1.101005突发事件背景下城市应急能力建设研究

  樊晨阳

  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河南

  焦作

  收稿日期:2020年12月18日;录用日期:2021年1月13日;发布日期:2021年1月20日

  摘

  要

  在全国城市突发事件频发的环境背景下,为充分发挥我国应急管理体制优势,最大限度地完善城市应急能力建设,本文首先在梳理国内外应急能力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提升应急能力建设的必要性,进而从应急救援队伍和设备、应急信息传递和沟通、应急管理框架和体系等方面重点探索城市应急能力建设的短板,具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优化路径,为城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者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合理的指导建议以及明确的前进方向,对不断提升城市应急能力建设和城市公共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

  突发事件,城市应急,应急能力建设

  StudyontheConstructionofUrban

  EmergencyCapacityintheContext

  ofEmergencies

  ChenyangFanEmergencyManagementSchool,HenanPolytechnicUniversity,JiaozuoHenan

  thththReceived:Dec.18,2020;accepted:Jan.13,2021;published:Jan.20,2021AbstractInthecontextoffrequenturbanemergenciesacrossthecountry,togivefullplaytotheadvantagesofemergencymanagementsysteminourcountry,tothegreatestextenttoimprovethecityemergencycapabilityconstruction,thispaperfirstlyonthebasisofcombingthecurrentsituation文章引用:

  樊晨阳.突发事件背景下城市应急能力建设研究[J].社会科学前沿,

  2021,10(1):20-26.

  DOI:10.12677/ass.2021.101005樊晨阳

  oftheconstructionofemergencyabilitybothathomeandabroad,theauthoranalysestheneces-sityofimprovingtheemergencycapabilityconstruction,thenfromtheemergencyrescueteamandequipment,emergencyinformationtransmissionandcommunication,emergencymanage-mentframeworkandsystemmainlyexploretheshortboardofcityemergencycapabilitycon-struction,targetedputforwardthecorrespondingoptimizationpath,forurbanemergencyman-agementworkersprovideawealthofinformationresources,thereasonablesuggestionandcleardirection,thedirectionofitisofcertainsignificancetoconstantlyimprovetheurbanemergencycapacityconstructionandtheurbanpublicemergencyhandlingcapacity.

  KeywordsTheEmergency,CityEmergency,EmergencyCapacityBuilding

  Copyright?2021byauthor(s)andHansPublishersInc.ThisworkislicensedundertheCreativeCommonsAttributionInternationalLicense(CCBY4.0).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OpenAccess

  1.引言

  在全球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居住区域及各类产业、财富向城市聚集。城市成为人类生活生产核心区域且公共领域不断增多的同时,突发事件的类型、发生风险也随之增多。近年来,我国重大突发事件频发,从自然灾害到事故灾难再到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不仅种类繁多且相互交织、影响放大,产生的后果复杂严重。为了更加快速、稳健的推动全国城市化进程,增强城市安全度,城市应急能力建设至关重要。

  广义上的突发事件是指毫无预兆、突然发生,严重威胁社会安全或个人生命的自然、社会事件,一般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种类型。突发事件具有随机性、突然性、破坏性、复杂性、可变性、扩散性等特点[1]。根据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第三条明确规定突发事件发生时应按照事件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划分为一般、较大、重大以及特别重大四个等级。其类型、等级不同,发生特点大相径庭,因此突发事件发生时应严格按照等级启动应急响应程序。

  相较于一般突发事件,城市突发事件呈现出随机性强不可准确预测、发生迅猛不确定性强、伴有极强破坏性的特点。例如,2020年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典型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纵观事件的发展过程,从发现情况到全面感染,整个过程爆发迅猛发且具有明显的时间节点。城市突发事件影响范围更广、造成的损失更大,但无论何种类型、何种规模的突发事件都必然会对社会和人民群众在经济或精神上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国应急管理工作应急积极借鉴国外应急管理成果,加快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的构建以及应急能力的现代化进程。在党的十九大以及第十九届二中全会、十九大三中全会中明确规定了处置日渐增多的突发事件要基于国情,充分发挥我国应急体系的特色和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应急体系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2]。因此,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水平,强化城市应急能力建设成为当今应急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2.国内外研究综述

