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万有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教案设计 整改报告 事迹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高中历史重要知识点归纳3篇(完整文档)

时间:2023-03-29 14:55:05 浏览量:

高中历史重要的知识点归纳1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重要知识点归纳3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高中历史重要知识点归纳3篇(完整文档)

高中历史重要的知识点归纳1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运动,奠定了*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附]荀子的重要言论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高中历史重要的知识点归纳2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运动,奠定了*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附]荀子的重要言论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高中历史重要的知识点归纳3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简述《*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年《*宣言》的发表

  二、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上的经验教训。

  1、巴黎公社的建立:经过1871年3月18日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巴黎公社。

  2、主要举措:参照课堂笔记(政治、经济、文教)

  3、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法国生产力发展还不足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4、经验教训:

  (1)成功地建立无产阶级*须具备成熟的社会条件,决非简单地推翻旧*即可一蹴而就。

  (2)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在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的领导。

  (3)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要建立工农联盟,争取广大人民的支持。

  三、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1、经过:

  (1)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资产阶级建立起临时*。

  (2)1917年4月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指出俄国的形势需要无产阶级夺取*,实现社会主义革命,通过无产阶级*去实行土地改革,并提出退出战争。

  (3)1917年11月6日彼德格勒的武装工人、士兵起义,推翻了临时*,取得了起义的胜利。

  (4)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通过了《和*法令》和《土地法令》,组*民委员会,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意义:

  (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使俄国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3)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的道路。

  3、特点:

  (1) 革命理论: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2)革命道路:开创了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

  (3)革命历程: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度到社会主义革命,形成了两个不同阶段性质的革命。

  (4)革命方式:由设想和*夺权到运用暴力形式夺取*。

  4、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区别:

  (1)领导阶级不同:

  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2)革命性质不同:

  二月革命是资本主义性质,未能改变俄国社会性质,建立资产阶级统治的“临时*”。

  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性质,无产阶级*上台建立“苏维埃”*(苏俄)。

  (3)革命对象不同:

  二月革命推翻对象是沙皇专制统治;十月革命推翻对象是“临时*”*统治。

  (4)革命影响不同:

  二月革命后“临时*”倒行逆施,对内镇压工农运动,对外继续参加“一战”。迅速被人民推翻,湮没在历史中。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采取了对外卫国战争、对内巩固*、保障民生的一系列有效措施,使苏俄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的社会主义国家。


高中历史重要的知识点归纳3篇扩展阅读


高中历史重要的知识点归纳3篇(扩展1)

——高中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5篇

高中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1

  一、 从“无为”到“有为”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措施:减轻田租、赦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4)结果: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5)汉初面临的社会问题:

  内: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割据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为患,边关危机,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6)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其人:

  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在位期间,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 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三、儒学成为正统

  1、儒学兴起的原因:

  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

  2、儒学教育状况:

  (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2)兴办太学,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任官。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3)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3、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高中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2

  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1.宗法色彩更加浓厚

  成王时周公分封的诸侯国数量很多,对这些被封的诸侯,周王称其中同姓的为伯父、叔父,称异姓的为伯舅、叔舅。相对来说,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因此他们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而西周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把众多的诸侯同周*紧密地结合为一体,这就是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

  2.同姓分封,范围扩大

  对照《西周分封示意图》,不难看出同姓的诸侯在燕、鲁等地大有其人,打破了商朝同姓多内服的成例,使周王亲族的势力远达边鄙,扩大了周王的有效管辖范围。

  3.义务更加明确

  例如,诸侯必须定期朝觐周王,向周王贡献各种物产,接受周王之命出兵保卫王室或征伐反叛等;同时对周王的婚丧嫁娶、巡狩等也要尽义务。有时,诸侯大国可在周王授意下调动附近的中小诸侯国的军队,共同从事征伐战争。由于大国成为一方之长,所以又称之为方伯,有的方伯还被召入朝廷任职,辅佐周王。

  4.逐级分封

  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要以大宗的名分继续对自己的宗亲进行分封,这就使周王的势力随着血缘关系的.逐级延展,渗透到诸侯国的每一个地区;商代未见如此严密的制度,商王对外服地域的控制力是很有限的。

  5.等级爵位产生

  被分封的诸侯,在爵位上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号,虽然从金文内容上看,尚未有等级差别具体如何不同的"记载,但已经分类定等级是可以确定的。

  6.监国制度出现

  周王为了防范诸侯叛乱,派人作为监官去监视他们。例如周灭商后,周武王令商纣王之子武庚仍居殷故地,管理殷民,同时又分封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在其周围进行监视,称为“三监"。出土的铜器铭文证实,西周还派有一些监官到其他诸侯国去。这是周王对地方诸侯加强控制的一种重要措施,也是*古代确立监察制度的先声。

  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1.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开始了近500年共和国时期。

  2.罗马从建国初期开始*民一直为争取充分的政治权利与氏族贵族进行长期斗争。结果,*民相继获得了担任各种公职的权利,罗马共和国的社会基础逐渐扩大;贵族特权逐步被废止,贵族寡头政治走向衰落。

  3.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历史进入帝国时代。

  4.公元2世纪罗马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5.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两大部分: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

  6.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欧洲古代历史终结。

  古代*的科技成就

  1.古代*重大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古代科技的里程碑

  造纸术

  ①纸出现以前的书写材料——甲骨、青铜、竹木简、帛

  ②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不适于书写

  ③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人称“蔡侯纸”

  ④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为人类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印刷术

  ①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世界最早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868年)印刷的《金刚经》

  ②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③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

  火药

  ①唐代发明,唐末用于战争

  ②14世纪初,火药由*人传入欧洲,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一定作用

  指南针

  ①战国时发明司南

  ②北宋时发明指南针,并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西欧,促进了远洋航行,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天文学:

  ①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书中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申在世界上最早用赤道坐标表示恒星位置)

  ②唐代僧一行主持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这是世界上的第一次

  ③元代郭守敬制成的观测天体坐标的工具“简仪”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他编定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

  数学

  ①春秋战国——出现筹算计算法

  ②东汉——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标志着我国古代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以算筹为计算工具、以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制记数系统来计算的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③西汉——《周髀算经》在世界上最先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这一勾股定理的特例

  ④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提出割圆术,圆周率为3.1416;南朝祖冲之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1000年

高中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3

  一、 从“无为”到“有为”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措施:减轻田租、赦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4)结果: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5)汉初面临的社会问题:

  内: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割据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为患,边关危机,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6)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其人:

  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在位期间,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 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三、儒学成为正统

  1、儒学兴起的原因:

  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

  2、儒学教育状况:

  (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2)兴办太学,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任官。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3)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3、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高中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4

  一、战时*政策

  1.1917年十月革命后,建立了苏维埃*,推出了一战。

  2.背景:

  3.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苏维埃*

  4.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等

  余粮收集制的弊端和效果:严重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但它在短期内取得明显效果,缓解了城市的饥荒,保证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

  5.结果:战胜了敌人,巩固了*

  〖评价战时*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在军事上起到了战胜敌人的保障作用;另一方面,战时*政策又是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道路过渡的一种尝试,并不是苏俄当时的理想政策,也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2.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标志着战时*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3.内容:

  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方面,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方面,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4.特点:一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二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5.实质:实际上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

  6.作用: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建设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高中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5

  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1.宗法色彩更加浓厚

  成王时周公分封的诸侯国数量很多,对这些被封的诸侯,周王称其中同姓的为伯父、叔父,称异姓的为伯舅、叔舅。相对来说,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因此他们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而西周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把众多的诸侯同周*紧密地结合为一体,这就是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

  2.同姓分封,范围扩大

  对照《西周分封示意图》,不难看出同姓的诸侯在燕、鲁等地大有其人,打破了商朝同姓多内服的成例,使周王亲族的势力远达边鄙,扩大了周王的有效管辖范围。

  3.义务更加明确

  例如,诸侯必须定期朝觐周王,向周王贡献各种物产,接受周王之命出兵保卫王室或征伐反叛等;同时对周王的婚丧嫁娶、巡狩等也要尽义务。有时,诸侯大国可在周王授意下调动附近的中小诸侯国的军队,共同从事征伐战争。由于大国成为一方之长,所以又称之为方伯,有的方伯还被召入朝廷任职,辅佐周王。

  4.逐级分封

  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要以大宗的名分继续对自己的宗亲进行分封,这就使周王的势力随着血缘关系的逐级延展,渗透到诸侯国的每一个地区;商代未见如此严密的制度,商王对外服地域的控制力是很有限的。

  5.等级爵位产生

  被分封的诸侯,在爵位上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号,虽然从金文内容上看,尚未有等级差别具体如何不同的"记载,但已经分类定等级是可以确定的。

  6.监国制度出现

  周王为了防范诸侯叛乱,派人作为监官去监视他们。例如周灭商后,周武王令商纣王之子武庚仍居殷故地,管理殷民,同时又分封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在其周围进行监视,称为“三监"。出土的铜器铭文证实,西周还派有一些监官到其他诸侯国去。这是周王对地方诸侯加强控制的一种重要措施,也是*古代确立监察制度的先声。

  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1.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开始了近500年共和国时期。