  关于城市应急能力建设的研究,最早出现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近年来,因城市频发突发事件导致的严重影响,我国相关领域学者也相继加入到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研究工作中来。

  DOI:10.12677/ass.2021.10100521社会科学前沿

  樊晨阳

  2.1.国外研究综述

  美国的应急能力建设初期,大量学者以“911”等恐怖袭击事件为突破口,目的在原有的传统应急体制基础上探索出可以应对任何类型突发事件发生的一系列更为完整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应急能力评估相关研究美国开展时间早,2000年初就有学者对此进行了讨论,探索指标选取的关键因素以及成功的应急管理所应具备的要素。

  日本关于应急能力的研究与美国开展时间基本一致,法律法规构建方面:《日本防灾基本计划》、《灾害基本对策法》相继的出台,作为日本防灾减灾领域指导性计划。阪神大地震后,日本一些学者提出了“公助·共助·自助”的减灾理念,并通过文化活动的形式将这一理念渗透到人们生活当中。例如,自1995年由日本汉字能力检定协会举办的年度重大事件代表汉字的活动,1995年因阪神大地震而定的“震”以及2004年和2018年重复当选的“灾”,“灾”字的重复当选表现出日本国民普遍的防灾减灾意识。

  英国本身国土环境条件优越,巨灾风险较低,而且人口居住分散,极少发生群体性事件。且应急能力建设开展时间长,主要集中在社区的应急建设。具体建设内容包括:通过活动互动形式向社区居民普及自救互救知识、推广以“大社区”理念为核心的政府领导社区自治体系、将大数据融入到社区服务功能当中以及创立“社区应急方案模板”进一步完善社区的应急保障体系等。

  2.2.国内研究综述

  我国应急能力相关研究开始时间较晚,2003年非典过后是一个明显的增长阶段,其发展与我国应急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时间相吻合。首先应急能力评估方面:张海波、童星从应急管理的一般原理及体系特点出发,在注重整体性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风险识别和事件脆弱性进行应急能力评估,探索出适用于国家多层次的应急评估模型,实现应急能力评估模型与现实经验的完美结合[3]。田依琳、杨青等认为应急能力评估过程复杂且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因此以系统理论为支撑,以层次分析法为手段,从而构建应急能力评估模型。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郑双忠、邓云峰、刘攻智等人在探索应急评估指标来源的基础上将应急管理体系指标分为一级指标18项(类),二级指标76项(属性),三级指标405项(特征),方便评估过程赋值的同时为城市应急能力评估工作提供参考[4]。社区应急建设方面:李菲菲、庞素琳等在分析典型案例的基础上,阐述社区应急建设的必要性,从解决社区现有无人管理、缺乏保障机制等问题出发,基于治理理论提出适用于我国的社区应急建设模式[5]。庞宇通过对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技术层面的创新,探索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支撑的社区应急管理新模式[6]。应急救援建设方面: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陈秀万、杨凯欣等人运用空间信息技术、卫星定位技术、网络与移动信息技术以及系统集成技术等科技手段,以成都市为例探索系统的城市应急救援联动模式,使系统最大限度的发挥效能[7]。邓军、李贝注重对矿山应急救援建设的探索,提出应建设多功能的创新型应急救援机制[8]。康青春、马宝磊针对我国消防应急救援指挥体系提出问题,并具有针对性的在法律体系、救援设备、应急联动模式等方面。

  综上,国外应急能力建设起步早,对应急能力的评估标准、应急理论的诠释理解和实际应急建设实施等方面成果颇丰。但是,国内现有应急能力建设研究注重对应急评估指标的选取及其模型的构建,较少与实际相结合,运用于某一城市的应急能力评估工作中的更是鲜有。且现有应急评估工作存在评估对象单一,缺乏系统的综合性应急评估框架等情况。与此同时,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应急救援处置能力、信息传递沟通建设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阻碍城市应急能力的优化提升。城市应急能力的高低,与其应急能力建设得当与否密不可分。本文通过对应急避难场所的设置、应急救援队伍的组成、应急物资的储备建设等方面对我国应急能力建设现状进行分析。

  DOI:10.12677/ass.2021.10100522社会科学前沿

  樊晨阳

  3.我国城市应急能力建设短板

  城市突发事件种类繁多,灾情复杂,且可有效使用的空间资源、人力资源十分有限,因此,通过分析我国城市应急能力建设短板,寻找不足之处,并以此为切入点,落实情况、重点解决。暨期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缺点转变为优势。为此,本文在城市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筛选排查出应急能力的薄弱点和短板,总结整理后具有针对性的提出优化路径。

  3.1.缺乏应急设备开发和专业的指导人才

  一方面,相比较欧美等一些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我国可用于应急工作的设备种类较少,技术相对落后,自主研发、生产能力较弱,高精尖设备主要依靠从国外进口。应急设备中常用的基础设备为救援设备、通讯设备、医疗设备、消防抢险设备,此外还有适用于某一特定环境下的突发事件专用应急设备。例如,矿井专用后备电源装置、井上快速移动救援平台和新型氧气呼吸器;水上应急生命探测救援设备“夜通航”等。目前我国应急车载、机载等移动型基础应急设备数量占比较大,更为精密的数据监测平台、高空水下作业仪器、针对性较强的专业设备、智能辅助型设备相对缺乏,已投入使用的设备运行效率低,精确性不高,并且这类设备价格高昂对于中小型城市来说难以实现其应急部门的普及使用。另一方面,当应急设备足够科技化的同时暴露出缺乏与之匹配的专业指导、使用人员,只是单单增加高端应急设备容易造成的无人懂、无人会、无人操作的情况,导致设备闲置、浪费,因此需在提升硬件水平的同时应逐步强化配套的软件水平,培养应急设备的专业使用人才,使其二者相互匹配共同发挥作用,推动城市应急能力快速提升。

  3.2.“信息孤岛”现象阻碍应急工作的顺利进行

  “信息孤岛”问题是通过借用信息科学领域概念来解释应急工作中出现的信息孤闭如同孤岛的现象,是当今世界各国信息技术发展不平衡背景下的产物。在具体应急管理工作中为表现为突发事件的客观信息传递闭塞、信息关联脱节、信息共享滞后;部分应急人员知识结构和价值观缺陷,曲解对突发事件客观性认知或盲目拒绝、相信某一信息来源都有可能影响应急信息分析和应急决策主体对信息表征及其价值的判断,导致错误理解、混乱理解相关信息的本质内容。我国应急信息化建设深度和广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明显的发展,且应急管理的多个部门层级分明,体系较为分散,都具有各自独立的信息获取途径,容易忽视其信息资源的使用、保存和共享,导致应急管部门长期对“信息孤岛”问题视若无睹未得到解决。应急管理信息的滞后传达、数据缺失、标准差异、瞒报漏报都会阻碍城市应急工作的顺利进行。

  3.3.城市单一应急管理体系导致的相关问题

  应急反应框架运行情况展现出突发事件发生时城市的综合应对能力,是精确灾难情况,降低伤亡人数的一道关键程序。伴随着城市公共突发事件关联性、耦合性的逐渐增强,单灾种应急反应框架的“碎片化”、“条块化”、职权冗余化等问题日益凸显。“碎片化”和“条块化”侧重于从应急管理工作的整体性方面来讲,它们是我国传统城市应急管理体系长期以来形成的部门、层级以及条块上的分散、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等问题;职权冗余指的是应急工作职务重叠、职能界定不清、职务执行过程繁琐拖沓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故而导致城市的应急能力水平停滞不前,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甚至呈现出倒退的趋势。2018年应急管理部的成立代表我国应急工作开始从单一向综合、业余向专业的转变,但仍要面临转型过程中的重重困难与挑战。