  2.罗马从建国初期开始*民一直为争取充分的政治权利与氏族贵族进行长期斗争。结果,*民相继获得了担任各种公职的权利,罗马共和国的社会基础逐渐扩大;贵族特权逐步被废止,贵族寡头政治走向衰落。

  3.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历史进入帝国时代。

  4.公元2世纪罗马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5.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两大部分: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

  6.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欧洲古代历史终结。

  古代*的科技成就

  1.古代*重大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古代科技的里程碑

  造纸术

  ①纸出现以前的书写材料——甲骨、青铜、竹木简、帛

  ②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不适于书写

  ③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人称“蔡侯纸”

  ④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为人类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印刷术

  ①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世界最早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868年)印刷的《金刚经》

  ②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③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

  火药

  ①唐代发明,唐末用于战争

  ②14世纪初,火药由*人传入欧洲,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一定作用

  指南针

  ①战国时发明司南

  ②北宋时发明指南针,并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西欧,促进了远洋航行,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天文学:

  ①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书中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申在世界上最早用赤道坐标表示恒星位置)

  ②唐代僧一行主持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这是世界上的第一次

  ③元代郭守敬制成的观测天体坐标的工具“简仪”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他编定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

  数学

  ①春秋战国——出现筹算计算法

  ②东汉——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标志着我国古代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以算筹为计算工具、以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制记数系统来计算的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③西汉——《周髀算经》在世界上最先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这一勾股定理的特例

  ④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提出割圆术,圆周率为3.1416;南朝祖冲之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1000年


高中历史重要的知识点归纳3篇(扩展2)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3篇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1

  一、开辟新航路

  1、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一)必要性(原因):

  (1)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

  (2)社会根源:欧洲人的“寻金热”(开辟新航路的动机)

  (3)宗教根源:传播天主教

  (4)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直接原因)

  (二)可能性(条件):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提高、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最早探询新航路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3、第一个进行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是: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其航线是—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发现非洲的最南端 | →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意义 加强专制,消极作用多

  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从集权到专制

  2分裂与统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占主导地位)

  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政治腐败)

  ⑶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激化矛盾)

  ⑷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统一的原因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

  ⑴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从思想上看,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要求,经儒家发展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强。

  ⑷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向往中原。(被征服)

  3、评价:

  ⑴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

  ①从时间看,封建社会分裂时间不超过几百年。

  ②从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统一的王朝,影响巨大、深远。

  ③从分裂时期看,分裂孕育着统一,出现局部统一。

  ⑵对分裂与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对分裂简单地加以否定。

  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处于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国家统一的历史进步作用

  3治乱兴衰

  1、产生治世的原因

  ⑴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在长期战乱、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一般都能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而调整统治政策,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采取修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治世。

  ⑵统一的局面下,政局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开元盛世)

  ⑶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之后,经改革调整而出现中兴局面。(光武中兴)

  ⑷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好交往。(贞观之治)

  ⑸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出现乱世的原因

  ⑴统治黑暗、腐朽。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专权的现象。(汉、唐、明)

  ⑵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或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现象。ex:东汉、唐末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矛盾激化。ex:西晋

  ⑶农民战争的作用。地主大量兼并土地,造成农民流亡,引起农民起义。

  ⑷自然灾害。

  3、认识

  ⑴对治世肯定其进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阶级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没有改变,正是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使社会出现治世。

  ⑵乱世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但是:

  ①处于乱世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斗争,有利于民族融合。

  ②在局部统一地区,统治者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加强恢复和发展经济,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七国之乱和安史之乱,虽然都是叛乱,但结果不同。七国之乱之后,中央集权加强;安史之乱之后,中央集权被削弱。

  调整和改革

  1相同点

  ⑴背景相同。都发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之后,统治者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措施(相同与不同)

  ⑴经济:

  ①*生产力。

  前期-*劳动者本身和释放奴婢;后期-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②减轻人民负担——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紧密结合起来——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

  ①约束统治者,生活节俭,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②减轻刑罚,缓和阶级矛盾

  ③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内部矛盾

  3评价

  ⑴调整或改革后,从经济上看,推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力富强(不同朝代富强的程度不同,东汉较差),多出现治世。

  ⑵从政治上看,调整或改革后稳定统治秩序,保证社会安定,完善封建统治制度,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

  ⑶从文化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4历代改革

  ⑴管仲改革——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

  ⑵商鞅变法——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政治改革

  ⑶王安石变法——封建社会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分裂与统一、改革之间的关系

  ⑴中央集权的加强、调整和改革与分裂统一、治乱兴衰是密切相关的。联系起来认识:分裂时期多乱世,说明改革或调整不成功;而不成功的改革造成分裂、乱世。统一时期多为盛世,说明改革或调整成功;反过来,成功的改革促使统一、盛世出现。

  ⑵调整和改革、分裂统一、治乱兴衰与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削弱密切联系。

  ⑶体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政治思想

  1、法家的法治思想

  ⑴法家思想顺应了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反映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⑵法家提出具有发展进化因素的历史观,体现出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的进取精神。

  ⑶法家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而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沿袭了两千多年。

  ⑷法家思想提倡严刑苛法,不利于长治久安,加之统治者滥用民力,超出了农民阶级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阶级矛盾激化,秦王朝二世而亡。

  2、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实践证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是统治阶级实行的一种宽松的政策。

  ⑴它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起到促进生产恢复与发展的作用,出现治世。秦汉以后,每逢大乱,人民贫困时,统治者多采用“修养生息”政策——道家的治国之策。如汉、唐、明等朝。

  ⑵在社会稳定,生产发展以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就不再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如汉朝“文景之治”时出现了王国问题、匈奴问题等,西汉政治思想从无为到有为,从道家到儒家。

  3、儒家的“大一统思想

  孔子“仁”和以德治民→孟子“仁政”和民贵君轻→董仲舒“大一统思想

  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影响巨大。它客观上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及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4、政治(统治思想发展的趋势

  百家争鸣→一家专制(秦)→独尊儒术

  5、统治者的思想控制

  ⑴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仕;清朝*。

  ⑵利用宗教(西汉以后,统治者利用宗教加强思想控制)

  *古代经济史

  1经济发展的原因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3、大规模农民战争的推动。

  4、中原人民的迁移,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传播,使所到之处经济发展。

  5、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外交流

  6、科学技术的发展。

  7、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表现

  1、农业

  农业发展一般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水利工程的兴修、治河工程、农作物的引种、开垦土地的亩数(增加多少)、产量数(增加)、人口数(增加)。

  2、手工业

  手工业发展表现为:⑴手工业部门的多少:纺织、冶铁、制瓷、造纸等。⑵分工扩大、花色品种的增加。⑶产量的提高,技术水*的提高和质量的提高。

  书上讲到的手工业的发展包括:西汉开始用煤冶铁;北宋也用煤,徐州是冶铁中心;明朝用焦炭炼铁(佛山)。

  3、商业

  商业发展的表现为:商品种类的增加、商品质量的提高、城市的出现和扩大、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货币的变化。

  4、重大水利工程

  ⑴秦朝灵渠。⑵汉武帝治河。⑶隋朝大运河。⑷唐朝大面积治河。 ⑸五代钱塘江海塘。⑹元朝漕运修建运河。

  *古代经济发展阶段特征

  1、奴隶社会——匹马束丝。

  2、封建社会

  ⑴战国、秦汉时期的阶段特点

  ①商品种类繁多;②中原市场形成;③封建城市兴起。

  ⑵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城市繁荣,唐中期后商业日益发达;

  ②*对商业市场在时间、地点上有严格限制;

  ③对外贸易发达,*设置市舶使。

  ⑶五代——元朝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北,南宋商品经济发展及特点;

  ②城市经济繁荣,打破时、空限制;

  ③出现新型货币——纸币;

  ④设置边贸易市场——榷场;

  ⑤粮食、农副产品(茶等)和手工业原料(丝等)大量进入市场;

  ⑥海外贸易发达。

  ⑦元大都、漕运、海运和海外贸易(泉州港等)。

  ⑷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出现专业性的城市

  ②明初对外贸易发达——郑和下西洋;

  ③互市;

  ④资本主义萌芽。

  ⑤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

  1、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

  ⑴征税依据的变化:

  人头税→土地财产税→田亩为主

  (汉) (唐) (清)

  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⑵征收物的变化:实物+劳役→货币地租。用银两收税,说明商品经济发展。

  ⑶税种的变化:税种繁多→逐渐减少。征税手续简便。

  ⑷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兵役到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

  ⑸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2、与政治联系

  历代经济政策,都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当这种调整适应当时生产力水*时,就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评价:

  ①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②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在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就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江南经济的发展和*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⑴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及劳动力),体现了当时劳动力的最高水*。

  ⑵南移趋势在国家处于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期最为突出。

  ⑶政治中心南移对经济中心南移有一定影响。

  2、历史的启示

  ⑴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⑵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⑶经济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

  *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1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1、汉族与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2、由于各民族经济发展方向不同、水*不同,农业民族与周边游牧民族之间存在矛盾,有时发生战争。

  2民族关系的主要类型

  1、同一国家内部的民族之间的关系

  2、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

  3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

  1、和*

  和亲——作用是削弱民族偏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互市——由官方控制的民族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互市场所一般在边境地区。