  3.4.跨区域的综合型应急救援建设相对落后

  城市规模庞大,不同区域存在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社会文化上的差异,突发事件呈现出必然的差

  DOI:10.12677/ass.2021.10100523社会科学前沿

  樊晨阳

  异性、多变性和不平衡性。传统应急救援无论是基地建设还是队伍组成,都存在职能单一、专业能力差、层级分工混乱以及资源成本浪费等问题,造成应急能力低下,不能满足政府以及社会的需要。为了迎合科学发展观以及现代化发展的需求,不断强化综合应急质量,全国范围内综合性训练基地陆续建成,跨区域作战的6个国家级陆地搜寻与救护基地也即将投入使用[9]。

  4.城市应急能力建设提升路径分析

  4.1.行动导向——前沿的应急能力建设观点

  关于城市应急能力建设问题有不少学者都对此展开过讨论,逐渐涌现出大量的城市应急能力建设创新思想、创新方法,有些观点在结合西方发达国家应急能力建设优秀经验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适用于我国城市的应急能力提升路径。在中国知网上以“城市应急能力建设”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发现近年来很多新鲜的观点可供我们学习、参考、借鉴。例如,最近几年流行的韧性治理理念、协同治理理念、信息治理理念以及风险管理理念等,以及定量分析、模型套用、基于典型案例分析的城市应急能力建设方法。通过了解、运用这些前沿的观点,能够使城市应急能力做到与时俱进、充满活力,走在世界的前端,为我国城市应急能力注入新的灵魂,成为一切应急行动的指向观点。

  4.2.行动手段——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

  情报收集、情报管理、情报应用作为全球竞争的新兴“武器”,可通过充分发挥应急管理、调度中心的信息整合、情报先导、数据统一、辅助决策作用从而推进城市应急的信息化治理,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城市居住人口复杂性、互联网用户繁杂性造就了城市复杂繁多的信息网络,因此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应符合城市的特有属性,在信息组织架构以及管理运行模式方面对现有的各类信息管理系统和情报数据系统进行梳理整合或体系化集成。但与此同时,应注意避免出现情报黑箱、信息冗余、数据壁垒、系统孤岛、信息重复利用等问题,保障信息的实时连贯性、共享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息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依据,要发挥其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作用,以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作为城市应急工作的行动手段[10]。

  4.3.行动指南——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城市公共应急预案是指面对城市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重特大事故、环境公害及人为破坏的应急管理、指挥、救援计划等,通常建立在综合防灾规划之上[11]。一般分为总体、专项、部门以及地方四种应急预案,并且以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靠科学,依法规范;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等五大条作为应急预案编制的基本原则。城市公共应急预案内容涵盖应急指挥系统的分配、应急救援队伍的组成以及应急保障体系和事后恢复系统的设置,完善重点应放在整体编制过程、演练评估细节、环节定期更新、部门衔接情况以及对原有预案的查缺补漏等。确保应急预案的真实使用性,杜绝出现“重编制、轻启动”的形式应急预案情况。因此,需要不断完善城市应急预案框架从而使相应应急行动可有效应对非常规情况下发生的突发事件,成为城市一切应急工作的行动指南。

  4.4.行动动力——畅通的应急联动协同

  通过上文可知城市之间的联合协作对于突发事件的及时响应、快速救援至关重要,畅通的城际应急联动不仅对于应急管理者来说可以增强工作信心、有利于正确决策、指令的下达。而且对于应急救援人员来说,同伴的增加使应急能力综合强度上升,充足的人员数量、雄厚的应急资源,保障了其救援效率以及救援自信。畅通的协同合作在突发事件结束后的日常工作中,同样会产生一些良好的效果。例如,DOI:10.12677/ass.2021.10100524社会科学前沿

  樊晨阳

  增进城市之间的相互了解、增加协同合作默契性、城市应急优势互补、城市应急方法学习从而为未来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城际合作打下坚实的常态化基础。因此,需不断优化、更新城市之间的协同通道,保证其交流、来往的顺畅无阻,以此成为各个应急参与部门的行动动力。