  会盟——两个民族*以缔结“和约”或“和议”的办法来约束双方的行动。

  2、民族关系的主流、总趋势是友好交往、和*共处。是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的文化,共同开发祖国。各民族人民在互相学习和交流中,在共同的劳动中,共同反抗斗争中相互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4民族融合的概况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兼并战争加强了华夏族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民族融合。

  2、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发展时期。在统一的国家范围内,各民族之间得到更充分的交流,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汉族形成。秦北与匈奴、南与越族、西与西域各族的关系及开发西南,加强了中原与少数民族政治、经济上的联系。

  3、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

  ①处于封建经济发展时期,民族融合的过程主要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②五族内迁,出现民族大融合局面。

  ③少数民族无长期的、稳定的*,说明这时少数民族的发展程度较为落后;

  ④孝文帝改革,缩小南北差距,出现统一趋势。

  4、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统一时期的民族融合 )

  特点:

  ①各民族*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友好,战争较少。

  ②唐*在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建立都护府、都督府直接统治边疆地区,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

  5、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

  ①多个民族*先后并立;

  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深入扩展,如设太学、创造文字、仿汉制建立官制、兵制等典章制度;

  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元统一后北方的“*”包括契丹、女真等族人;

  ④出现了新的民族——*。


高中历史重要的知识点归纳3篇(扩展3)

——高中历史的知识点归纳 (菁选2篇)

高中历史的知识点归纳1

  一、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涵、特点及影响

  (1)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维系纽带、具有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其最大特点 是嫡长子继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2)分封制是以宗法制为核心的中央对地 方的管理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早期贵族政治的特点。

  二、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

  (1)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主要经历了分封制(西周)、郡县制(秦)、郡国并 行制、文官知州通判制(宋)、行省制(元)等重要制度。

  (2)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的实施,是对地方管理方式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演变趋势是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三、三省六部制特点、影响及演变

  (1)特点: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①相权三分;②职权分明;③节制君权。

  (2)影响:

  ①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

  ②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③三省六部制使封建中央官 僚机构更加完善,历代沿用。

  (3)三省制演变:宋代只保留“中书门下”,与枢密院、三司并称“二府三 司”;元代废三省制,只保留中书省,行一省制;明代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 部。

  四、宋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宋代设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权;明代废除丞相,后设置内阁 内侍机构;清代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达顶峰等。其演变趋势是君权不断强 化,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废除。

  五、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有先秦世官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 中正制、隋唐开始直至1905年废除的科举制。

  (2)其演变趋势是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 发展到公开考试;人才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公开、客观的 原则。

  六、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背景、影响及特征

  (1)背景:欧美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

  (2)影响: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 化进程。

  (3)特征:

  ①甲午战争前列强侵华反映了工业革命后掠夺原料产地、商品输出的特征;侵华主要国家是工业革命中经济实力强的英法美等国。

  ②甲午中日战争及甲午战争后的侵华,反映了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的资本输出的需要;侵*家增多;主要是从瓜分中国到逐步扶植代理人。

高中历史的知识点归纳2

  1.分封制与宗法制

  【错因】对两者的关系理解不到位,不能根据材料信息判断反映的是分封制还是宗法制。

  【正确理解】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周朝的重要政治制度,体现了其家国一体、注重血缘宗族的统治特色。从“国”的角度上看即为分封制,从“宗族”或者“家”的角度上看即为宗法制,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等级秩序的一种制度保障。

  2.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制度

  【错因】对两个概念理解不到位,不清楚二者的异同点。

  【正确理解】首先,专制主义侧重于君*力与宰相权力之间的制约与*衡,如隋唐以前宰相位高权重,而唐宋以来随着皇权的加强,相权被分割、牵制,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顶峰;中央集权侧重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与均衡,一般来讲,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均衡,国家政治状况、社会环境相对较好,当中央权力过大(如北宋),地方则羸弱不堪;当地方权力过大(如唐末),国家则陷于分裂和动荡。

  3.郡县制与分封制

  【错因】对两个概念的内涵理解不到位,不清楚郡县制代表的是官僚政治,分封制代表的是贵族政治。

  【正确理解】郡县制起源于先秦时期,郡和县在一些地区已经出现,而且最初的县的规模可能要大于郡,秦国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灭六国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推行郡县制,完全取代了分封制,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维系分封制的纽带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分封,而郡县制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汉代沿袭了秦的郡县制和先秦的分封制,推行郡国并行制。但王国问题成为西汉初年影响中央集权和国家稳定的重要隐患,因此在汉武帝时期,通过颁布“推恩令”,基本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汉代以后的一些王朝偶有在个别地区推行分封制。

  4.汉代的刺史与宋代的通判

  【错因】对二者的地位掌握不准确,不清楚二者与监察对象之间的关系。

  【正确理解】汉代的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政治制度,体现了当时汉朝维护国家统一、注重对地方官员监察的政治文明建设的成果。汉代的刺史权力和地位低于郡守,但却代表中央巡查地方,而且直接向皇帝汇报,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上下贯通、预防和惩治腐败。北宋监察地方的行政官员是通判,其官阶地位低于知州,但却代表中央监察地方,直接对中央负责,因此通判与刺史同样具有“位卑而权重”的特点。


高中历史重要的知识点归纳3篇(扩展4)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3篇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1

  1.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P5

  (1)原始阶段 采用“刀耕火种”。

  (2)春秋战国时期 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形成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3)汉代 牛耕逐渐普及到全国,铁制农具数量大增。出现播种工具耧车、耦犁、一牛挽犁。

  (4)唐代 出现曲辕犁,可控制耕土的深浅。

  附:铁犁牛耕方式推广的影响:

  提高农产品亩产量,是农业动力的革命,使农业生产力得到飞跃性提高。促进一家一户的小农个体经济和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产生、发展。

  2.古代*的土地制度:P6

  (1)商周: 井田制,名为国家公有,实为国王所有。

  (2)战国: 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

  (3)战国以后: 土地大部分为地主所有,农民占有土地较少

  (4)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

  附 一:战国以后*社会存在的主要土地制度:

  ① 国家土地所有制

  ② 地主土地所有制

  ③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④ 君主土地私有制

  附 二:土地兼并问题 P6

  (1)产生原因:①官僚地主依靠特权,把公田据为己有

  ②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役使贫民

  ③农民因天灾人祸被迫卖地逃亡

  ④国家不抑兼并的政策

  ⑤(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可以买卖

  (2)危害:①地权和劳动者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

  ②使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

  ③使国家赋税减少和劳役征发困难,国力削弱

  ④社会资金流向土地和农民的贫困又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3)解决方案:①开明政治家:改革田制,缓和兼并

  ②民众暴动: 提出均田口号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2

  一、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1)时间:甲午战后到20世纪初期

  (2)有利条件:

  ①帝国主义扩大经济侵略尤其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

  ②清*准许民间设厂

  ③人们呼吁以“设厂自救”、“实业救国”挽救民族危机。

  (3)代表企业:张謇的南通大生纱厂

  (4)政治影响: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了维新变法和民主革命运动。

  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民国初期(约1912-1919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原因:①辛亥革命的推动:推翻专制统治,扫清障碍;

  提高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地位;

  颁布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投资热情

  ②民众反帝国运动(如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③一战期间,欧洲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表现:纺织业、面粉业的发展等

  局限:①地域分布和部门发展仍不*衡(主要沿海和轻工业),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②与外国资本和传统经济相比仍占据对劣势

  ③发展时间短暂,一战后由于列强卷土重来而萧条

  政治影响:促使无产阶级力量空前壮大,为五四运动、*诞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奠定了阶级基础。

  (2)*统治前期(1927-1936年)的短暂发展:

  原因:①*形式完成全国统一;

  ②*开展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币制改革(、改定新约运动)等政策措施的推动 ③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如抵制洋货提倡国货)

  表现:1936年达历史最高水*等

  局限: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作用:为抗日战争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3

  1.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P5

  (1)原始阶段 采用“刀耕火种”。

  (2)春秋战国时期 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形成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3)汉代 牛耕逐渐普及到全国,铁制农具数量大增。出现播种工具耧车、耦犁、一牛挽犁。

  (4)唐代 出现曲辕犁,可控制耕土的深浅。

  附:铁犁牛耕方式推广的影响:

  提高农产品亩产量,是农业动力的革命,使农业生产力得到飞跃性提高。促进一家一户的小农个体经济和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产生、发展。

  2.古代*的土地制度:P6

  (1)商周: 井田制,名为国家公有,实为国王所有。

  (2)战国: 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

  (3)战国以后: 土地大部分为地主所有,农民占有土地较少

  (4)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

  附 一:战国以后*社会存在的主要土地制度:

  ① 国家土地所有制

  ② 地主土地所有制

  ③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④ 君主土地私有制

  附 二:土地兼并问题 P6

  (1)产生原因:①官僚地主依靠特权,把公田据为己有

  ②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役使贫民

  ③农民因天灾人祸被迫卖地逃亡

  ④国家不抑兼并的政策

  ⑤(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可以买卖

  (2)危害:①地权和劳动者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

  ②使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

  ③使国家赋税减少和劳役征发困难,国力削弱

  ④社会资金流向土地和农民的贫困又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3)解决方案:①开明政治家:改革田制,缓和兼并

  ②民众暴动: 提出均田口号


高中历史重要的知识点归纳3篇(扩展5)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3篇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1