  4.5.行动约束——严谨的突发事件法律法规

  应急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少不了法律制度对其的严谨把控。应急管理框架层级分明,指挥、传递、执行过程分工明确,但实际运行过程中仍会出现相互推诿、扯皮以及滥用职权等违规现象,严重影响应急秩序,易产生不良后果。目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灾害应对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约束下,对于指挥层级权限的界定、执行层级的监督等问题有了明确的规定,该法案的实施意味着应急管理工作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标志着我国“从单一性到综合性、从临时化到制度化”的综合化突发事件应对格局基本形成[12]。

  4.6.行动后盾——健全的应急保障体制机制

  应急保障机制是维护前期工作稳步推进,中期工作顺利开展、后续工作有序可循的重要运行机制。我国应急管理一案三制成形后,应急管理体系趋于完善,覆盖突发事件预警、响应、恢复全过程的应急保障机制也应运而生。其一注重强化实用性,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可立即投入使用,第一时间为应急工作保驾护航。其二注重提升针对性,具有针对性的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支持,保障应急资源的高效利用,长效规范,精准投放。其三注重整体统一性,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建设具有统一指挥、上下联动、统筹协调的综合型应急保障形式。

  4.7.行动辅助——有趣的应急文化宣传活动

  我国应急管理文化是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衍生出来的,因此富有强烈的中国特色,有利于应急工作因地制宜,准确把握规律。一方面,广泛宣传应急知识,大量组织以应急为主题的互动活动,营造良好的应急知识学习氛围。另一方面,使应急知识、应急文化活动充满科学性、趣味性,深入人心,打破传统以板报、传单、横幅等为载体的应急文化宣传形式,灵活运用互联网、新闻媒体等现代信息科学技术,从而更好的提高全民危机意识、增强民众自救互救能力以及对应急全面的认知。以文化作为基石、以文化作为武器,通过思想意识、普及教育提升城市群众应急能力建设认知,将应急意识深深的树立在人们心中,使应急管理工作得到广大的认同感和拥护感、使人民群众成为防灾减灾工作的良好推动力。

  参考文献

  [1]

  朱力.突发事件的概念、要素与类型[J].南京社会科学,2007(11):81-88.[2]

  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11/30/c_1125292731.htm,2019-11-30.[3]

  张海波,童星.应急能力评估的理论框架[J].中国行政管理,2009(4):33-37.[4]

  邓云峰,郑双忠,刘功智,刘铁民.城市应急能力评估体系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5(6):33-36.[5]

  李菲菲,庞素琳.基于治理理论视角的我国社区应急管理建设模式分析[J].管理评论,2015,27(2):197-208.[6]

  庞宇.智慧社区应急管理的创新模式[J].电子政务,2016(9):104-109.[7]

  陈秀万,杨凯欣,方裕,陈斌.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城市应急救援联动系统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4):49-52.[8]

  邓军,李贝,李海涛,张莹,徐志胜,李珍宝,关欣杰.中国矿山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现状及发展刍议[J].煤矿开采,2013,18(6):5-9+66.[9]

  孙伯春.以消防救援为基础组建国家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的迫切性[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0,29(8):691-694.

  DOI:10.12677/ass.2021.10100525社会科学前沿

  樊晨阳

  [10]

  周庆山.政府应急管理的信息治理机制建设问题与思考[J].文献与数据学报,2020,2(1):13-22.[11]

  城市公共应急预案[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F%8E%E5%B8%82%E5%85%AC%E5%85%B1%E5%BA%94%E6%80%A5%E9%A2%84%E6%A1%88/12748672?fr=aladdin,2020-11-30.[12]

  钟开斌.回顾与前瞻: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J].政治学研究,2009(1):78-88.

  DOI:10.12677/ass.2021.10100526社会科学前沿

推荐访问:国家应急能力体系建设的切入点是 切入点 体系建设 应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