  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西周的建立:BC1046年

  (1)分封制

  ①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诸侯的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②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2)宗法制

  ①特点: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③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和*的结合 尚未形成中央集权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 君权的至高无上

  (2)秦朝的中央机构 三公的职权范围要注意区别,也是选择题中经常命题的重点。三公的职责:①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③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3)郡县制 郡县的设置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郡县制的特点在于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2

  一、“欧洲共同体”形成和扩大

  (1)“舒曼计划”1950年:提出建立欧洲联合与美苏抗衡

  (2)《巴黎条约》1951年 “煤钢共同体“(6国)

  (3)《罗马条约》1957年。1958年正式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

  (4)1967年三合一“为欧洲共同体”:各国之间实现商品、劳务、资金自由流动。(各个机构仍然具有独立性)

  (5)1973-1986:欧共体经历三次扩大,英国、尔兰、丹麦、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先后加入

  二、日本迅速崛起为经济大国的表现:

  a、1955年,人均收入超过了战前,标志战后经济恢复完成;

  b、1956-73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其中1960年池田内阁《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日本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

  c、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尼赫鲁提出。1961年 在南斯拉夫、埃及、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倡议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宗旨:非集团、不结盟政策。把经济领域的斗争作为中心内容之一。1973年第四次会议,将正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行动纲领。

  四、苏联解体(1991年)和两极格局的瓦解

  (1)原因:a、*模式的束缚+西方和*演变; b、戈尔巴乔夫改革:1988政治改革“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1990实行了多党制、代议制度、总统制; c、导火线:“八·一九事件”--加速苏联解体,1991.8《苏维埃*共和国联盟》国名改变

  (2)解体:独联体成立:-1991年“阿拉木图宣言”―-标志苏联彻底解体

  影响:冷战时代的终结,两极格局的终结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3

  一、“欧洲共同体”形成和扩大

  (1)“舒曼计划”1950年:提出建立欧洲联合与美苏抗衡

  (2)《巴黎条约》1951年 “煤钢共同体“(6国)

  (3)《罗马条约》1957年。1958年正式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

  (4)1967年三合一“为欧洲共同体”:各国之间实现商品、劳务、资金自由流动。(各个机构仍然具有独立性)

  (5)1973-1986:欧共体经历三次扩大,英国、尔兰、丹麦、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先后加入

  二、日本迅速崛起为经济大国的表现:

  a、1955年,人均收入超过了战前,标志战后经济恢复完成;

  b、1956-73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其中1960年池田内阁《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日本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

  c、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尼赫鲁提出。1961年 在南斯拉夫、埃及、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倡议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宗旨:非集团、不结盟政策。把经济领域的斗争作为中心内容之一。1973年第四次会议,将正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行动纲领。

  四、苏联解体(1991年)和两极格局的瓦解

  (1)原因:a、*模式的束缚+西方和*演变; b、戈尔巴乔夫改革:1988政治改革“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1990实行了多党制、代议制度、总统制; c、导火线:“八·一九事件”--加速苏联解体,1991.8《苏维埃*共和国联盟》国名改变

  (2)解体:独联体成立:-1991年“阿拉木图宣言”―-标志苏联彻底解体

  影响:冷战时代的终结,两极格局的终结


高中历史重要的知识点归纳3篇(扩展6)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归纳 (菁选3篇)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归纳1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目的,性质,内容和评价。

  背景:

  (1)经济—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已大多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

  (2)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主贵族矛盾深刻,纷纷要求改革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3)政治—诸国争霸,兼并富国强兵的需要;

  (4)理论—法家理论初步形成,要求改革变法加强集权;

  (5)直接—秦孝公的支持和商鞅的策略。

  目的`:—富国强兵,争霸天下。

  性质—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

  内容:经济上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政治上废特权,行军功受爵,废分封,行县制;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控制;社会上令民为拾伍,实行连坐。—全方位地废除了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确立了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

  评价:

  积极—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加强新兴地主阶级中央集权;使秦国强盛起来,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消极—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世有不良影响。

  二、封建社会初期治国思想的演变和终结。

  演变:

  法家独尊—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形成了多种学派,其中法家主张改革,法治和中央集权,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被秦国利用来作为治国的主要依据,建立了统一的集权国家秦朝,但法家失于*,秦朝二世而亡。汉初用道—秦朝亡于*,汉初天下凋敝,西汉采用了黄老无为思想,恢复经济,出现了文景之治。但道家思想不利于中央集权,出现了王国问题,威胁西汉统治。

  汉武尊儒—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改造了儒家思想,吸收法家和道家,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汉武帝采纳改造后的儒学为治国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此,儒家为主(表),法家为辅(里),佐之以道的治国思想形成。

  认识:中国治国思想由儒法道佛组成。儒家有利缓和矛盾维护统治,法家有利加强专制集权,道家恢复经济,佛道麻醉人民。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归纳2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目的,性质,内容和评价。

  背景:

  (1)经济—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已大多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

  (2)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主贵族矛盾深刻,纷纷要求改革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3)政治—诸国争霸,兼并富国强兵的需要;

  (4)理论—法家理论初步形成,要求改革变法加强集权;

  (5)直接—秦孝公的支持和商鞅的策略。

  目的`:—富国强兵,争霸天下。

  性质—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

  内容:经济上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政治上废特权,行军功受爵,废分封,行县制;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控制;社会上令民为拾伍,实行连坐。—全方位地废除了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确立了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

  评价:

  积极—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加强新兴地主阶级中央集权;使秦国强盛起来,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消极—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世有不良影响。

  二、封建社会初期治国思想的演变和终结。

  演变:

  法家独尊—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形成了多种学派,其中法家主张改革,法治和中央集权,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被秦国利用来作为治国的主要依据,建立了统一的集权国家秦朝,但法家失于*,秦朝二世而亡。汉初用道—秦朝亡于*,汉初天下凋敝,西汉采用了黄老无为思想,恢复经济,出现了文景之治。但道家思想不利于中央集权,出现了王国问题,威胁西汉统治。

  汉武尊儒—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改造了儒家思想,吸收法家和道家,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汉武帝采纳改造后的儒学为治国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此,儒家为主(表),法家为辅(里),佐之以道的治国思想形成。

  认识:*治国思想由儒法道佛组成。儒家有利缓和矛盾维护统治,法家有利加强专制集权,道家恢复经济,佛道麻醉人民。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归纳3

  (一)、政治—由奴隶社会到统一的封建社会:

  1、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时期,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基本制度。

  2、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各民族的融合,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统一趋势的出现。

  3、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关系的变革,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百家争鸣理论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经济—奴隶经济到封建经济

  1、夏商周奴隶社会的农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井田和贡赋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使用和推广,井田向私田过渡,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推动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三)、民族—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融和

  中原华夏族,周边的匈奴,东胡,戎,羌等,通过战争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四)、文化—封建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孔子和老子分别创立了儒家和道家学派,反映了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瓦解的状况。

  2、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分别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发表对社会变革的看法,提供不同的哲学,伦理和治国思想,对后代影响十分深远。

  3、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物理和中医有了相当发展,许多成就位居世界前列。


高中历史重要的知识点归纳3篇(扩展7)

——高中历史必背的知识点总结 (菁选3篇)

高中历史必背的知识点总结1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1、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1)统治者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

  (2)儒家学者的努力: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3)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

  2、程朱理学的内涵:

  (1)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2)朱熹的思想主张: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3、程朱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的思想主张:

  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2、王阳明心学出现的背景:

  (1)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乱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2)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3、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1)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4、评价:

  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高中历史必背的知识点总结2

  一、素称发达的古代手工业

  原始社会晚期 :手工业从农业中脱离出来

  夏商周时期 ,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二、高超的冶金技术

  1.冶铜技术

  新石器时代:出现小件青铜器→夏:铸造比较讲究→商周:繁荣(如司母戊鼎)→春秋至秦汉: 广泛采用鎏金、镶嵌工艺

  2.冶铁技术 西周:已有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汉代:铁农具取代木、石和青铜农具,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3.炼钢技术 春秋晚期:已能制造钢剑魏晋南北朝:灌钢法16世纪以前中国炼钢技术领先世界

  三、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2.商代烧制出了原始瓷器

  3.东汉瓷器的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早期生产的是青瓷,后来又烧制出白瓷

  4.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我国制瓷技艺大放异彩,涌现出一批名窑。

  6.元朝景德镇窑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

  7.明清时期中国瓷器的高速发展,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都”。明中后期又烧制出彩瓷,以五彩瓷最为有名,到了清代,还发明了珐琅瓷。

  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珐琅瓷

  四、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

  2.商代出现*纹织物和斜纹提花织物

  3.战国时期:锦、绢、罗、纱等丝织品产量大,质量高。

  4.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汉唐时期丝绸外销数量激增

  5.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高中历史必背的知识点总结3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1、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1)统治者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

  (2)儒家学者的努力: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3)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

  2、程朱理学的内涵:

  (1)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2)朱熹的思想主张: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3、程朱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的思想主张:

  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2、王阳明心学出现的背景:

  (1)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乱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2)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3、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1)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4、评价:

  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推荐访问:知识点 归纳 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重要知识点归纳3篇 高中历史重要的知识点归纳1 高中历史重要的知识点归纳100字